close

8/2WIKI經濟學出書,我也去搞了本看看,當然跟大家介紹過。
有幾點難聽的要先說,首先在論述上,我覺得作者相當薄弱,大概只是一些概念式的陳述,而且比較是大論述而已,很少有細膩到告訴我,如果wiki是另一個典範轉移,那個巧妙在哪。當然它點了很多原則。
XXX時代已經來了,可以跟過去斷然告別了!一個是,宣稱這個時代的人是什麼意圖?第二個,其與前一個所告別,真的能告別嗎?告別古騰堡印刷,但是人還是在書寫。
這種論述術還可以探討,過去在學校看了些歐美學者,不斷發表論這類文章,看起來洋洋灑灑,其實也沒看到什麼洞見,其他諸如後福特對抗福特也是。

不過這個書的確預見了一個時代的來道,但是下面的文章卻沒看出一個根本矛盾:wiki還有很長一段時間要跟既有的獨占資本主義並存,既競爭又合作。
出這本書的出版商,對版權是要壟斷的吧?不是開放給大家下載書來看的吧?作者,花這麼多研究經費與力氣去寫,不是wiki共享吧?
這就矛盾拉,闡述者說一大堆,自己還是在獨占的研究與出版世界賣這本書,但是wiki卻仍繼續增加條目中。

WIKI不是萬能,老爭辯也沒解決:wiki可能比大英好嗎?
但是wiki長處不在精良,在於對話,而且可以保存新增/修改/刪除的紀錄。這才是wiki長於大英之處,大英是一批學者,封閉式的編輯。
而Linux,書中一在提及,其實很多研究軟體的早就提了,但關鍵是,首富還是蓋茲,從是linux非常卓越,共享。

=======
維基經濟的新世界

‧商智文化 2007/08/23 
 「集體協作的武器」來了。新的低成本合作式基礎建設——從免費網路電話到開放原始碼軟體,乃至於全球外包平台,讓成千上萬的個人和小廠,能共同創造產品、打入市場,以過去只有大型企業才做得到的方式取悅消費者。 
 
 
由於科技、人口、商業、經濟及世界的劇烈改變,我們已進入一個新時代,在新時代裡,人們是以不同以往的方式參與經濟。這種新參與方式已經達到爆發點:新型態的集體協作,正全球性地改變產品和服務的創造、生產、行銷及配銷方式,而這樣的改變,為每家公司及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開創了影響深遠的機會。

在過去,合作大多是小規模的,是發生在家庭、社區及工作之中,或是親戚、朋友與同事之間的行為。的確也有相較之下為數極少的大規模合作,但主要是政治方面短暫的事件——如反越戰抗議,或是最近在西雅圖、杜林(Turin)及華盛頓鬧得沸沸揚揚的反全球化集會。然而,過去個人從來不曾有能力和機會,能連上組織鬆散的同儕網絡,以一種非常實際且持續進行的方式,生產出財貨和勞務。

大部分人是困在一個受限的經濟角色裡,無論是被動接受量產產品的消費者,或是深陷於組織管理體系中,聽從上司指令做事的員工。即使是人們選出的民意代表,也隱藏不住自己對於參與決策需由下往上的蔑視。總之,有太多人被排除在知識、權力、資本的循環之外,而成了經濟邊緣人。

風水輪流轉,今日資訊科技愈來愈容易取得,每個人手邊都拿得到合作、價值創造及競爭所需的工具,使得人們能自由參與經濟體系中,任何一個部門的創新及財富創造行為。數百萬人加入自我組織式(Self-organized)的合作行動,合力生產千變萬化的新產品與服務,足以與世界上最大型、財務狀況最好的企業匹敵。這種新的創新及價值創造模式,稱為「同儕生產」,或者說「同產」(Peering),也就是形容當一大群人或公司毫不設防地合作,推動他們所在產業的創新與成長時所發生的情形。

最近有些同儕生產的例子已經是家喻戶曉:截至二○○六年八月為止,線上人際網絡奇葩MySpace,會員數已達一億人,並且每週持續增加五十萬人。該網站上的個人思想結晶、人際關係及檔案資料,正是價值創造最主要的動力來源。MySpace、YouTube、Linux及維基百科,都是今日集體協作的例子,這些只不過是個開端,僅是長篇故事第一章前幾頁出現的熟悉角色,但即將改變經濟運作方式的許多層面。在本書接下來的內容裡,我們將描述七種獨特的同儕生產形式,能使經濟變得更加變化多端而富生產力。我們為一般讀者準備了引人入勝的故事,也為想要在商場上利用這股新力量的商業人士,提供絕佳的見解。

參與的年代

「集體協作的武器」來了。新的低成本合作式基礎建設——從免費網路電話到開放原始碼軟體,乃至於全球外包平台,讓成千上萬的個人和小廠,能共同創造產品、打入市場,以過去只有大型企業才做得到的方式取悅消費者。這促成了新合作力量及新經營模式的成形,做好準備的公司將從中獲得力量,無法適應的公司則會走向滅亡。

媒體、娛樂界目前正在發生的激變就是最先出現的例子,從中可看出集體協作正在如何顛覆經濟。曾經是「專業」防線的合格知識生產者,如今也和「業餘」創作者分享舞台,而後者正攪亂他們接觸到的一切活動。數以千萬計的人們,在部落圈分享消息、資訊及看法,那是一個由眾多網站組成的自我組織式網絡,發言者超過五千萬人以上,一天當中每秒內容都在更新。有些最大的網誌(Weblog),又稱為部落格(Blog),每天有五十萬人拜訪,比起某些日報來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現在語音網誌、播客(Podcast,亦即iPod廣播)及行動相簿網誌,也正透過網路加入免費散布、千變萬化,而且每分鐘更新的個人對個人新聞與資訊串流。

人們現在能分享知識、運算能力、頻寬及其他資源,創造出免費、資源開放的一大批產品及服務,每個人都可以利用或修改。更棒的是,人們僅需負擔很少的成本,就能對數位公共財(Digital Commons)有所貢獻,使集體行動更加吸引人。確實,同儕生產是很有社交意味的活動。人們要加入經濟體系,需要的只是一台電腦、網路連線,以及靈光一閃的念頭與創意。

這些新的合作行為不只對商業利益管用,也能幫助人們從事公益活動,例如治療遺傳性疾病、預測全球氣候變化、找尋新的星球等。舉例來說,歐森實驗室(Olson Laboratory)研究員,運用一部大型超級電腦,評估日後可能醫治愛滋病的藥物。然而這可不是一部普通的超級電腦,他們的「在家對抗愛滋」(FightAIDS@home)創新計畫,屬於世界社群網格(World Community Grid)的一部分,這個全球網絡能將數百萬名個人電腦使用者,透過網際網路將這些人提供的電腦閒置運算能力連結起來,組成世界上威力最強大的計算平台。

這些改變及其他眾多變革,正帶領著我們進入一個知識、力量,以及生產能力,都比史上任何時刻更為分散的世界。這是個價值創造快速、變化無常、秩序持續被打破的世界,一個只有互相連結才能生存的世界。力量轉移已在進行當中,一套嚴酷的新商業規則也正在成形:善用新的合作方式,否則完蛋。無法掌握這一點的人,會發現自己無比孤立,被排除在分享、吸收及更新知識以創造價值的網絡之外。

這也許聽起來像是誇大其詞,其實不然。我們先來看看,一般人現在還能以哪些方式參與全球經濟體。

現在你不光只能讀一本書,還能自己寫一本。只要登入維基百科——協作的百科全書,不屬於任何個人,是由數萬名熱心人士所撰寫。維基百科只有五位全職員工,但內容比大英百科全書多上十倍,正確度則相去無幾。維基百科利用維基技術,那是一種能讓使用者編輯網頁內容的軟體。儘管一部人人都能發表看法的開放式百科隱含著風險,而批評者、破壞者也不斷挑起爭端,不過維基百科的規模、品質和使用量,依然持續快速增加。英文版已經有超過一百萬的條目,並擁有九十二個各國語言姐妹站,從波蘭語、日本語、希伯來語到加泰隆語(Catalan)都有。

又或者你身處化學領域。事實上,如果你是一位已退休、沒有工作但企圖心很強的化學家,那麼寶鹼便需要你的幫助。在寶鹼所屬產業中,創新的步調在過去五年中加快一倍,擁有七千五百位研究員,已經不足以讓寶鹼保持領先。但寶鹼執行長拉夫里(A. G. Lafley)並沒有聘請更多研究員,而是指示各事業單位領導人,從公司外部取得五○%比例的新產品和新服務點子。現在你不必受雇於寶鹼,也可以為他們工作,只要在意諾新網站上註冊,你就能和全球九萬名科學家一起幫寶鹼解決棘手問題以爭取獎金。意諾新只是全球幾個革命性配對中心之一,尋求創新的企業提出研發挑戰書,配對中心則負責媒合這些挑戰書和科學家。寶鹼與其他數千家公司,從這些市集裡找尋點子、創新及獨特的頭腦,以便為市場開創新價值。

媒體愛好者也同樣能得到力量。你不只能接受電視新聞,現在還能自己製作新聞節目,加入顛覆專業領域的數千名獨立平民記者之列。看膩了新聞網的熟面孔和胡說八道嗎?關掉電視,拿起數位攝影機及一些便宜的剪輯軟體,幫潮流電視網(Current TV)製造點新花樣。這是一家新成立的全美有線兼衛星電視網,幾乎完全靠業餘支持者成立。雖然這些業餘支持者都是不支薪的義工,但節目內容可是好到令人驚訝。潮流電視網提供攝影機操作及說故事技巧的線上教學課程,其故事創作指南則能幫助參與者入門。播映的作品由觀眾投票決定,因此只有最吸引人的作品能在黃金時段播放。

最後,在印度、中國、巴西,或是任一東歐新興國家的某位年輕人,能站在平等的立足點加入全球經濟體,過去這種事只可能出現在他們雙親的夢想中。你可能身在邦加羅爾(Bangalore)的電話客服中心,幫洛杉磯一家得來速餐廳接食物訂單;又或者你發現自己在富士康(Foxconn)位於中國深圳的新企業城工作,十年前農夫還在該地點用牛犁著田,今天已有十八萬人在富士康的大型高科技園區工作、生活、學習及遊玩,並且為全世界的青少年設計、製造消費型電子產品。
 
對每個產業裡的在職者而言,這場參與及合作的新盛會,是既令人興奮又令人驚心。新典範公司高階主管大衛‧提寇(David Ticoll)解釋:「並非所有自發性組織的例子都是無害或易於利用的。在單一產業中,自我組織式合作所發展出來的機會,對個別企業來說可能會是有利、沒有影響或高度威脅,亦或綜合以上至少兩種特質。」出版社正是從痛苦中學到這個教訓。部落格、維基、聊天室、搜尋引擎、廣告拍賣、點對點(Peer-to-Peer, P2P)下載及個人廣播,呈現出娛樂、通訊與交易的新方式。在上述每個例子中,過去被動接受編輯與廣告的傳統買家,如今都扮演起主動參與價值創造的角色。在這些根本性創新當中,有部分對於現存經營模式造成極大的威脅。

音樂、文學、電影、軟體及電視的發行者,就像是「礦坑裡的金絲雀」,在這場橫掃所有產業的革命中,他們是第一批受害者。很多產業經濟體系裡的泰斗,因力量削減而備感威脅,但依然不大舉努力改革,反而固守命令與控制式(Command-and-Control)的傳統。為了在高度競爭的經濟中生存,各企業過去已經花了三十年重塑營運方式,刪除各項事業裡任何可能削減的成本、試著變得以客為尊、建構全球生產網絡,並且在世界各地成立研發基地。

而現在,非常令人懊惱的是,產業年代的泰斗漸漸發現,真正的革命才剛開始。不過這一次的競爭者,不再是自己產業界中的最大敵人,而是一群個人自我組織而成緊密相連、沒有形體的大眾,一手緊緊握著企業的經濟需求,另一手則掌握著企業的經濟命運。「我們人民」(We the People)已經不再只是政治用語,不再只是對大眾權力充滿希望的歌頌,而是貼切地描述了身為員工、消費者、社群成員及納稅人的普通人民,如今如何站上全球舞台,擁有創新與創造價值的力量。

對聰明的企業來說,上漲中的集體協作潮流,提供了大量的機會。正如黃金礦脈公司故事告訴我們的,就算是舊經濟裡最老的產業,也能利用這次革命,以打破傳統的方式創造價值(編按:故事請參閱本書第一章)。企業可以跨越藩籬播下創新的種子,並且得到豐收。確實,和外部合作者建立靈活、信任的關係,並用心經營的企業,已經就位組成生氣勃勃的商業體系,這個體系比階層式組織的經營模式更能有效創造價值。

對個人及小廠而言,這可能是新時代的誕生,說不定還是個黃金時代,足以媲美義大利文藝復興或雅典民主政體的興起。集體協作跨越界線、領域與文化,不但符合經濟還能令人樂在其中。我們可以同儕生產作業系統、百科全書、媒體、共同基金,甚至是實體的東西,例如機車。我們成了自己的經濟體系,由各有所長的製造者組成巨大的全球網絡,交換服務以取得娛樂、必需品及學習。一種新經濟民主體制正興起,所有人在其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希望與危機

經驗告訴我們,網際網路造成的第一波改變,已遭到非理性的樂觀所污染。若審慎分析今日的潮流,會發現這波新的參與行動既是祝福也是詛咒。個人及組織連結而成的族群正在成長,而集體協作能增強此族群的力量,創造出非凡的財富,並且讓學習及科學發現等領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如果我們夠聰明,應當要善用這股力量為每個人創造機會,然後謹慎管理地球的自然資源。不過若社會、企業及個人無法跟上無止盡的改變,這波新參與行動也會帶來動盪不安、混亂與危機。

就和過去所有的經濟革命一樣,此潮流也會對個人、組織及國家帶來強大的需求,有時候會造成創傷,過程中的舊產業及生活方式,則會被新的流程、科技及經營模式所取代。這個競技場已經被揭開,為滿足持續改變的市場,必須一再重新打造人才與能力,而那需要個人在職涯當中,擁抱持續的改變與革新。

正如最近的事件所預言,一個更小、更開放且互相依賴的世界,有潛力變得變化多端且活力十足,卻也容易遭受恐怖活動及犯罪網絡攻擊。正如一群一群的科學家及軟體工程師,能合作進行有益於社會的計畫,罪犯和恐怖分子也能透過網際網路,策畫破壞我們日常生活的陰謀。

即使出發點是善意的,集體協作也不必然是萬靈丹。當人們組織在一起創造產品、服務、娛樂時,創造新機會的同時也創造了挑戰。知名的電腦科學家、作曲家兼作家傑隆.藍尼爾(Jaron Lanier)擔心,flickr、MySpace 及維基百科等合作社群,所呈現的新型態「線上集體主義」,會將經過驗證的可靠聲音,淹沒在雜亂、匿名的大眾雜訊之潮裡。藍尼爾為「集體便無所不知」的概念感到悲嘆,或者如他所說:「令人很想將影響力集中在某瓶頸上,以引導這群擁有極大影響力及力量的群眾。」他正確地指出,此概念曾遭不擇手段的獨裁者,如史達林及波布(Pol Pot)等人利用,因而造成可怕的後果。不過他把這種「集體愚蠢」和新興的網路集體協作形式歸類在一起,並無法令人信服。

同時,還有一些明智且深思熟慮的人們,例如微軟(Micosoft)的比爾‧蓋茲(Bill Gates)也抱怨:在這個世界裡,人們能將才智集中,創造出免費產品來和版權產品競爭,導致知識生產者的工作誘因正逐漸消失。蓋茲指出,人們正在組合出一個包含龐大科學及文化內容的全球「創用CC」(Creative Commons),對於軟體等知識產業的獲利能力是種潛在威脅。很多高階主管都和蓋茲站在同一陣線,將這些人視為偽裝的新型態共產主義分子,並大加撻伐。

今日的狀況會引發反對聲浪並不令人意外。愈來愈多人能加入知識、商品和服務的生產,使生產逐漸變成一種集體活動,對既得利益者造成威脅。這些既得利益者過去受各種進入門檻保護,包括財務面、硬體面及人力面等資本,都是高成本的競爭必要條件;他們在保護之下成長茁壯,如今卻面臨被取代的威脅。過去公司習慣舒舒服服指揮市場活動,現在卻必須與不熟悉的新競爭來源相互爭奪,包括自我組織的群眾,就算是知識菁英階級(無論是記者、教授、權威人士或政治家皆然),現在也必須更努力工作,才能保有他們高高在上的地位。全球分工變得比以往更加複雜、形形色色、變化多端,過去的常理已無法再掌控經濟。雖然多少會有傷害產生,不過贏家會多過輸家。事實上,我們相信新時代帶給個人及商業界的是更多經濟機會,而整體經濟也會有更佳的效率、創意與創新。

雖然我們不同意藍尼爾及蓋茲的看法,不過他們確實點出一些重要議題,稍後在本書中也會加以討論。只是有一點必須現在說明:集體協作及同儕生產,和蓋茲與藍尼爾所鄙視的共產主義,絕對是相反的兩個極端。數位先驅霍華.瑞格德(Howard Rheingold)指出:「集體主義牽涉到高壓統治及中央集權,合作行為則是有關自由決定是否參與,以及分散式協調。」共產主義壓抑個人主義,而集體協作的基礎,則是個人與公司藉由自然、自願形成的關係,運用廣大分散的運算及通訊科技,達成共享的成果。

更重要的是,這場已經上路的參與式革命,為數十億人打開全新的可能性,讓大家在職場、社區、國家民主政治,以及整體全球經濟中,扮演主動的角色。這場革命也能帶來重大社會利益,包括有機會使政府變得更可靠,以及使數百萬人脫離貧窮。

此外,「對已穩固的企業而言,新合作行為只具有威脅性」的想法並不正確。有些人很害怕集體協作,認為那會使經濟體系中有利可圖的活動及財富創造的比重降低,這點我們會提出反證。新的同儕生產模式,能為做好準備的經理人提供大量的新可能性,讓他們從公司內外發展旺盛的廣大資源中,釋出創新的潛能。企業只要利用正確的方法,學會如何加入動態且日漸全球化的同儕網絡,然後與這些網絡共同創造,便能獲得更高的成長率及創新率。現存企業不必對這個時代最有威力的經濟力量舉白旗,反而可以善用新的合作行動,追求無比的成功。

合作的新藝術與新科學正在成形,我們稱之為「維基經濟學」。我們談的不僅止於線上百科全書及其他線上文獻,維基也不只是讓很多人能一起編輯網頁的軟體。維基象徵著合作與參與的新時代來臨,正如巴布‧狄倫(Bob Dylan)的歌:「它將很快地搖晃你的窗、撼動你的牆。」是的,時代正在改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