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經濟日報的香港專題,寫的很好。再一週,香港回歸中國就要10年。
文創,尤其是金融業,香港都是台灣的勁敵,尤其香港以一個小都市的規模,遽然可以跟如日本,南韓,台灣等地平起平坐,尤其國民平均收入還超過台灣,的確不容易。也看的出來香港擅用優勢,台灣喜歡談美食,香港也不弱,別以為只有台灣靠小吃什麼的,可以搞美食文化,香港一樣可以。
香港回歸後,看下面的報導,似乎成為中國的一區﹔以前,在英國殖民時,因為後來英國影響力大不如前,香港反而自成一格,又不屬於中國,英國又天高皇帝遠,但現在命運大不同,可能只是北京的一個棋子,或泛珠江的一環。

更值得注意的是,香港部分人士,非常關心香港政治議題,所還有一篇報導探討香港的政治運動。
跟台灣類似的是,1980年後期以前,台灣跟香港類似,經濟餵飽,政治閹割(日本也類似)﹔但香港對於政治運動,比較偏向於民主制度建立,其次是全球貿易議題。
台灣的政治運動前半期略為碰觸制度,後來就純拼認同,香港這麼渴望經濟之後的政治運動,也想來一下香港的本土化嗎?來一下香港腳走中國路嗎?

=============
香港香港,下個願景在那…
 
【經濟日報╱記者 林則宏】 2007.06.22 04:03 am 
 
  
 
一艘小船漂盪在迷霧籠罩的維多利亞港內,就像是回歸到祖國懷抱的香港島。十年來,香港經濟元氣雖回復,但上海等競爭城市也起,小船要駛向何方?香港的下一個角色又在那裡?

中新社
香港亞洲聯合財務公司行政總裁長原彰弘公司的總經理,和他一起工作了28年,年薪港幣350萬元,超過台幣1,400萬元,這行情,台灣多數銀行總經理都比不上。但這名總經理去年被大陸平安保險挖角,年薪約是原來的一倍人民幣700萬元。走的時候還帶去四個部門主管,每人年薪都超過人民幣100萬元。

事業夥伴帶著手下一起跳槽,對長原彰弘來說,當然是不過,但這也凸顯大陸確實為香港提供香港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

也因此,儘管是實施「一國兩制」,香港卻主動選擇進一步向「一國」靠攏,從各種指標來看,這幾年香港「中國化」的跡象也愈來愈明顯。


中國化,陸港連動緊密
陸股房市泡沫未來一旦破滅,香港恐怕受傷最重。


十年前,大陸觀光客只占香港所有境外遊客的兩成,但2003年起,香港旅遊市場一半以上必須仰賴大陸「財神爺」的支撐;中資企業占香港股市總市值的比重,十年前不過16%,去年這個比率也已提高到五成。

與中國大陸經貿日益緊密連結,無可避免讓香港經濟日益受到大陸牽引。香港台灣工商協會榮譽會長羅安琪現在對香港唯一的憂慮是,已有過熱跡象的大陸股市及房市,未來泡沫一旦破滅,香港恐將首當其衝、受傷最重。

陸委會一份內部研究報告也指出,香港與大陸經濟連動性增強將為香港帶來諸多風險,包括:大陸一旦與他國爆發貿易戰或金融市場出現不穩,香港經濟將受到直接衝擊。2006年人民幣不斷升值,香港的物價立刻上漲。

除了經濟週期與中國日趨一致,選擇「背靠祖國」也讓香港經濟發展的主動性逐漸喪失。

香港金融管理局行政總裁任志剛表示,為維繫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目前積極向北京爭取,希望擁有龐大儲蓄的大陸,未來資金與金融機構在「走出去」的時後,可以先到香港。

其次是讓香港的投資、金融工具可以「走進去」。例如到大陸發行CDR、ETF等;香港的銀行、證券、保險公司也可以到大陸提供服務。此外,任志剛也看好人民幣未來有機會成為區域內主要貨幣甚至是儲備貨幣。因此,希望爭取香港成為處理人民幣交易的國際金融中心,包括目前正在積極進行中的人民幣債券業務。

香港對鞏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擬訂了諸多的策略,但主導權幾乎在北京當局而非香港特區政府。這也是近幾年大陸對上海的定位,經常引發香港焦慮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任上海市委書記習近平,本月中在上海市委學習會中指出,「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是事關全局的國家戰略,是中央交給上海的歷史重任」。習近平這番談話引發香港媒體關注,也加深香港邊緣化的憂慮。


拚發展,滬港相爭難免
主導權在北京當局,香港必須正視被邊緣化危機。


去年3月底,港府政務司司長許仕仁在一場研討會中就提出,大陸「十一五規劃」加快發展服務業,可能影響香港金融服務業的優勢。連鄰近的廣州都擴大基礎建設,有意發展為區域交通樞紐,香港必須正視被邊緣化的危機。事實上,「滬港相爭」這幾年在香港,也一直是個熱門話題。

大陸發展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藍圖,會不會成為香港前途的隱憂?京華山一國際(香港)有限公司劉大貝說:「香港在英國統治155年打下的基礎,不是大陸一天兩天可以趕得上,十年恐怕都不容易。」

劉大貝指出,比台北101還高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即將完工落成。硬體建設容易,但軟體方面,例如:人才的培養、法律、法規以及金融周邊配套措施的完善,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寶來證券(香港)聯席董事歐宏杰說,「在香港連計程車司機都會講英語」,光是這一點就不難看出,香港國際化的程度非上海短期內可以追上。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副教授王家英更信心滿滿地說,他一點都不擔心上海對香港的威脅。

王家英指出,香港的競爭力是多方面的,但上海大概只有一、兩個點,香港現在超前的程度不是上海可以想像的。

「在香港商業糾紛可以透過國際仲裁處理,上海可以嗎?何況上海要想跟香港站在一個較平等的基礎上競爭,首先人民幣就要全面開放。更重要的是,香港也不是坐在這裡等上海追上來」王家英說。

在香港住了12年,覺得香港「愈住愈方便」的瑞士信貸(香港)董事總經理陶冬則認為,上海對香港的競爭短期內有限,但中長期會多一些。

陶冬說:「如果以十年作為觀察點,我還是維持過去的看法,兩岸三地最後只會有一個股市,那個股市在上海,這不是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


迎挑戰,不斷轉換角色
雖然恢復光彩奪目的一面,眼前卻有更複雜挑戰。


那十年後的香港怎麼辦?陶冬認為,香港有空間再發展其他的領域,像是私人銀行,但做不做得到是另一回事。陶冬舉例,他有個朋友希望在香港成立一家對沖基金,卻發現香港執照審批的程序非常繁雜,但新加坡很快就可以完成。

「香港有沒有機會成為對沖基金中心?有,但香港必須簡化程序,同時維持公正監管,這樣香港才能前進、才能繁榮。」陶冬形容,「香港現在已經綁在中國這班列車上面,而且愈綁愈緊,是明顯、直接的受惠者。那麼香港也就必須隨著中國的變化,不斷轉換自己的角色。」

香港回歸第一個十年,歷經了幼兒期的種種成長挑戰;未來的香港,除了必須保持彈性跟隨快速成長的中國隨時轉型,還將面臨如何維繫金融中心地位、社會轉型、特首普選等更多複雜的問題。2007年的香港已經恢復光彩奪目的一面,但橫亙在前的卻是更艱難的挑戰。(系列完)

【2007/06/22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
香港 跳不出北京掌心
 
【經濟日報╱記者 劉秀珍】 2007.06.22 04:03 am
 
 
香港回歸十年,外界用放大鏡、顯微鏡審視這十年香港的變化;十年來,香港經歷了泡沬經濟與亞洲金融危機,從經濟萎縮到復甦,但它能否持續在變動中的中國與變動中的世界裡,繼續現有的成功模式?

香港中聯辦(北京派駐香港機構)與香港特區政府在七一前夕,邀請台灣媒體前往訪問,據說這是七一活動中「邀請貴賓訪港」的一項。

為了彰顯十年回歸的成效,港府安排高層官員如財政司司長唐英年、金融管理局局長任志剛、政制事務局常任秘書長謝淩潔貞等人,這些媒體平時不易訪問的人受訪。相對於過去台灣媒體訪問團訪港所能安排的對象層級,這次顯然經過刻意選擇。

在所接觸的官員中,可以發現他們對某些議題都採取一致說法,如看好經濟前景、對台港關係維持一貫低調;有些問題則千篇一律用「基本法寫明50年不變」來回答,有些以「需要北京決定」帶過,看似明確,其實留有許多想像空間。

看在台灣媒體眼中,香港與北京關係漸行漸近是最明顯的改變,港府官員的「中國化」不僅表現在普通話愈說愈流利上,任何問題只要一牽涉到政治層次,他們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先問北京」。在「一國兩制」的前提下,這種以北京馬首是瞻的態度,恐怕是台灣人難以理解的部分。

根據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制訂的香港基本法,載明『「一國兩制」、「港人治港」與高度自治』三大原則。一位駐港的北京官員解釋,這三原則其實大有學問,前兩項加了括弧,解讀上表示所謂的「一國兩制與港人治港」,中央要能保證這兩者確實並行,未加括弧的高度自治一詞,實則表示並非完全自治,一條線將政治的部分歸給北京,經濟事務歸由香港決策。

這十年來,包括「一國兩制」等原則,在北京與港府間拉鋸衝撞。北京官員說得好,香港有其特殊的價值,特別是經濟發展的效率與公務員的廉潔,有許多值得大陸內地省市學習的地方,應該維持;問題是,有些北京認為有利香港的部分,結果適得其反,足以破壞了香港「兩制」的特色,誰都不樂見。

其中一例是,香港中聯辦的大門,長期以來懸掛了法輪功成員抗議的布條,今年便有官員質疑:「十年了,這布條竟還拿不下來!」。但有人提醒道:就因為布條還掛著,才體現了兩制的精神;相同的考慮,也在北京政府處理香港的異議人士問題上也展現彈性。為了證明北京執行「一國兩制」的誠意,這種小心維護不同意見並存的策略,目前還看不到有改變的跡象。

香港依賴北京,經濟尤甚。外界比較好奇的是,大陸經濟快速崛起,國際資金匯流,香港已不是唯一的窗口,香港如何維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港府官員對此似乎信心滿滿,他們特別提到在大陸「十一五」的規劃中,已經說明了香港是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彷彿這個地位是經過北京背書,絲毫不用擔心。

問題是,香港發展金融中心的規劃是以大陸「十一五」規劃內地與香港關係的基礎設計,這表示香港不論爭取大陸內地法人機構赴港投資、發行人民幣債券等業務,都是在「中國」市場的概念下發展,金融中心有再大的本事,都跳不出北京的手掌心。

近來南方泛珠三角推動「九加二」的區域合作計畫,香港也參與。香港工商及科技局在提供給台灣媒體一份簡報資料中,載明「利用港澳金融服務業優勢,推動香港作為泛珠企業的融資平台和泛珠資金走出去的平台」,不論有意或無意,都不禁讓外人產生聯想,香港恐怕會淡出世界金融中心的角色,變成中國的金融中心,下一步或許只能退而求其次,扮演泛珠三角的金融中心了。

【2007/06/22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
採訪後記》港民勿肚飽腦空!
 
【經濟日報╱記者 林則宏】 2007.06.22 04:03 am
 
 
2003年的7月1日,一向對政治冷感的香港民眾,竟然有50萬人走上街頭,向北京抗議一項將線縮香港新聞、言論、集會遊行自由的基本法23條立法。這場香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政治遊行不僅震撼北京,也讓世人對香港刮目相看,更重要的是,香港人成功擋下23條立法。

今年7月1日,香港民主派將再次發動遊行爭取普選。本身就是香港人的元富證券(香港)董事聶少明笑說,香港人是經濟動物,只關心自己生活過得好不好。現在經濟好了,普選的訴求不會引起太多香港人的共鳴,港英時期的總督不也是英國人指派的嗎?

北京老早就看準香港人的這個特點,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已經有人預言,北京的治港政策就是,「經濟上餵飽你,政治上閹割你」。但沒有民主作為基礎,香港民眾今天享有的一切能維持多久?香港今天的繁華,會不會只是一座沙堆上的城堡?

去年大陸的一本禁書「如焉」寫道,劉少奇文革時直到被紅衛兵鬥倒,才拿出憲法說,「我是國家主席,我受憲法的保護」。連貴為中國國家主席的劉少奇,都必須等到被逼到了牆角,才想到「制度」的重要。

回歸十年,香港歷經風風雨雨,如今終於恢復昔日的欣欣向榮。希望香港民眾不會「肚子飽了,腦袋就空了」,不會在生活安穩後就放棄對民主的追求。千萬別等到哪一天,某個不幸的事情發生後,才拿著基本法向北京哭喊,「你承諾我50年不變啊!」

【2007/06/22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