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不是同名同姓,這位張先生應該是在哥倫比亞就讀,據說心嚮往68學運的博士候選人。
它在台灣出了幾本書,都是談運動的

推薦這篇的觀念平台,倒不是誰寫的,而是寫的內容。我們對歐洲政治與經濟走向,都理解太少。但是,我們卻模仿她們的政治制度─無論總統制,或是有人主張的內閣。
在經濟路線的辯論上,以及經濟危機與社會危機,台灣其實都在步歐洲後塵。諸如外勞困境,少子化,德法通通玩過。而所謂創意產業,則是英國開始喊的,當然阿扁也跟著布萊爾還有Giddens(九把刀英文名字也是,但是這裡指的是政經學院的Giddens)喊第三條路。

這篇大概?幾個點去反思社會制度與其危機,尤其透過這次法國大選。台灣,似乎在結構上有點類似:經濟趨緩,公部門如同巨獸。張鐵志也提出北歐,但是一個前提要討論的是,北歐制度設計良好,而且知行合一,官員是因為名譽而不願貪污,並且因為人民付了高額稅金,具有高度責任感。假設明天就實行北歐福利制度好了,台灣一定大亂,因為台灣文化不是如此,稅金跟官方表現是兩回事,人民交稅是因為守法,不是因為信任政府。
北歐在文創產業上也非常蓬勃,連後起的芬蘭都是(長期位居被殖民地)。

英國當然不是唯一我門可學習的對象,但是其推動的制度,是我們要學的﹔但是這是最難學的,要去蕪存菁,思考文化差異作調整等問題。

==============
中國時報 2007.04.27 
觀念平台:歐洲的挑戰
張鐵志

    法國大革命的信條--自由、平等、博愛--此刻正在法國被重新想像。

    這場在進行中的總統大選,是一場關於在多大程度上改變法國既有經濟和社會體制的辯論,也是一場關於自由與平等關係的辯論。是要大幅自由化市場管制和勞動管制,而不顧平等;還是維持可以保障社會平等的制度,而犧牲一點經濟自由?或者兩者可以兼具?上周日總統大選第一回合的結果,右派和左派候選人獲得前兩名,準備進入第二回合,繼續他們對法國前途的左右之戰。

    這個對於自由與平等,或者對於歐洲資本主義模式與全球化關係的辯論不只是發生在法國,而是在整個歐洲進行廣泛而激烈的辯論。然而,這個辯論常被錯誤地簡化是兩種圖像的對立:一邊是老化緩慢的、不願改革的傳統歐洲福利國家,另一邊是一個創新的、充滿活力的盎格魯薩克遜資本主義。

    前者正是以法國為代表之一。而法國經濟的確病了。他的經濟成長率是歐盟國家中除了葡萄牙以外最緩慢的,國內人均生產總值從廿五年前的世界第七位落到目前的第十九位;失業率一直是百分之八左右,青年失業率更高達百分之二十二。投資銀行摩根史坦利最近說,法國是歐洲的新病夫。

    問題是,法國生病的原因是什麼,又要如何治療?市場至上的新自由主義者說,法國的問題正是在於慷慨的社會福利、嚴格的勞動保障、縮短的工時、和龐大公部門。在二○○五年,因為擔心歐洲憲章破壞他們的社會制度,法國人公投拒絕同意歐洲憲章。所以,右派說法國必須盡快改革,必須動大手術:讓市場和勞動體制盡快自由化、要大幅減稅、刪減福利體制--這正是這一次領先的右派候選人薩科奇的政見。即使法國和英國一向彼此互看不爽,這次選舉中右派的薩科奇與左派的華亞勒兩個總統候選人,似乎都對布萊爾的新工黨政策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肯定。

    但英國的第三條路,是歐洲未來的唯一出路嗎?英國固然在所謂的經濟競爭力上表現不錯,但代價卻是日益擴大的貧窮和社會凝聚的崩解--正如同當前的美國。

    如果法國政治人物不往西邊看,而是往北邊看,會看到另外一個更能結合經濟成長與社會公平,更能融合自由與平等的社經模式:北歐國家。一直以來,北歐的瑞典、芬蘭、丹麥等國有世界上最好的福利制度、最高的稅收,但他們的經濟競爭力卻是全球最領先的,也比英國更好。北歐成功的關鍵當然很多,包括於對教育的重視,對研發的高度投資、高度發達的金融市場,以及勞資協商制度的完善--華亞勒在這次選舉就強調要鼓勵勞工加入工會、要改善勞工和資方的對話,因為改革必須像北歐一樣是勞資在對話中建立共識,而不是衝突性的。

    如果北歐的社會民主可以維繫,那麼就沒有理由認為法國的最主要病因是福利國家體制。當然,沒有一個制度可以完全被移植,也沒有一種發展藍圖可以解決所有國家面對的問題。重要的是一個社會要選擇那種價值,然後去尋找可能的制度實踐。歐洲的挑戰,不是在活力的英美資本主義與老舊的歐洲福利國家中二選一,而毋寧是在一個有經濟活力但是高度貧富不均的英美模式,與一個可以兼顧自由經濟與社會公平的北歐模式中選擇。這,當然也是台灣的挑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