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記得上週也就在此時,中時獨立評論者莊佩璋談朗朗,我們也在談古典音樂同時,提出委內瑞拉卡拉卡斯的少年/兒童樂團,十分感動。也剛好,今天德國之聲繼續推出第二集(還有第三集),雖然小喇叭仍然放砲,但是一批小到國小,大到可能大學生混合組成的交響樂團,可以演出馬勒第一號交響曲(不是第三樂章「兩隻老虎」,人家是玩真的的樂團,不是小朋友樂團)。





今天,莊佩璋也繼續投書談藝文環境,而且談的就是藝文人力問題。首先要說的是,藝文人力是在目前藝文報導比較非主流的話題,但是它卻是每天在上演的戲碼,其實小弟偶爾也會看看什麼年代新聞台談藝文快訊的東西,感覺都是產品介紹(前兩天還跟著韓良露女士的腳步,帶我們逛了一下師大商圈,或稱為南村落商圈),十分軟性。我的印象,位於晚間的該節目,好像從未談過什麼「藝文工作人力荒」之類的話題。

莊文談的現象,雖然字數不多,但是已經點出很多問題,對於論述的內容大概也讓從業者自己體會;倒是有幾點需要繼續討論。

第一個,會去反思的是,就是文化政策跟文化創意產業之間的關係為何?大概身處藝術界的朋友,大多主張文化跟文創要分開(至於要後續要不要合併,還有的討論)。但以下面「藝文工作人力荒」的話題來看,這個問題究竟是「文創」?還是「文化政策」?莊提到「歐美各國政府因財政壓力,不斷縮減對藝文團體的補助...數位科技把智慧財產搞得「破產」,藝文團體又少了靠影音商品生財之道;開源不成,只能拚命節流,」好像是兼具文化或文創?還是都不是?

第二個,莊文的觀點,對美學教育我是意見不多,不過會去反思:他也是主張提升藝文人口的觀點,認為要從消費面下手。小弟最近都在深思這個問題。好像現在提升藝文人口、美學素養的觀點越來越興盛,這個在前幾年還聽不到,前幾年,尤其是文創開始推的時候,大概是比較地方特色、社區營造等觀點,大概這兩年意見有所轉型,也有集中。具體討論的如藝文消費1.2萬抵稅等話題。

「藝文人口/美學素養提升」這個觀念,在台灣會不會有所變形,並產生意想不到的問題?這個很少人有反思。比如,要透過什麼「內容」來提升?如果是聽交響樂,交響樂是歐洲數百年的文化傳統,我們就算每個人都聽,也只是擴大「以西歐音樂為基礎」的市場而已,這點應用在時尚、視覺藝術、表演藝術、設計等都通用。

或者,我們就用國家/教育力量逆轉,硬強迫與推出國內生產的產品(猶如填塞什麼京九鐵路的地理知識),那麼,國家力量可以跟市場對抗嗎?台灣是一個高度採購舶來文化品的社會,比如電影,好萊塢片至少占80-90%的市場,國家/教育力量有效嗎?還是把錢丟到水裡?

或者硬要推,就是要違逆社會潮流,那具體的作法是?(比如徵兵,多數人不願意,則採強迫入伍)預計何時可以產生效益?可能產生的失敗是什麼?

「藝盲」的社會處境是什麼?有沒有考慮一些配搭的勞動條件等問題?比如國人不是不愛好音樂,只是不想去聽無趣、枯燥的古典樂而已,其實我們演唱會都爆滿,而錢櫃、好樂迪一到假日就一位難求,則,庶民真正/日常在舉行的娛樂休閒活動,是不是本身就是一種文化阿?只是沒有被認可/認證而已。

==========
我見我思-藝文工作人力荒

2009-12-10 中國時報 【莊佩璋】
    
     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正積極籌備,預計二○一三年完工啟用。它是南部的文化地標,將與兩廳院分庭抗禮,當然承載著南部人的期待與驕傲。

     但,文化不是鋼筋水泥撐起來的,衛武營藝文中心當然要以藝術文化為中心。因擔心出現藝文工作人力荒,高雄市文化局建議南部院校增設藝文科系,以因應未來需求。

     這擔心,確有遠見,只不過遠到有點脫離現實。目前,台灣是藝文工作人力「荒廢」,藝文工作者心慌,可沒有「人力荒」。

     近年來,歐美各國政府因財政壓力,不斷縮減對藝文團體的補助;屋漏偏逢連夜雨,數位科技把智慧財產搞得「破產」,藝文團體又少了靠影音商品生財之道;開源不成,只能拚命節流,所以樂團、舞團、劇團,都在「度小月」。

     在歐美找不到工作機會,台灣的藝文留學生學成,也只有歸國一途。但,返台並不是厄運的結束,而是延續。目前,國內藝文科系的教職與公家樂團的鐵飯碗,全被四、五年級「海歸派」占住,近幾年回國的藝文留學生只能仰天長嘆:「時也、命也、運也,非我之不能也!」

     流浪藝術工作者已多到爆,怎會有「人力荒」?增設藝文科系倒是消化人力的好點子。

     不過,文建會主委盛治仁質疑得對:「大學已面臨招不到學生壓力,又怎能增設系所?」

     其實,高雄市文化局不須遠慮「藝文工作人力荒」,該擔心的是「藝文欣賞觀眾荒」。而這,也是台灣的普遍問題。

     我們的教育號稱「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實則智育獨大,其他只是陪襯。

     以美育為例,台灣事實上是「音樂班」外無音樂,「美術班」外無美術,藝文科系之外無藝文。這種「美育」,是訓練專家,而不是培養欣賞者的;也因此,國內的藝文教育只有線的延續,而不是面的擴張,完全沒有普及性。

     問題是,藝文必須先有欣賞者、玩票者當基礎,才支撐得住藝文活動,否則專業教育再強,也只能對牛彈琴。而這樣的「藝盲」國家,竟然也誇稱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當然更是「天方夜譚」!

=======

盛治仁南下高縣  立委江玲君邀談藝文發展(2009/12/09 19:41)


Nownews記者陳明成/高縣報導

立委江玲君請文建會主委盛治仁南下,在衛武營藝文中心與南台灣藝文表演團體代表座談,對南方表演藝術發展相關議題進行面對面溝通。

江玲君當著盛治仁主委的面,大力為南方藝文團體發聲請命。江玲君指出,近年來隨著南方意識的覺醒,南台灣對於中央政府資源分配長期存在重北輕南的失衡現象,越來越無法忍受,而文化資源分配的嚴重向北傾斜,正是其中最不合理的一環,也是最亟需予以補救矯正的重大課題。

江玲君從政以來,長期都關注南部藝文環境的扶植與發展,97、98年度更連續兩年成功爭取南方團隊補助經費倍增,江玲君亦曾邀請文建會今年5/22於鳳山舉辦文化創意產業法草案公聽會,以期政府能重視南部藝文環境發展。

持續在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關心南方藝文發展議題的江玲君,舉出具體數據作佐證:以去年(97)年度文建會對藝文團體的扶植補助預算分配情形來看,在傳統戲曲類,台北縣市團體所獲補助佔了77%,南台灣和其它縣市合計佔23%;在現代戲劇類,台北縣市佔89%,南台灣和其它縣市合計佔11%;在音樂類,台北縣市壟斷100%的補助;在舞蹈類,台北縣市佔86%,南台灣和其它縣市合計佔14%。從這樣的數據看得很清楚,中央對南台灣藝文團體的扶植補助嚴重不足,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而近兩年來,在江玲君的努力堅持下,對南方藝文團體的補助預算雖然倍增,但速度與幅度難以令人滿意,江玲君的目標希望三年內中央對南方藝文團體的補助全額能達到1億元。

江玲君指出,明年高雄縣市就要合併了,大高雄在合併後,成為南台灣的核心都會區,我們不能在文化藝術發展上處於長期落後狀況。而隨著鳳山大東藝術園區的完工啟用,以及衛武營藝文中心的動工興建,都將在近期內提供南方藝文更佳的展演空間,創造南方優質表演藝術生態。期待南方藝文團體能在盛治仁主委及中央更多關注扶植下,能夠全面提升南方藝文發展水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cindustry 的頭像
    ccindustry

    觀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文化 創意 產業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