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在中時看到先前專題報導「飆節慶」的何記者,專題報導謝宅與游智惟先生的理念與案例,覺得十分有趣。

關於謝宅等的介紹,下面已經很清楚,包括不然上網打一下謝宅的關鍵字,也可以看到更多介紹,包括圖片。

游總監先前我們也訪談過,對於文化觀光、社區的概念十分有趣,與其說「妖言惑眾」,不如說更有創新力,提出有別於僵化思維的另一可能性。台灣,至少台面上,缺的就是這種新提案、新想法的可能性。太多反覆的言語,成為集體的強迫症。

先前游總監的訪談裡面,有幾個點我覺得滿有趣,也附上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比如對於政府,反而是民間應該走在前面,不需要事事都仰賴政府來協助。比如觀光,下面這個台南的案例顯示的不只是一棟住宅而已,而提出的是一種有別於台北這種吵雜、秩序的大都會,另外一種較為有人味、恬靜的生活風格與方式。

台灣的創意產業,如果過度強調消費文化,比如創意生活就是什麼Room 18,可能會窄化我們的想像。尤其,台灣本身自有的特色,能夠形成競爭力的元素,也看不到。

游總監的訪談:
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24850958

=======
老屋再生 謝宅光采翻新 驚羡原汁原味

2009-09-26 中國時報 【黃哲斌、何榮幸/專訪】

 謝文侃(圖,黃哲斌攝)站在狹窄的樓梯上,仰望他童年的老家,如今被賦予獨特新生命。他的同學游智惟──台南謝宅再生的催生者,暢談他保存老房舍並賦予旅人新意義的概念。


 謝文侃站在狹窄的樓梯上,仰望他童年的老家,如今被賦予獨特新生命。他的同學游智惟(圖,許正宏攝)──台南謝宅再生的催生者,暢談他保存老房舍並賦予旅人新意義的概念。
 
     兩名三十歲出頭男生,五位加起來四百歲的老師傅,一棟四十年老屋,一個充滿家族記憶與文化創意的故事。

     謝文侃與游智惟是學生時代的死黨,畢業多年後,前者自澳洲深造回國、後者投入旅遊業,當謝文侃的家族老房子想整修,游智惟提出一個大膽建議︰大幅翻修這棟位於台南市舊市區的細高老屋,然後逐日出租。

     講到這裡,必須介紹最重要的主角︰謝宅。古都台南看盡繁華的「大菜市」核心,有一座曾經台灣最大的布市聚落,在這裡,百年朽頹的木造建築,犬錯齒交著陸續翻建的磚造老屋,數十間店舖櫛比鱗次,店東全家就住樓上,白日樓下沸騰著營生,夜裡飯菜香味穿透天井,戶戶相聞。謝宅,就藏身其中角落。

     謝家老宅 隱身昔日府城布市聚落

     大菜市曾經多熱鬧?謝文侃舉了個驚人數字,「我家在附近有個五、六十坪大的店面,二十幾年前,每月租金一百二十萬元。」

     然而,這早已是陳年舊事,大菜市沒落已久。走進謝宅所在的布市,掩不住金粉褪逝的歲月感;拉開謝宅店面旁的鐵門,迎面是陡斜六十度角的幽暗鐵梯,雖然高五層樓,但每層樓板只有五坪大小,如此環境、如此老屋,真能翻新生命,吸引外來住客?

     被謝文侃戲稱有「妖言惑眾」魅力的游智惟,說出他對謝宅的想法︰「台灣過去幾十年的變化太快,以致於不知道未來在哪裡。」他認為,保留具有特色的老房子,可以見證時代的氣味,「當你走進一棟有福建杉、壓艙石的房子,就知道它是清代建築。」

     屋主後生與同學 激盪出改造新意

     游智惟說,謝宅見證了台南布市百年興衰,加上謝家五口數十年家族氣味,是體會當地常民生活的最佳切片。目睹近年台南的歷史性建築不斷消失,他希望保存謝宅的原汁原味,不但為了開創一種旅遊方式,更為著文化保存與社區營造。「當老房子變成一種流行」,讓外國旅客來台灣,體驗最道地的台南生活,這個模式一旦成功,就會有更多老房子被保留下來。

     學行銷的謝文侃也贊同他的想法,當父親因中風行動不便,無法再攀爬狹窄陡斜的舊宅樓梯,只能不捨地搬離居住半世紀的謝宅,於是說服父母重新翻修老家。「這個家有我從小到大的記憶,我小時喜歡在三樓的院子放鞭炮,因此常被父親責罵;等到我的青春期,院子又加蓋變成我的房間。」謝文侃點滴回憶。

     三個建築系應屆畢業生 扛下重責

     父母點頭只是第一步,他們找了幾位熟識的設計師,商討如何改建,但發現都不符他們的想法。「有位設計師提案,把數十年歷史的檜木窗框都拆掉,改成三大片落地鋁窗,我知道會很漂亮,但就不再是謝宅了。」一開始,游智惟很困擾,現時商業化的設計工作室,似乎無法抓緊老宅的精髓。

     經過半年反覆磋商,他們決定把改造謝宅的重責,大膽地交給三名成大建築系的應屆畢業生阿廖、豆豆、阿修,這三個還未被建案規格化的學生,背著睡袋住進謝宅,親自體會老屋的一磚一瓦,展開一次另類的「全能住宅改造王」。

     五位老師傅 使勁刷新磨石子歲月

     游智惟與謝文侃說,討論時而有趣,時而痛苦漫長,最大挑戰是五樓的浴廁。原本浴廁擠在三樓不到一坪的狹小空間裡,學生們一度建議改在戶外的半開放空間,後來考慮實用性,決定搬到五樓。

     此外,他們決心保留謝宅充滿古味的磨石子地板,以及簡潔樸拙的風格圖案;然而,年輕師傅早就放棄這種費力費時的古老工藝,謝文侃與游智惟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來「五位加起來四百歲」的老師傅,用他們畢生的氣力與技巧,在廚房及浴室重現磨石子歲月的單純美好。

     謝文侃指著廚房流理台的斧鑿痕跡說,「你可以看到,原有的磨石子光滑平整,不會有這些瑕疵,但這些師傅都老了,力氣不夠,無法作得像以前一樣完美。」也因如此,謝宅的翻新過程,述說一門工藝的衰微瀕危。

     去年底,謝宅悄悄重生,開始對外營業,雖然住宿價格不輸五星級飯店,仍擄獲不少住客的心,假日幾乎住滿,「有些老客人半年來了四次,當成他們在台南的家」,而謝文侃也會提醒每位入住者「要記得澆花」。

     假日幾乎住滿 更吸引港日設計界

     而今謝宅不但成為文建會拍攝「新台風」影片的案例之一,也吸引許多日本、香港設計界的住客。一位香港住客留言,「住在謝宅,讓我想起母親,想起自己應該趕快回家探望她。」

     藉由舊居更新,謝家建立更新的感情連結,「我媽媽在這裡生活一輩子,從不知道許多人想聽她的故事,每當她帶著房客導覽,逐一樓層講述往事,她的生命出現另一種光采。」謝文侃很驕傲,雖然原本五十萬元的整修預算,最後花了一百六十萬,但他知道,謝宅創造了一種金錢無法計量的價值。

     不少老屋屋主上門 委託規畫更新

     謝宅改建後,不少老屋的屋主找上門,委託謝文侃與游智惟代為規畫更新,他們很小心,不希望腳步邁得太快,但他們也成立了「老房子事務所」,但願能推廣謝宅的模式,效法日本京都「庵町家」不斷更新活化老屋,作為外來觀光客認識在地文化的窗口。

     當被問到「謝宅所在的西市場雖是市定古蹟,但非百年老厝,保留的價值為何」,游智惟說,沒有妥善保持的四十年老房子,就沒有百年古厝;而且古蹟代表的只是「文化」,老房子的點點滴滴,更是「文化與生活的綜合體」。

======

二條通˙綠島小夜曲 日式宿舍 活出85歲新生命
2009-09-26 中國時報 【黃哲斌、何榮幸/專題報導】


 建築師鍾永男成功改造老建築,打造出「二條通一號.綠島小夜曲」,他背後即為高齡八旬的樓梯(圖),目前仍堅固完好,上方的屋頂樑柱則保留舊貌。(姚志平攝)


 建築師鍾永男成功改造老建築,打造出「二條通一號.綠島小夜曲」(圖),他背後即為高齡八旬的樓梯,目前仍堅固完好,上方的屋頂樑柱則保留舊貌。(姚志平攝)
 
     早在謝宅之前,台南就有許多老房子再生的動人故事,最具代表性的是「奉茶」與「草祭二手書店」。前者是葉東泰開設二十年的茶館,早就是台南市的文化地標之一;後者是攝影師蔡漢忠落腳的基地,兩者都是改造老屋再利用的成功案例。

     有趣的是,葉東泰是澎湖人、蔡漢忠來自嘉義,鼓吹改建謝宅的游智惟在宜蘭長大,對此,謝文侃分析,「台南人太幸福了,我們從小生長在這裡,反而不覺得老房子的可貴。」

     在台北,也有類似故事。今年剛落成的「二條通˙綠島小夜曲」是另一種因緣,以前常規畫大型社區建案的建築師鍾永男,幾年前競圖得標,負責改造活化三大林場之一的林田山伐木聚落、花蓮舊站日據時代木屋,開始對木造老房子產生微妙情感。

     政府兩年多前拍賣一批公家老舊宿舍,鍾永男標購了一棟高齡八十五歲的兩層木造日式建築,這棟位於中山北路「二條通」的老屋,原是一位日籍攝影師佐佐木八二郎的住處,戰後作為警務處宿舍,但木造結構朽壞嚴重,幾乎只剩樓梯完好,外表早已用鐵皮包覆,鍾永男幾經考量,動念讓這棟老屋重獲新生。

     鍾永男說,由於該屋不是古蹟或歷史建築,工法及材料比較自由,因此在老舊的木質樑柱背後,他以鋼架支撐全屋,拆除原有隔間,強化採光並美化腐朽的牆面,但又不破壞房子外觀及結構,保留屋內的重要細節,「尊重歷史、新舊共構是最重要的考量。」鍾永男說。

     他原本打算兩層樓都當作建築事務所的辦公室,在整修過程中,附近的老鄰居不斷上門關心,常有人指著充滿東瀛味的木屋問:「你們要賣日本料理嗎?」街坊的反應,強化了鍾永男另一個想法:把一樓改造為咖啡店,打開門,讓更多人親近這棟老屋。

     「二條通˙綠島小夜曲」今年四月開營業,果然吸引眾多目光,常有阿公、阿嬤柱著拐杖,堅持爬上二樓,看看屋頂下保留完好的樑木,回憶幼時家中的樣貌。鍾永男也與明基友達基金會合作,在店內舉辦小型演唱會及攝影展,胡德夫與巴奈都曾在此高歌。

     「本來就知道咖啡店賺不了錢,讓地方與文化連結,這件事才更有意義。」如今敲掉磚牆、打開大門的鍾永男,歡迎任何人「進來閱讀原有的時代氛圍」,充滿歷史感的他,希望大家體會在時空流轉背後,這棟建物的豐厚肌理:「八十五年的木頭,自然有八十五年木頭的表情。」

=====

新聞辭典-老屋再生

2009-09-26 中國時報 【(整理/黃哲斌)】

     老屋再生有「閒置空間再利用」及「地方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等含義。不同於認定標準較嚴格的「古蹟」,老屋並無一定的年限標準,營建署近年投入十七億預算,補助整修老屋,也未規定屋齡下限。

     根據台南「老屋欣力獎」的標準,屋齡超過三十年就能稱為老屋,重要的是具備地方特色及歷史意義;且在再生過程中,必須延續原建物生命及樣貌,並適應新時代需求,轉化機能,良性融合新舊元素,讓老房子再生新功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