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時推出一篇專輯,探討「尼特族」。

其實尼特也不是這兩年才有的現象,而且在發展國家中,也會形成一股力量,歐美、日本都有。

當然媒體少不了批評一番,不過分析中也看的到,必須對尼特有更多的理解,比如,現在的就業市場機會有多少?學用落差程度為何?

如果把這個跟文創相互結合的話,我是這麼看的:當台灣產業無法轉型,既有產業無法吸納這麼多的勞動力時,新的勞動力因為缺乏經驗,外加需要培訓,自然不被既有業者所青睞,除非為了低薪聘用,但那都限於替代性高的服務業。

一般需要專業、薪水較高的職位,通常不太可能用全新的新人,尤其是才學校畢業一點經驗都沒有的,不然,就是類似公務員需要先考試後任職的型態,才有可能用新血輪。這個在經濟不景氣時,老人都在砍了,更何況新人。

這也是為何中時報導一開始會提到青年失業越來越嚴重。

我是這麼看創意產業跟既有產業的關係的:當既有產業成熟到一定程度時,他會帶動周邊的創意產業發展,或許用生產面的外包,或者是消費面的採購;不論如何,都需要從既有產業將資源外溢出來,形成外溢效益。創意產業是不可能獨自存在、或從天上掉下來的。

問題就在於外溢的過程,以及創意產業自己成熟的時間,現在在台灣可能都一直處在過渡期,如果沒有正確方向,適合自己的方向,那就會一直過渡下去,或者被其他已經過度完成的國家侵襲,最後消失這個產業的發展機會。

這些年輕人,經過適當的培訓與發揮,為何不能進入創意產業?甚至一個打24小時電動的少年,為何不能培訓成為遊戲產業的生力軍。

直覺式的批判尼特,沒有看到台灣社會下面的危機--不是工作倫理的危機,而是人力閒置的危機。這才是我們最大的危機,每次都得到一些速食式的結論與批判。還樂當米蟲勒。

========

台42萬尼特族 不就業家裡蹲
2009-09-21 中國時報 【朱芳瑤、唐鎮宇/台北報導】

 


  

不想未來 ▲隨著國內失業率頻創新高,「尼特族」也越來越多,學者認為如果無法有效紓解,不只浪費勞動資源,更可能造成社會問題。圖為在西門町逛街的年輕人。(趙雙傑攝)
 
     不就學、不就業的「尼特族」(NEET)成為各國政府探討青年失業的重要議題。據學者研究粗估,台灣尼特族達四十二萬人,逾全體年輕人一成。令人憂心的是,年輕人長期「家裡蹲」,不僅加重家庭經濟負擔,也不利勞動市場新陳代謝。

     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副教授周玟琪提出〈就業安全制度缺口:近十年我國青少年初入職場與長期失業的問題與政策回應〉論文指出,據主計處統計十五至廿四歲未升學與未就業人數,粗估台灣十二.三%青少年是尼特族,約四十二萬人,政府應正視此問題。

     不讀書 不工作 錢從哪裡來

     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副教授李易駿也憂心忡忡說:「年輕人不婚、不育、不生、不養、不工作,究竟在做什麼?」。

     「年輕人以前被稱為『草莓族』,一碰就爛,現在是『自己擺爛』?」李易駿舉例,曾有學生抱怨剛剛應徵上新工作,卻打算放棄,因為嫌「坐公車到公司要廿五分鐘,實在太遠了」,讓他很傻眼。

     他說,尼特族首要面臨的問題是「錢從哪裡來?」他擔心這些抗拒職場的青少年誤入歧途,從事非法活動,成為治安隱憂。

     研究家庭人口學的台大生物產業傳播及發展系教授陳玉華說,尼特族拖延獨立,選擇讓父母養,造成家庭經濟負擔。但尼特族成因多重,一味將責任推給年輕人並不公允,「工作機會不多、學用不符都是問題。」

     少子化 高失業 問題不單純

     勞委會職訓局就業服務組長賴樹立坦言,少子化時代,尼特族現象乃至於高學歷高失業愈趨嚴重,「國家勞動力素質會愈來愈『高齡』!」

     主計處調查則發現失業結構有重大變化,大專以上初次尋職人數占全體長期失業者比例,由十年前的五成三暴增到六成八,年輕人「不要驢只要馬」,反讓高學歷成了長期失業代名詞。

     職訓局就業服務組賴樹立解釋,現行制度是「透過失業給付找失業者」,但領失業給付的條件是參加就業保險需滿一年,青少年多半資格不符。

========

樂當米蟲 人生…茫茫然
2009-09-21 中國時報 【朱芳瑤/台北報導】
     十七歲的「阿火」沒讀完高中,不是賦閒在家,就是到網咖玩線上遊戲,一打就是廿四小時。相較於工作賺錢,阿火對「混吃等死」比較有興趣。他似正經、似開玩笑說:「反正大家覺得我是米蟲,那我就當個米蟲吧!」

     阿火說,他認識許多朋友,都是無所事事,無聊時就相約出去玩。玩樂開銷何處來?阿火說,家人每個禮拜給他三千元,還夠用。他又說:「有些朋友有在賺錢啦,呃…都在做不能講的事啦!」例如,賣安毒、K粉。

     廿二歲的「小亭」剛從大學畢業,對本科毫無興趣的她,好不容易混了一張文憑,如今發懶在家已好幾個月,鎮日打電動、看電視,對人生規畫茫茫然。家人提起找工作這回事,小亭雖乖乖地應聲「嗯、我知道了」,卻沒有任何實際行動,家人只能祈禱孩子早點「頓悟」。

     七十四年次、剛退伍的「小陳」待業好一陣子。他坦言,逢人就被問「有沒有在找工作」,實在很煩。「我想找符合自己興趣的工作…」在摸索到方向前,先在家窩著好了。

     但他也有點煩惱,向家裡拿生活費很不好意思。「爸媽雖然沒唸我,但好幾個月過去了,差不多到『臨界點』了吧!」他兩手一攤,還在想下一步該怎麼走。

========

小檔案-尼特族 無所事事閒閒過
2009-09-21 中國時報 【(朱芳瑤/整理)】
     「尼特族」(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簡稱NEET),意指未就學、未就業,亦不接受職業訓練的年輕人;與失業者不同的是,尼特族對於不工作並不感到焦慮。

     尼特族一詞最早使用於英國,指十六至十八歲終日無所事事的年輕族群,之後漸漸在各國引起討論,美國稱歸巢族,中國大陸稱啃老族。

     二○○四年,日本將尼特族列為值得憂慮的議題。日本厚生勞動省對NEET的定義為:「十五到卅四歲,沒工作、已從學校畢業、未婚、沒有從事家事也未繼續進修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