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看到這則投書,覺得滿有意思。作者談的是傑尼斯,事實上台灣過去幾年的偶像藝人,走的就是傑尼斯的路,其實台灣也有類似的組織甚至公司,只是不如J會炒作,而且J公司超過25年以上吧?我記得東山紀之等人就是JE公司出來的,現在的SMAP據說已經後繼無力了--人家出道20年以上,連木村風潮都岌岌可危了....

傑尼斯應該不會是台灣影視的救星,台灣的問題在產業體質問題,而不只是是否有幾個指標性藝人而已。而是說,如果我們有個健全的產業體質,諸如接案方式、鑑價機制、不亂比價/削價競爭等,才會是更好的出路。

但是傑尼斯,是「看的到」的東西,而產業體質,看不到。所以大多數論述焦點,聚集不到這些看不到、卻有高度后座力的議題上。

這才是問題所在。

至於政府,最後一段又把論述拉到政府層次。政府能做什麼?不知道,但是我們作為一個民眾,不是期望自己能做什麼,反而天天呼籲政府、天天期望政府。這種心態才是問題,需要改變的是我們。

======
咱的文化-尋找台灣的「傑尼斯」

2009-06-29 中國時報 【■楊旨祥/桃園大溪(製造業)】

     金曲獎二十年了,台灣在近代華人樂壇上扮演重要地位,再回首,多少英雄豪傑盛極一時。台灣的自由風氣與商業市場,是孕育流行音樂的兩大土壤,即便中國經濟崛起,中國娛樂業發展仍然模仿自台灣的演藝文化,台灣或許國際地位上居於弱勢,但在文化產業上,切不可妄自菲薄。

     現今經濟不景氣,筆者建議政府應該設立指標產業,集中資源培養,例如學習日本「傑尼斯」經紀公司,此公司以「系統化」培養藝人,從年輕小男孩就篩選起,集中培養,學長學弟一代一代推出,每一代都有各自的粉絲群,跟著粉絲一起成長。而市場眼光是「全球化市場」,開發全東亞巡迴演唱會,周邊產品眾多,小至螢光棒,大至日常用品,衍生出多少商機!

     台灣有充滿創意的人才,有自由開放的風氣,這是很好的機會,但是目前的唱片業界都脫離不了「個別明星」的單打獨鬥與挖角競爭,沒有真正像日本「傑尼斯」一樣的大型經紀公司,其中重要因素是目前經紀公司資本都不夠大的關係。

     此刻經濟不景氣,政府與其把資源耗費在修馬路等消耗預算的工程上,不如集中在文化產業,把台灣打造成未來華人音樂重鎮,再結合中國的場地與人力,也可打造華人世界的好萊塢,隨著娛樂產業的興起,廣告業,媒體業,製造業都將見到一線曙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