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有兩篇重要的報導或文章。
第一個是出自於文建會。自由今天對八年扁政府的文建會主委進行體檢,除了略述以外,也開始臧否。
因為圖片會掛,就不抓圖了;但是他們的側標很有意思,直接說明記者或報社的立場,比如陳主委是強勢領導、小有成績;邱與陳兩位則是建樹皆不大
文創的口號,是在陳郁秀開始時代開始,我的印象約是2002-2003年間,當然,配合行政院的計畫使然,搞文創,文建會跑得掉嗎?

不過記者最總體文建會的意見,值得注意:政策不延續,包括過度認同本土後,反而其他領域沒有顧及。
這點終於說出真話。

本土化不是罪,事實上在討論觀光這麼商業的東西,還是在不斷探知:台灣本身有啥特色?這個或許不會很民族主義、國族認同,但也是跟本土化有密切關係的。
陳其南的社區營造,當時搞的很大,就是文建會主軸,不過他的問題是人去政息,一如趙記者所述。但更根本問題,可能在陳是一個學者出身,社區營造是過去他學的專業,但具體落實面可能發生一些問題,這些很少被探討到,包括外國理論的搬移、地方勢力、地方人士的認知與自我意識等。
則,我們現在的文化政策,似乎跟著主委都有一些主軸,但是看看藝術家們,好像還是一樣貧苦、國外勢力入侵,問題在哪?政策與實際民間差距到底在哪?

另外兩個未做滿一年的就不用說了,王拓在雲門大火還信誓旦旦,百日後還不是要下台?
看來陳郁秀才是這八年最有成績的....

=======
《扁政府八年回顧》文化多了主體性 少了延續性 
陳郁秀任主委四年,強勢領導、小有成績。
(資料照,記者陳奕全攝)
 
翁金珠(左)與王拓(右)交接文建會主委,但兩人任期加起來不滿一年,圖中為監交人劉玉山。
(資料照,記者黃世澤攝)
 
陳其南(左)與邱坤良(右)交接文建會主委,但兩人建樹皆不大,中為前行政院長蘇貞昌。(資料照,記者簡榮豐攝)

記者趙靜瑜/特稿

民進黨執政八年,對文化界與藝術界來說,似乎令人惋惜。八年內換了五任文建會主委,對於必須長久生根、並非一蹴可幾的文化來說,換了首長就換了施政方向,計畫一再重來甚至擱置,是對「文化」這兩個字最大的諷刺。

這八年來,文建會落實主政者「台灣主體性」的政策,將1994年提出的「社區總體營造」政策轉變成落實研究本土文化薪傳的相關計畫,成立包括文化資產總管理處、國立台灣博物館、台灣傳統藝術總處、台灣文學館等等,的確掀起一波「認識台灣」的浪潮,在論述中更了解自己。但是這樣的過程裡,主其事者忽視台灣是一個多民族的融合體,過度強調台灣主體與本土認同,卻產生排他性,甚至導致文建會預算分配不均,漠視其他台灣早已生根的文化。

陳郁秀做滿四年,任內打造文化台灣,喊出文化創意產業口號,強勢領導,小有成績。學者陳其南接任,只做社區總體營造與公民美學,前任主委推動的文創銷聲匿跡。之後換上北藝大校長邱坤良,發包華山、催生衛武營,但是除了競圖外,什麼都看不到。接下來的翁金珠與王拓加起來未滿一年,不知該從何談起。八年換了五任主委,文建會的方向,就隨掌舵者變換方向,前後任內政策不延續,赤裸裸就讓藝術為政治服務,是文建會最大致命傷,也最讓藝文界痛心。

做為一個預算與地位都較為邊陲的執政團隊成員之一,文建會過去八年,的確突顯了台灣的主體性,但是卻也礙於人為因素,讓文建會的功能無所發揮,少了政策的延續性,自然也沒有成效,相當可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