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系列四,嚇了一跳,宜蘭童玩節後來收攤,又造成一波飆節慶的探討。至於貢寮,因為後來有統一舉辦,所以有通路力量進入宣傳,但是,也被元老級的批判認為,熱鬧有餘、內涵不足。
系列五就熱鬧了。從中央訪問到地方,彼此罵成一團,有趣的是有砲打中央、有彼此對轟。這些人,會被延攬當官,不是文化行政官僚、就是學者,道理說一堆,阿?有那個沒辦過活動,專門針對人才培育、產業機制規劃的?似乎都沒有,不過大談理論、批判,喊的比誰都大聲。更好笑的是,還有人認為這些代表文化創意的活動,『沒創意』。
其他包括NGO、常態性演出問題,都點出的來,但是到今天2年過去了,仍是沒有下文。
其中還點到了錢,認為錢不是問題。這很有意思。這點涉及成本問題,所謂賠錢生意沒人做,如果採購法如此束縛,怎麼會有全台公關公司承包文化活動的現象?如果辦文化活動每天都要去調查局報告、去國會報告,還要受到各式審查、外行人恥笑,有人會辦嗎?看來採購法問題並非核心,而且現在發展文創有成之國,都是法治國家,不是君主專制國,如果採購是問題,則他們為何發展的起來?

 資料來源:鴕鳥手記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turtle/
==========
【全台飆節慶】專題系列四:成功與轉型篇
2007-02-22 23:17 |迴響:0|點閱:2679

【系列四:成功與轉型篇】 ※本系列原刊於2006.03.08中時六版

 

 ◎巡迴採訪:何榮幸、陳嘉宏、黎珍珍、高有智、何博文、林諭林、范姜泰基、曾薏蘋

 ◎本篇執筆:高有智、何博文

 

Part1【童玩節、綠博會 全縣辦喜事 拚出宜蘭人驕傲】

 

 宜蘭的省道上,此刻正掛著綠色博覽會的大型廣告看板,全縣總動員迎接觀光盛季,當地早已習慣這樣拚觀光的景象,宜蘭人總是滿懷喜悅與驕傲地說:「這就是庄腳人辦喜事!」

    宜蘭透過國際童玩節與綠博等大型活動,每年創造超過十億元的經濟產值,帶動十年來的宜蘭發展,也打造傲視全台的宜蘭經驗。

 一九九六年首屆國際童玩節的成功,帶來近二十萬人潮,雖然去年受到颱風影響重創,不過,童玩節仍是國內少數地方政府獨立舉辦、能夠自給自足的大型活動。二○○二年總入園人次高達九十萬,預估當年的經濟總產值超過九億元,當地觀光業者荷包賺飽飽,笑得合不攏嘴。

 國際童玩節打響名號後,宜蘭在二○○○年更加把勁推出綠色博覽會,綠博同樣不遑多讓,不僅參加人數年年遞增,二○○四年總產值更高達三億四千多萬元。

 「宜蘭沒有大山大水,只能賣創意與當地人文特色。」當地觀光業龍頭、橘之鄉蜜餞業者林枝漫說,宜蘭觀光過去都只是花蓮的過客,大山大水比不上花蓮,不過,透過活動產業,他們找到了希望。

 

堅持不委外 求品質不問收入

 童玩節草創期的總承辦李靜慧說,縣政府堅持不委外的精神,讓大型活動可以維持一定品質。由於當時宜蘭沒有大型觀光飯店與公關公司,只好一切都是土法煉鋼,「家貧只好自立,反而衝出一條血路。」

 宜蘭堅持不委外,既破除國內大型活動追逐人數增長的迷思,也避免過度商業化。前宜蘭縣長劉守成說,綠色博覽會展場一度有人擺攤出售巴西烏龜,但因與綠博強調的綠色環保精神不符,縣政府立即解約,「我們不想成為夜市或大賣場。」

 他也說,原本童玩節初期,突破一定人數都會舉辦慶祝會,後來就取消了,因為辦大型活動不能短視、只看門票收入,必須重視服務品質,關心遊客的滿意度,「我們要的是永續經營,不是殺雞取卵。」

 國際童玩節只要入園人數過多,不管是否能再增加門票收入,總會在園外提供大字報提醒遊客可先到附近景點遊玩,避免掃興。

 此外,童玩節也提供體貼旅客的設計,一群工讀生在烈陽下,還是背著腰包為大擺長龍、等待入園的遊客提供票務服務,形成特殊的「行動票」,還有不少服務人員整天拿著「廁所請跟我來」的招牌,穿梭人群中,幫遊客找廁所,每個廁所更強調要有排班表與清潔衛生。

 「遊客不一定每個展館都會去,但一定會去廁所。」劉守成的「廁所理論」流露宜蘭規劃活動的用心。

 宜蘭不委外除了不以營利為目標,更重視帶動社區發展的無形價值。李靜慧說,童玩節每年都有國外團隊來台表演,安排社區去接待國外貴賓的工作吃力不討好,而且不會增加門票收入,就算童玩節後來經費充裕,大可把接待工作委外經營,但他們還是要透過社區接待,「因為這可為宜蘭小孩打開一扇世界之窗。」

 

為接待外賓 老農民惡補外語

 童玩節的成功,除了帶動經濟產值,促進觀光產業發展,對於當地社區而言,就是多了異文化體驗,無形中開拓國際視野,這也是童玩節傳奇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頁。

 長期推動社區工作的宜蘭社區大學主秘林庭賢說,為了接待外國賓客,很難想像平常涉水下田的農村婦女與老農,也熱衷學習外語。有些社區一輩子看不到一個俄羅斯人,沒想到,一來就是一大堆,只好趕緊找老師惡補當地風土民情與語言。

 至於效果如何呢?林庭賢笑說:「有心最重要啦!臨到上場時,還不是比手劃腳。」

 宜蘭人結合社區及民間社團力量,組「親善大使團」接待外賓,這樣的民間交流,碰觸跨國籍與族群的心靈,許多國外兒童都對台灣留下深刻的感情。

 此外,也有因國情不同、國族紛爭產生的趣事。童玩節曾邀請以色列表演團,一下飛機,就要求必須要有配槍的警察隨隊保護,否則就不願出門,這可苦了主辦單位,除了必須不厭其煩地解釋並保證,全宜蘭縣境內沒有一位阿拉伯人,最後拗不過,只好委屈管區警員配合一下,巡邏執勤時,不經意地亮亮槍讓他們安心。

 還曾有台灣小朋友為了幫忙烏干達朋友募款,友情贊助花錢買了一堆手工藝品原料,大夥兒連續數晚一起輪流動工,不分國籍坐成一圈串珠珠,也將彼此友情緊密地串在一起,至今都還書信往來,成為跨洲際的好朋友,這些小故事至今仍在流傳。

 由於民進黨在宜蘭連續執政長達二十四年,陳定南規畫冬山河親水公園、 老坑等大型觀光景點,游錫?打造童玩節,劉守成隨後開創綠博,三任縣長傳承延續大型活動經驗,也是其他縣市難以複製之處。

 由於縣政團隊傾全力支持童玩節與綠博,每次舉辦大型活動,就是一次縣政總體檢,縣長都站上火線親自督軍。首屆童玩節開幕當天一結束,當時縣長游錫?就下令一級主管在冬山河公園開會檢討當天工作,沒想到,一開就是連續十幾天,也樹立縣府總動員舉辦活動的模式。

 宜蘭也發展一套舉辦大型活動的特殊模式,培養出一群特殊的公務人員,讓公部門有能力承接活動。

 透過縣政府成立的蘭陽基金會主辦童玩節,基金會內也成立童玩小組專門策畫經營,避免行政程序冗長,或者受限採購法等法規僵化限制,更能彈性運用經費與人力。童玩節每年活動盈餘累計為下屆活動經費,「以活動養活動」,卻能意外生存下來,幾乎不靠補助也能自給自足,基金會還有盈餘上億元。

 

工作當志業 公部門活了起來

 宜蘭公務人員更是出了名的辛苦,原本僵化的公務員被訓練成必須獨當一面,負責創意企畫,無形間反而增加公務人員光榮感,死氣沈沈的職業卻變成累積成就的事業。

 承辦多屆綠博的前宜蘭縣農業局長陳鑫益說,曾經負責多達七個館的規畫,一個課必須負責一個館,就連聘僱人員都有機會成為館主,負責與農民溝通、設計館展內容,無形中也搭建公部門與農業團體的橋樑,激發無限創意。「館主就像廚師,負責山珍海味的調理。」

 他回憶過程笑說,曾經在開幕前一晚,農業局還動員大小公務人員多達一百多人,每個人熬夜搬運苗栽,把車燈當照明燈,大家團結一致,根本就不計較沒有加班費。

 最讓他吃驚的是,原本綠博只是展覽二十一天,農業局職員竟然覺得活動日期太短,主動要求拉長期限,就這樣綠博逐步變成五十八天,都是拜這群毫無僚氣的公務員所賜。

 此外,每次童玩節或綠博活動辦完,縣政府總會組團赴國外考察,看似慶功慰勞工作人員,沒想到,考察反而更累,不僅必須分組觀察國外大型節慶籌辦情形,晚上回飯店還要開會討論,就連回國都要寫報告。

 「公務員把這些工作當作志業,不是職業,這就是宜蘭經驗的特色。」陳鑫益驕傲地下了這樣註解。點子想不出來,縣長還會主動要他們去喝咖啡,不要守在辦公室裡窮開會,「許多靈感還是透過私下泡湯泡出來的。」

 

對土地認同 不讓宜蘭人漏氣

 宜蘭縣政府扮演火車頭角色,強而有力帶動當地觀光,不過,長期社區營造的基礎,才是宜蘭經驗成功的關鍵。

 宜蘭社大羅東校區主秘吳國維說,社區營造活化了宜蘭基層的社會力,在大型活動中開花結果,是宜蘭與其他縣市不同之處,縣政府很多活動都可以透過社區、志工得到支援,根本就不必花大錢找人力。

 宜蘭民宿業者、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吳明一說,早期綠博需要農民團體擺攤展現綠色產業特色,當地農戶一口氣就答應,有的抓豬捉牛,辦農村體驗,有的教民眾製陶或傳授製作蜜餞訣竅,這些都是農民熱心參與結果,大家共同出錢出力,十幾個農戶還自掏腰包花了一百五十多萬元。

 他也強調,為配合今年綠博活動,宜蘭三十五個休閒農場還設計「戶外學習單」,各農場設計不同學習主題,為達到活動品質,不僅自辦觀摩,還彼此打分數,「千萬不能讓宜蘭人漏氣!」

 宜蘭旅館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林茂昌說,宜蘭位居後山,宜蘭人早就學會必須合作才會有未來,縣政府帶頭辦活動,民間努力在後面拚觀光,異業就結盟,同業就合作,「相挺才有路!」

 曾在台北工作二十五年的吳明一,最後還是選擇回到宜蘭老家經營民宿夢想,明知投資不可能賺回,他仍笑說,這就是宜蘭人的傻勁,「宜蘭人對土地有很深的感情,每每看到龜山島,就會想到自己身為宜蘭人的認同感。」

 宜蘭子弟的傻勁與熱情寫在蘭陽平原上,剛經歷政黨輪替的宜蘭一步一步往前行,童玩節與綠博的經驗是宜蘭的驕傲,也是台灣新興節慶的重要資產。

 

 ※附記:宜蘭綠色博覽會由本報系承辦,本專題原擬利益迴避不做討論,但因記者巡迴各地廣泛採訪,不分藍綠縣市長、學者專家皆高度肯定宜蘭童玩節與綠博經驗,本專題因而決定納入綠博並接受公評,特此向讀者說明以示負責。

 

part2【貢寮鄉 搖滾音樂朝聖地】

 

◎本篇執筆:黎珍珍

 

 貢寮,一個位處台灣東北角的濱海鄉鎮,很少人說得出來對當地的風土印象,「反核四」幾乎成了它唯一的對外形象。但隨著海洋音樂祭逐漸成為年輕人音樂朝聖的標的,陽光、沙灘、海洋、搖滾樂相互輝映,貢寮終於開始走出抗爭悲情,狂飆青春。

 海洋音樂祭源於政府「一鄉一特色」計畫,但以老年人口為主的貢寮,怎麼都和搖滾樂搭不上邊。當初貢寮曾考慮規畫「九孔祭」,行銷九孔養殖業,但似乎又不夠響亮。前台北縣新聞室主任廖志堅和音樂人朋友聊著聊著,聊出了在貢寮沙灘上打造搖滾天堂的另類構想。

 找題材還不是最難的,難的是說服。縣府花了很大功夫告訴貢寮鄉民,搖滾樂是用來吸引觀光客,不是給他們聽的。鄉代會半信半疑地接受了這個點子,但提出了一個附帶條件:「加演一場明華園」。說起來,明華園也算是海洋音樂祭的「推手」,但廖志堅笑著補充說:「歌仔戲當然是在廟埕裡演,不是在海灘上」。

 「吵吵鬧鬧」的搖滾樂,從此成為貢寮的夏日盛會。活動帶動了週邊的休憩產業,海鮮餐廳生意興隆,住宿排到基隆,也開發了貢寮民宿。新的商機讓鄉民從疑慮轉為支持,台北縣觀光行銷課課長黃士昌說,出外打拼的貢寮年輕人,不少人逐漸返鄉。

 「辦活動最重要的就是回歸本質:要讓地方賺錢!」搖滾樂和貢寮毫無關聯,海洋音樂祭卻能異軍突起,廖志堅認為,除了自然環境和搖滾元素十分對味之外,就是讓地方在商機中找到認同。他表示,沒有海洋音樂祭之前,東北角一年遊客大概是八十萬人次,海洋音樂祭辦到第六年,觀光人次已增加到二百萬人。

 另一個成功的因素是:活動要有生命力,「要能長大」。貢寮海洋音樂祭一直維持非主流音樂創作精神,從不曾為了吸引群眾而找來主流明星,但為了變化,慢慢開始邀請外國搖滾團體,或加入電影音樂等元素;保有固定的傳統(非主流音樂),再加上適度的創新,讓海洋音樂祭歷時七年而不衰。

 頭幾屆,海洋音樂祭都以公務預算支應,大約三百五十萬元;經費不足,所有的設施都很陽春,縣府辦得非常痛苦。這兩年,縣府和7-ELEVEn合作,企業大手筆贊助三、四千萬元,卸下了縣府負擔,但也遭受「過度商業化」批評。廖志堅無奈地說,活動本身不收費,只好仰賴企業的力量,「不然要怎麼辦呢?」

 儘管仰賴企業贊助,但策展的主力仍是公部門。廖志堅強調,這是一個活動成功與否的關鍵,如果只是發包出去,無法也無心去主導,活動容易偏離主題。宜蘭童玩節的成功,就是因為承辦人員有著強烈的主導意志;台北縣也是一群年輕公務員在籌辦海洋音樂祭,大家都很有心,「人的因素非常重要」,廖志堅為貢寮海洋音樂祭的與時俱進下了最後註腳。

 

part3【擺脫殺戮 深化觀光 黑鮪魚季 邁向保育】

 

◎本篇執筆:何榮幸

 

 過去,黑鮪魚文化觀光季的成功,讓東港鄉民嗅到「Money、Money、 Money」;現在,由於台灣大目鮪魚配額遭大幅縮減,黑鮪魚季出現重大轉型,屏東縣政府將深化「保育、保育、保育」。

 從二○○一年起,每逢東港黑鮪魚季來臨,無數人潮湧進這個南方漁港,品嚐一片三、四百元的台灣TORO。有的人吃遍各式鮪魚菜單、有的人大喝啤酒,有的人參觀黑鮪魚生態館,每次活動總為當地帶來高達二十億以上商機及觀光產值。

 很少人記得,在高雄港開闢之前,東港這個「大陸東方的海港」,其實是台灣最繁榮的港口之一,只是在繁華落盡後走向凋蔽、乏人問津。但是,透過「阿扁總統拍賣黑鮪魚」、「珍貴黑鮪魚入口即化」等生動意象,東港浴火重生,轉型成為家喻戶曉的觀光重鎮。

 規畫黑鮪魚季一炮而紅的前屏東縣文化局長、現任義守大學研發長洪萬隆說,屏東是秉持「不能只是表面熱鬧,必須實質增加觀光產值」的基本心態,以四季為劃分,先後推出東港黑鮪魚季、墾丁風鈴季、半島藝術節等新興節慶,「但其他縣市卻都只學到嘩眾取寵」。

 洪萬隆的頂頭上司、前屏東縣長蘇嘉全更自豪表示,他與「易遊網」合作推出的套裝旅遊行程,不但開國內風氣之先,當時縣府還收到二百萬元權利金,他構思的拍賣黑鮪魚等造勢活動更成為媒體焦點,「不像現在,許多縣市的套裝行程、媒體報導都還要用買的」。

 不過,黑鮪魚季雖然讓東港成功「鹹魚翻身」,如今卻面臨第二度轉型的關鍵時刻。在大西洋鮪類資源保育委員會(ICCAT)年會決議,大幅縮減台灣大目鮪魚配額後,現任縣長曹啟鴻已有更多的省思,並且決心化為具體實踐。

 根據曹啟鴻的規畫,黑鮪魚季必須與時俱進,「在過去意象中注入新元素」。簡單說,過去黑鮪魚季雖帶來龐大商機與產值,但拍賣活動中傳遞的大量捕捉、金錢交易與殺戮意象,卻難以內化為深刻文化意涵,「我們今年開始要以漁村感恩文化、海洋資源保育(取締三層網濫捕、投擲人工浮漁礁等)為基礎,創造新價值的美食與旅遊觀光活動」。換句話說,今後黑鮪魚季會更強調「注重保育、防止濫捕」、「只抓大魚、放生小魚」等教育文化功能,並且深化「生態之旅」觀光內涵,將黑鮪魚拍賣意象轉化為「魚訊來了」生態訊息。

 在此同時,曹啟鴻希望一併發展從大鵬灣到小琉球間的「新舊風帆橫渡黑潮」活動,創造新的運動休閒,為屏東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屏東能否適切呼應國際保育浪潮,讓黑鮪魚季再度脫胎換骨,已是台灣成功新興節慶邁向轉型的重要指標,各界將拭目以待。

引用:http://blogger.chinatimes.com/turtle/archive/2007/02/22/150539.html
========

【全台飆節慶」專題系列五:觀念激盪篇
2007-02-22 23:28 |迴響:0|點閱:2045

【系列五:觀念激盪篇】 ※本系列原刊於2006.03.09中時六版  

 

 ◎巡迴採訪:何榮幸、陳嘉宏、黎珍珍、高有智、何博文、林諭林、范姜泰基、曾薏蘋

 ◎本篇執筆:范姜泰基

 

Part1【中央觀點/陳其南 月月有盛會 文化消費時代來臨】

 

 今年一月甫卸下文建會主委的光環,有「社區總體營造總工程師」之稱的陳其南,念茲在茲的仍是台灣整體文化水準的提升。對於「全台飆節慶」的現象,他有深沈的檢討,也有理想的整體規劃。坐在饒富古意的茶館中,陳其南語氣中聽得出內心的殷切,茶點已經換過一輪,娓娓道來的他卻來不及品嘗任何一口…

 如同宜蘭縣民十多年來,已經將國際童玩節、綠色博覽會與民進黨執政劃上等號,現代的政治人物已經愈來愈瞭解「文化」的威力,深知「文化建設」可以打敗「硬體建設」。因此,文化活動已經徹底翻身,藉著新興或傳統節慶活動搖身一變,成為最搶手的政績。

 

文化建設 已成最搶手政績

 氤氳升起的茶霧中,陳其南回憶打破「硬體迷思」的過程。十二年前,陳其南入閣擔任文建會副主委,從此中央文化政策有了改變,他推動各縣市舉辦「縣市小型活動展演」,其政策目的無非是培養地方能量、發掘地方資源以及促使地方國際化,當時只有台北市大型藝術經紀公司有能力舉辦國際性藝文活動,文建會打破壟斷的作法還遭到不少批評。

 他說,以前各縣市文化活動的資源都靠中央補助,還要苦口婆心拜託首長舉辦,但縣市長大多沒興趣,處理文化活動能力也有所不足,畢竟多年來政治人物政績都靠鋼筋水泥建設搭建而成。

 現在縣市長雖然有興趣了,介入太多又不免扭曲,把藝術活動搞得政治化,節慶也搞得像選舉場,人數的量化思維已然失去文化活動的本質與美意,結果是大多數節慶活動都不如預期:每年都由不同單位承包、承包公司以營利為取向,活動的穩定性不夠也無法形成地方特色,對於變質的發展,陳其南語氣中不無遺憾。

 

創意若夠 錢根本不是問題

 古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縣市舉辦節慶活動難免因資源受限而備受掣肘,蘭陽文教基金會豐沛的財力,是各縣市豔羨的對象。曾主導文化資源分配的陳其南,對縣市首長以資源不足卸責深不以為然,他說,中央給地方政府太多錢,地方能力反而不能提升,而且現在縣市政府的資源相當充分,甚至文建會還沒有能力企及,因此「錢根本不是問題」。

 文建會去年在衛武營舉辦「表演藝術博覽會」,短短三天耗資五、六千萬元而受外界批評,「為什麼跟地方搶飯碗辦活動?」陳其南對此提出解釋,該博覽會性質屬一種「整合性行銷」,以前如不是身在這一行,你根本不知道還有哪些團體藉著博覽會讓為這些受文建會補助的團體提供表演舞台,同時還邀外國經紀人來台,開拓藝文團體的發展出路,是一種「全國性行銷」概念。

 當外界以財力、物力條件判斷節慶活動成功與否之時,推廣社區總體營造不遺餘力的陳其南卻認為,社區營造的內涵才是關鍵因素。比如說,一個縣市長如負責,就應結合觀光協會、地方餐廳、環保義工、計程車等,讓節慶成為社區營造的成果,各單位互動呈現一種有機的結合。他分析,無論表演者或觀眾都來自民間,因此文化活動的能量無疑也都在民間,且須與地方產業相互激盪植根。

 很多縣市首長不約而同提及對政府採購法的不滿,認為採購法是僵化扼殺活動產業幫凶,陳其南有不同看法。他相信在外國也一樣受法律限制,因花納稅人的錢自然不能逃避監督,至於能否採用最有利標,這就是縣市長能力展現之處,如決定採最有利標,首長就要擔起責任,反之為了延續的目的而長期委託同一單位,首長也一定有壓力。

展望未來 須培養NGO能力

 從文化產業的長遠發展角度分析,已經不具官方身分的陳其南,對政府角色仍有強烈的期待。他強調從國際經驗來看,委外是必要且可接受的,但是台灣企業型的文化團體成熟度畢竟不夠,因此未來仍須培養NGO(非政府組織)的能力,台灣二十多個縣市一年到頭都有活動,他評估的理想狀況是每個月都有兩個縣市舉辦大型活動,如此的市場規模足以支撐活動產業領域NGO的生存。

 提倡「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陳其南堅信節慶活動蓬勃正說明這是時代趨勢,昭告文化消費時代來臨,從文化發展角度來看應給予正面評價,當人們的生活以文化為訴求時,對文化、創意的發展都有很大助益,如此也才能真正走出內需市場,讓節慶文化展現新時代面貌。

 

Part2【地方觀點/洪萬隆 中央企畫式文化政策  錯】

 

◎本篇執筆:曾薏蘋

 

 愛河畔的聲光秀,讓高雄的元宵夜,不再沉靜。「台北燈會,已創造了一個專有品牌,現在卻因為要『輪流』辦,品牌沒了!」將黑鮪魚季打造成屏東「專屬品牌」的洪萬隆,正對中央「企畫式文化」的錯誤政策,推倒了一塊閃亮的招牌而感慨。

 前屏東文化局長洪萬隆,現任義守大學研發長,仍在大學教「活動產業」課程。累積地方執行、學術經驗後,他對中央文化政策的批判,更加犀利。「文建會已經迷失了!」他對於文建會「由上而下」的「企畫式文化」不以為然說:「這樣的方式,文化會被宰制。」現在全國要搞個什麼季,地方就要辦個什麼季出來。

 

應採整合式 由下而上

 洪萬隆強調,「企畫式文化」是錯誤的,文化應該由下而上、順勢而成,「整合式文化」才是對的方向。他舉例,有一年,文建會要在屏東辦一個「前衛女性電影展」,但在保守的村落,有人看嗎?這裡的人已經無法接受「前衛」,更何況是「前衛女性」。而屏東要辦第一屆黑鮪魚季,向文建會申請補助,得到的答案是:「黑鮪魚不是文化!」被打回票。

 又例如,中央要在屏東「推廣美學」,但阿公、阿嬤根本聽不懂,在大都會推廣可以成功的東西,不見得拿到鄉下,就能被接受,必須要因地制宜。中央不能說「你要我們辦什麼,我們就照辦什麼!」應該是中央支持地方活動,不是中央活動要地方支持,文建會更不應「把節慶活動當做資源分配」。

 「近年來,台灣浪費在不必要的節慶活動上,就『燒』掉天文數字。」他痛批,文建會去年在衛武營辦的「全國表演藝術季」聯演活動,把有拿文建會補助的藝術表演團體,集合起來,辦一場超大活動,結果三天燒掉五、六千萬元,這種非生活性、常態性活動,根本是一場「大拜拜」,這種「中央跑來跟地方競爭辦節慶」的做法,他很不以為然。他認為,身為文化最高機構,卻要構築這樣非常態、不切實際的文化活動,根本不能稱為「文化生活」。

 洪萬隆指出,屏東縣文化局長任內,他拒絕兩種活動,一是民俗技藝、二是書展。他認為,「民俗技藝」活動沒有特色,最後都淪為夜市型的園遊會;至於書展,除非能辦的像台北書展那一類型的主題書展,否則和流動書店沒啥兩樣。

 「我常告訴學生,活動的論述很重要。」洪萬隆認為從現今節慶活動缺論述的角度來看,有九成活動,根本沒必要辦。有的節慶雖然論述正確,卻不完整,產品賣不出去,就無法塑造品牌。

 他指出,辦活動若不計成本,或只是為了搏取媒體及民眾的焦點,不但短視,更忘記文化深層的傲骨。他實在不了解:「元宵節,政府幹嘛要送花燈給民眾?」養成民眾不勞而獲的壞習慣,燈會就是始作俑者!大家在活動中,沒學到活動的意義,反而學到譁眾取寵。

 

文建會作法 本末倒置

 「活動是用來補文化不足,但台灣都本末倒置。」他強調,活動應是平常就有,例如文建會應該安排,讓國家交響樂團等國家級表演團體,定期、輪流至各縣市表演,這才是常態性活動;像文建會花大錢的全國表演藝術季,若民眾那三天剛好生病,不就無法恭逢其盛?資源提供次序顛倒,就會變成沒有經常性活動,只有節慶活動。

 煙火、聲光秀,還有愛河邊瀰漫的咖啡香,看似璀璨、浪漫,但那是北部移植過來的文化,而不是高雄人自己的文化。從中央文化政策的執行者,變成從學界對中央發出批判聲音,洪萬隆對身後愛河邊的繁華,卻沒有多看一眼,他的感嘆,會不會從此淹沒在愛河畔的煙花聲中?

 

Part3【學者專家辯論 節慶該更多或減半 鬥嘴鼓】

 

◎本篇執筆:曾薏蘋

 

 「陳唐山、游錫?、朱立倫…官員因為活動與民同樂,不再高高在上」、「元宵節、媽祖節、端午節…馬不停蹄的節慶,老百姓要彈性疲乏了」安平港的燈海,呼喚著陣陣人潮,赤崁文史工作室負責人鄭道聰及成大建築系主任傅朝卿,古城裡的兩位學者專家,雖然都棄咖啡選擇喝茶聊天,但說起對台灣新興節慶是否太過浮濫,看法卻南轅北轍。那夜,車潮人潮湧入安平港,今年是南市第二次承辦燈會,穿梭在燈海裡的市民,正在尋找遺失的驕傲。

 

鄭道聰:不好的 會淘汰

 「一窩蜂的狂辦,沒啥不好,品質不佳的活動,自然會被淘汰,不好的公關公司,也會因此被消耗掉!」鄭道聰啜飲著濃濃的台灣茶,對於節慶大量「繁殖」,鄭道聰卻一臉樂觀。「日本一年有五千個大小不等節慶,歐洲也超過六千多個,還不是越辦越好。」鄭道聰認為辦活動有社會效益也有政治效益。

 他說:「活動對地方產業是有幫助的。」花博引進新式文化模式,貢寮音樂祭、墾丁春天吶喊等,活絡地方產業,對地方政府確實有多重的正面效應,縣市因此建立了城市的光榮感,文化、產業結構改變,最後環境也跟著變好。

 他認為透過民眾自發性動員、文化聚焦,變成一股城市競爭力,最後變成「哪個城市辦得比較好,而非哪個活動辦得比較大」。漸漸的各鄉鎮縣市長不分黨派,也有了用文化詮釋地方的構想。

 「活動除了要結合文化核心內涵,也可找企業贊助,例如跨年、燈會。」鄭道聰表示,企業出錢,還可以行銷自己的產品,縣市政府也不用擔心被罵濫用納稅人的錢,只要經專家審核通過的活動,縣市長作秀也無妨。

 「台灣人都喜歡丟錢,平頭式的補助,大家不討白不討。」鄭道聰認為活動量化了後,好的,可提升補助獎勵經費,不好的自然就被淘汰,不然大家都在辦活動也是在辦「業績」。

 

傅朝卿:太頻繁 沒創意

 「活動該要減半了!」與鄭道聰的工作室相隔不到數里路,傅朝卿在茶館一樣點了杯台灣茶聊起台灣節慶,卻有不一樣看法。他說今年台南燈會點燈,他和行政院長蘇貞昌坐在台上,當天邀請藝人王心凌,結果一堆歌迷拼命往前擠,要看的是王心凌,而不是蘇貞昌,也可能不是燈會,他笑著對蘇說:「王心凌比你還紅!」這就是節慶「綜藝化」的結果。

 「活動幾乎一個月一次,太過頻繁,剛結束都還來不及檢討下個活動就開始了。」他認為,現在有些活動動不動就叫「博覽會」,隨便抓個活動就叫「節」,這是非常「幼稚」的。

 雖然有人支持活動辦越多越好,形成自然淘汰,傅朝卿卻不認為。「市場機制本來就不自由,怎麼淘汰?」他強調,目前承包的公關公司都是那幾家,很多公關公司能力很好,卻因為「缺乏關係人脈」,永遠都標不到案子,因此出現了「文化商人」。這些淘汰不了的公關公司,從北包到南,類似的活動,呈現的內容都大同小異。

 但傅朝卿並非完全反對多辦活動。「只要活動能創新、結合文化為城市留下東西,也未嘗不可。」他說但台灣目前的活動都是盲目的辦,知性感性不見了,只有熱鬧,久了後,彈性也疲乏了。

 今年,燈會再度在台南市點亮,古城裡的兩位學者,雖然沒有面對面「鬥嘴鼓」,但在濃濃的茶香裡,飄散著是兩人對深化台灣節慶文化的同樣情懷。

引用:http://blogger.chinatimes.com/turtle/archive/2007/02/22/15054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