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10/2下午3時
地點:洪建全基金會

與談人:
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 秘書長 郭介誠先生
中華民國設計師協會 常務理事 廖純慶先生
愛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洪裕鈞先生

一、自我介紹
洪裕鈞總經理:
我們的公司主要是把網路具體化形成產品的公司,就是以網路為基礎的設計公司。

郭介誠秘書長:
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已經成立四十一年,現在我們也很樂見台灣對工業設計有一個正確認知,各位可以在每一年固定月份,透過台灣廠商獲得設計大獎可以看到。
現在年輕人也投入設計相關科系,可以看到現在工業設計在一個趨勢上,不過台灣的設計也面對一些問題,比如設計在我們社會扮演什麼角色。

廖純慶理事:
我是DPI雜誌總編輯,這個雜誌是一個媒體,它雖然不做設計,但是彙整設計資訊。在台灣設計這一塊領域裡面,包括很多設計如視覺設計等的應用,DPI就是一個平台,把這些做一個匯聚。比如業界常常要透過我們對學校或廣告界做溝通,或者是跟官方單位如台創做一個溝通與能量傳達。
DPI現在的工作已經超乎一般媒體的工作,也超脫自己定位為平面媒體的工作。我希望能透過我的經驗,讓協會與這個平台可以相互交流。

二、設計的介紹
洪裕鈞總經理:
在企業界來說的話,我們比較是靠自己的能力,所以並沒有特別跟政府有什麼太多的補助,只是政府與媒體這方面的認知比較多一點而已。我也想不到他們怎麼可以幫忙,要的話就是在國外電子展時,能把一些設計的產品能有露出的機會,其他似乎並沒有太多的獎勵或補助。
對政府的數字我是有點疑問,如果就定義來看,我們比較像是周邊產業,或者被歸為製造業。

郭介誠秘書長:
剛剛讓洪總先說,就是要讓第一線的設計公司來當一個範例,如果實際從事的業者都難以歸類,我們也很難直接認知設計產業是什麼。其實設計是透過生產價值而後帶動利潤的產業,不然他就很單純只是一個服務業,只能透過委外收一次錢而已。台灣的設計仍然處於青澀階段,雖然有技術能力,但是商業營運模式仍然不夠成熟。
如果我們從統計數字來看,有起伏較大的現象的話,那意味這產業還處於不穩定發展的階段。比如前幾年景氣不好的時候,對Design House就有很大的衝擊。所以我建議產業還是以常態分配最好,一個市場上有Design House,也有In House,有新的企業,也有老品牌的公司。你可以現在的企業來看,In House通常規模就很大,但是其他小公司超過5年的很少,如果能撐過5年,那這家企業就可以穩定營運。那關鍵就在於一個社會與產業,是否能支撐這些設計公司穩定發展。
協會先前也受託進行一些研究過,不過我們更好奇的是,政府為什麼要來做研究?它是想要瞭解這個產業?還是準備投入一些獎參措施?
其實設計是透過服務,從中獲取利潤的;過去設計是幫企業提升附加價值而已,但是現在應該要成為產品的「核心價值」才行。
現在要說設計與文創之間的關係,台灣的設計除非透過品牌經營,不然只能落於代工服務而已。但是如果設計師有才華,但是產品沒辦法量產,也無法產生相當的價值。
文化創意產業其實是可大可小的,不一定所有產業都要量產,而應該要維持多元化,洪總的例子就是可以透過生產達到獲利,不然設計公司會一直處於風雨飄搖的階段。

廖純慶理事:
在若干年前,其實沒有設計這個產業,台灣有電子業、紡織業,但是沒有設計業。設計跟台灣既有的設計結構不一樣,因為過去都是代工。設計其實是要跟工業走的,當產業外移,它就要跟著走。
設計其實也有很多變化,結構也可以看到有相當多的關連性的領域。
文創與設計的關係,其實文創應該是很在地、鄉土的東西,如果它要導入設計產業的話,可以看到文創幾乎沒有外銷,但是設計外銷很高,代表文創是一個很在地的文化;如果今天文創要透過設計發展,是好的利基點,因為設計可以包裝文創,但是文創會透過設計,讓既有的材質產生變化。
所以對文創而言,設計可以透過宏觀的角度來推動文創國際化。剛剛有提到要把設計推向中南部,其實這已經有在做,比如對米、石頭重新的包裝、設計,可以賣到其他地方去。

三、設計的教育
郭介誠秘書長:
我本身就在教育界服務,我是誠懇呼籲,目前設計在浪頭上,所以要小心,因為穩定成長才是好的趨勢。如果是大好大壞,就有危險。現在連主政者都有點看的太近。
現在文創被列近六大產業,以我們協會為例,我們協會已經四十年了,工業設計其實才是最近十來年的事情,或者是最近這五年的事情而已,其實社會大眾對這一行都還不清楚。在我們成立的時候(1967年),成立者是當年的經濟部長李國鼎,這意味當年政府想要發展這樣的領域,當時也在學校成立相關的科系,可以說是民間走在政府前面。
當時政府透過美援計畫以及美國專家來談這樣的概念,並且在當時對台塑、大同公司裡面成立相關的推動機構或教育機構。
如果,當時的概念一直延續下來的話,今天工業設計絕對不是這樣,可以說中間有斷層。
但是現在突然又有機會了,要怎麼做,時空背景就不一樣了。當時學校會設這樣的科系,是配合政策。但是現在所有學校看的不太是產業政策,而是市場,所以我們也很緊張,每一年新一代設計展後的同學,有多少會被吸納進入市場就業?這個沒有人敢做調查,這個要去看,為何台灣的設計教育會這麼蓬勃。突然之間蓬勃不是一件好事情,其實在大專教育裡面,是跟社會一起脈動,或者是早一步比較好,政府應該會社會提前準備這樣的人才。
過去台灣的確還沒有這樣的機會,比如我們的學長,以前出國留學回來沒地方去,只能去家電廠,所以當初家電業是吸納設計人最大的領域,現在還有消費電子業。那些一批批優秀的人才因為沒有產業可去,所以轉進學術界,所以設計界的師資其實不錯。
我們現在也在觀察下一批,學校教育出來的年輕人,似乎他們離產業面越來越遠了。現在是因為流行,大家來唸設計,但是未來可能跟產業界需求產生落差。未來的危機不是教的好不好,而是學術界跟產業界各走各的,但是過去產業與學術是彼此銜接的。我們所憂心的是,教育界充沛的教育資源,未來如何跟社會與文創,能否有個共識,如果沒有,雖然設計教育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但是不一定是產業需要的。

四、對於設計得獎的觀點
洪裕鈞總經理:
教育成功與否,對我的企業而言,是可以發揮更多的創意。對國際的知名獎項而言,它的確有一些正面效果,但是基本上除德國以外,IF或RED DOT沒有聽過,他正面的意義是對國內社會大眾對設計的認知。
先前有雜誌訪問我,前幾段是為何這家公司設立在此?台灣有設計嗎?
我們父母這一輩不瞭解設計是什麼,但是長久以來社會的價值觀有關係,父母常常鼓勵孩子讀的特定的科系,所以資優的學生都朝向特定領域去做,真正想念設計的認知與出路不夠,後來我們從國外聘請的幾個設計師來,他們對設計的認知跟國內的就不一樣,義大利來的設計師,他們的父母認為第一志願就是當設計師,因為在義大利,設計師的地位跟其他職位差不多,這個設計師從小也是資優生,這樣才是一個正向的循環。
我認同秘書長說的,已經從附加價值提升到核心價值了,附加價值其實還滿容易的事情,它提升質感就好,但是核心去主導產品概念,就需要比美工多更多的文化內涵的才能。
在設計與文創的關係,我認為文化不一定是傳統文化,設計可以透過與文化的吸取之後,產生出新的元素。所以現在的問題,如何讓文化與創意,帶進工業或產業界一個策略與方式。

廖純慶理事:
設計與創意一定會提升生活,這點是共識。在就業方面,其實每一年設計相關學生,其實有十幾萬人。去年我們參與新一代設計展,有七十八所、八十七系,但是產業其實沒有這麼多胃納量,所以會有人數大起大落的現象。
先前我跟嘿咻網的唐先生去討論,他認為再過五年設計工作者不會這麼多,可能轉去做企畫等工作。在政府作多的政策下,很多人投入設計科系,但是進入市場時,他就會遇到考驗。這幾年我們在評比賽時,台灣的設計能力是更好了,也勝大陸。對工作領域而言,我認為應該自然,有這麼多人投入,才會更進步。

郭介誠秘書長:
IF與RED DOT是當初德國人設計這個獎是在漢諾威,在七十年代以前開始。當地是世界最大的工業展地點。這個展覽會的組織,當年就在想,如何讓其他真到他們良好的品質,所以他們辦了一個選拔,僅限於德國國內的評選,選出良好產品,讓國外買家可以認知,獲得銷售競爭力。
後來這些展越做越大,擴大到不分國籍的評論,之後再分類,分成工業機械、家具等,在各個領域給他一個殊榮,之後這個展就變成外銷產業,台灣也開始參加。
我認為得獎的話,應該夠了,反應我們的製造與設計水平已經夠了,但是我們要從五六百項裡面去看,這些產品大多落在哪些範疇裡面,是不是集中在特定領域?還是平均分配在各個領域?
我們在跟日本設計產業談過,SONY已經沒有得獎,是因為他們已經知道自己水準夠了,不再參加了。
我們因為政府有補助、協助,所以我們投稿量很大;我的建議是,我們要平常心去看,他是否能真反應台灣的設計能力。最大問題就是,設計跟我們生活有關?如果我們得六百多個獎,是否真的是設計大國?或者是,我們需要成為設計大國嗎?
如果今天設計可以顧及到LOW END的產品(比如衛浴設備)上,連優秀人才都能投入,那局面不一樣。我們雖然優質的人才不斷,有投入消費電子產品(產品生命週期也越來越短),但是並沒有對生活方面幫我們提升多少。
台灣設計產業其實是演而優則導。台灣過去代工太久,台灣廠商現在技術沒有問題,而是在行銷面需要強化,但是這要慢慢耕耘。所有大老闆都知道,如果台灣能,大陸為何不能?大陸領導人說未來要把中國製造,改成中國創造。現在如果不開始做,未來中國很快就會跟上來,現在大陸也有技術了,他們也不想要保三、保五。政府如果要去扶植的話,必須看到這一點,不能只能看到業績。

洪裕鈞總經理:
對獎,由於我們的產品重心放在北美市場,但這些獎對我們市場的開拓效益其實不大。而德國這些獎也需要報名費,還是有展示、廣告等成本(一個產品參展約二十萬左右),還要有很多前置的成本,比如攝影。效益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多。
我們已經證明過我們可以得獎,未來就是要靠市場來證明我們的能力。所以我們現在重心放在客戶上,比如部落格、網站的回應會比較大。
至於大陸的設計上,其實我比較不擔心,因為我們生活環境就一直不斷改善、累積與醞釀。這也是為何能產生設計的成果。我們的文化內涵也比較夠。
設計其實是要有同理心的,所以台灣社會已經有某種基礎,這個不是幾年就可以建立的,當然也要有文化與民主、自由思考才能打造、發揮起來。
也有人問我們,是不是要推廣「台灣」的設計,但是我並不是很認同,因為外國人並不一定喜歡台灣的表象或圖騰,其實很多需求都已經全球化了,可以從此著手。
以台灣目前來說,市場的話內需或外銷都可以,只是台灣設計的實力、附加價值的東西、表象的東西都沒問題。但是核心、創新需要設計思考以外,還需要策略的想法與能力。先前不管是In House或Outsourcing的,他都只是服務性質,沒有公司完全以設計核心為主。
關於教育的話,其實史丹佛的例子不錯,他把設計與商學院合一,做一個整體性的思考。

廖純慶理事:
很多的設計都是由視覺先來的,在設計師協會這邊我們會先從平面設計開始,延伸到工業設計;台灣的設計其實不一定要放台灣元素進來,東方人設計自己又有自己的感覺,外國人是不知道的。外國人來台灣,喜歡買一些台灣人設計台灣的東西,反而不一定是外國人設計的台灣東西。
我們的雜誌發現,設計未來可能慢慢被藝術取代,所以DPI也跟其他藝術領與相互結合,比如藝術展等。所以在我們協會不管是任何載體,我們都會去介紹。

郭介誠秘書長:
關於Alessi跟故宮的事情,我覺得這反應我們社會很急著想要創造出什麼。急到我們把五千年文化的王牌,直接打出來,幻想文化創意產業就能成形了。最可怕就是一開始把故宮的東西拿出來。
其實成功並非一蹴可及,我們現在過度美化設計的能力,設計只是所有產品成功元素的其中一個重要環節而已,它是需要反覆投資、測試,但是大家都把過程略掉了,只是把開頭與結果串接。現在包括政府,都把設計視為是萬能,把它認為是產業的酵母。
關於設計的建議,我覺得就把設計交給產業界吧,其實產業界有它的經驗。洪總不擔心中國大陸,這點我也認同,但是台灣要去問,哪些東西是對岸無法複製的,這些東西是我們富裕以後有的,這很難說的出來的,這些跟產值無關,這就叫作文明。這些文明可以幫我們走的更踏實,腳步快一點。
我們不只要是一個富裕的社會,還應該成為進步的社會,而設計可以在進步社會中服務社會。現在就是好的設計能否讓更多的使用,如果使用與享用設計不會只能透過消費去達成,那就是我們的任務、是設計師的任務。我們也在協會裡面去思考的些問題,簡單一的句口號就是:「設計力、社會溢」。未來就是我們協會要去推的事情。
怎麼做?我們希望設計不只是生產與消費而已,而是一個建設,用設計力來做社會建設。如果可以讓更大多數的人,沒有消費的門檻去接觸設計,這是我們的設計師可以做的:設計為善、設計為公。我們不反對設計為了消費,更希望能發揮設計為善的精神。
像八八水災,我們也在想設計界能做什麼,是否能發揮設計建設的力量,獲得社會敬重就像醫生,就算他們無法賺錢,也可以因為濟世而獲得社會尊重。
在這個部分是否能透過文化創意加以實現?這就留給設計師去思考。我們在跟台創的建議,設計其實只有在社會建設中屬於服務者而已,但是跟社會脫節的。但是在英國,設計師文化部長在管的,是社會事務,在台灣只是一個科在管。
未來對設計力,我們是看好,現在有這麼多優秀的年輕人,就讓他們去社會、基礎建設,讓他們有資源、有機會去做。這是維持跟對岸維持一定差距的關鍵。台灣很小,就是要發揮小、純度很高的能力。設計產業的這些人,也應該把這些單起來。

洪裕鈞總經理:
這個我很認同,因為設計不只是因為消費而已,現在看的只是比較表象的東西。

廖純慶理事:
其實產業要支持設計很重要。前幾個月我去韓國參觀,當地就有三星博物館,那是三星總經理退休後在當地蓋的、蒐集藝術的博物館。當時Prada總經理回到台灣後說,我們也該在台灣蓋一個類似的設施。
有時候台灣民間在辦一些東西,第二年政府就會跟著辦,變成收割。產業自己也應該支持自己的設計。

五、設計師的生活條件
廖純慶理事:
設計其實是很專業的,比如平面設計、工業設計,但是彼此不會重疊到,現在雖然有互補,但是是要到頂尖的階段。通常來說是很專業、很細膩的分類。在這方面的話,要找到好的通常要很專業的。
我的觀點是,你要專注本業,不能再去兼職。這也是他們面對很專門的問題:他們會做設計,但是不會賣。我們看到香港公司的操作就不一樣,他們支援的能量是不一樣的。這些人我的建議是要去一個好的銷售公司去代理,不然專業能量無法累積。創意市集感覺就是廉價、粗糙,成功的經驗真的很少。

六、對產業定義
郭介誠秘書長:
產業調查方面,先前調查的單位,大概就是透過問卷與產業調查彼此結合。大家覺得怪,因為從一般產業調查,反應的有點失真。我的看法是,就讓這些調查放著吧。我會去想官方要做調查的原因是什麼,用意是什麼,比如醫生看血壓,血壓也不一定知道病人的狀況。
我覺得最好的設計師就是媽媽,因為菜市場就是這麼多的菜,他們可以變出這麼多的菜。設計本身就在生活中,但是如果設計要變成一個產業,那他的訓練就不一樣,因為他成為一個行業。那他跟其他行業就一樣。
在創意市集裡面,問題就在,這些創作都差不多,原因是,他們只能在這一塊表現出自己。我們在創意市集裡面確認了,他們在富裕社會裡面可以有這樣的設計能力。只是社會裡面沒有其他的建設,讓他們可以在建設裡面可以發揮而已。設計是要被訓練的,只是過去集中在某些領域而已。
創意市集的想像為什麼一定要賺錢?變成產業?行銷手法進來?為何不是有個場地讓他們可以有個園地來交流就好?形成自然的購買力。我們都是不自然的加工出來而已,現在催的太快,就變的很辛苦。創意市集,我建議就讓它有更多層面,這需要引導。
我們社會文明後,需求自然就會出現,為什麼我們不想要長期投資,讓他自然而然的產生?
關於設計師的條件,過去不會畫圖就會很辛苦。但是現在工具越來越發達,工具釋放了大家進入行業的門檻,反而是過去教育訓練中教育訓練比重重,但是現在重要的是原點、深度思考。現在更應該鼓勵大家投入設計,而不只是投入學院式的設計而已。
所以多元去承認設計的角色與價值就對了,媒體都過度美化了設計,設計只能是整個環節裡面一個重要角色了,而不是全部。

洪裕鈞總經理:
我覺得問題不是設計師,而是設計公司或產業。比如擴大公司規模,可能使設計品質下降,所以他無法如製造業擴廠。另外一個是設計價值在哪裡,以會計角度看,回收、結案是越快越好但是客戶要的是長遠思考、服務與市場策略,所以這兩者之間是有所矛盾的。台灣這一塊滿困難的,因為設計公司與設計師的被認知不夠,所以相對給的報價也不夠的。
我覺得定義設計是不是文創產業,這不是我很在意這件事情。我們本來就是在做這樣的事情。

七、設計服務與專利的問題
郭介誠秘書長:
專利就是一個社會建構的機制,他保護的目的就是保護更多人的腦力發展,原始用意就在此。
專利其實屬地主義,一般來說它是可以被運用的措施,他們有辦法保護所有人。在不是最進步的社會裡面,它會有這樣的風險。反過來,企業也透過此機會,成為期營運、獲利的法則。
設計公司有設計品的財產權,但是人格權是屬於設計師的。

紀錄人:Brahms6
(此為現場簡單紀錄,僅參考用,與會者詳細意見仍待完全版資料檔公布為準)

PDF下載:
http://www.mediafire.com/?zezdmunh4hl
http://ifile.it/zql4es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