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東西,表面上跟樂生無關﹔但是仔細一想,什麼是台灣獨一無二的?對外國人而言,鼎泰豐是知名,但並非獨一無二,對岸也有美食,台灣鼎泰豐也不止一家﹔
樂生,在台灣只有這一家,亞洲如此完善的病院園區,也僅台灣樂生。
但這應該是挑戰我們對於歷史古蹟的刻板印象,如果說羅浮宮,故宮,那當然是文化古蹟﹔但是樂生,一個悲情的,長期被忽視的地方,被認定古蹟似乎有失禮儀,畢竟他不精緻,也不漂亮,太過庶民。
目前分類:外面的世界 (158)
- Mar 18 Sun 2007 10:48
德國老店 百年有二 天下無雙
- Mar 12 Mon 2007 13:22
師法古根漢 羅浮宮分館毀譽參半
今天的自由,有這則新聞,翻譯自紐約時報,是討論羅浮宮在阿布達比設點的爭議。
西歐博物館收藏上萬件的寶物,呈現的是一部掠奪史。現在靠這個到各國去賺錢,也讓各國人去歐洲觀光賺錢。更沒想到,成立分館之際,與政治經濟勾結有關。
又不禁想到,一般想博物館總是文化與歷史的結合體,但事實上,在為了觀光而設立博物館之下,下面的阿布達比,一個人造出來的地點,又突顯一個基本問題:文化呼?產業呼?
- Mar 11 Sun 2007 10:45
《男人裝》看光光 市場紅火賣光光
最近影子開了個主題,談AV。其實在表現身體的形式上,有很多類型,日本算是出類拔萃,從寫真到真槍實彈,全部都有。
台灣也用自己的生活創意,雖然表面是一個高舉道德的社會,事實上從少女們的穿著,檳榔西施到所謂本土AV,通通都是。
下面這個,是一個美國男性雜誌,在中國的現象。
- Mar 06 Tue 2007 10:25
黃日燦看法》私募股權基金亞洲大勢
去年私募基金進台灣,先買了王家,後買日月光。一定是重要新聞,因為這麼龐大的資金。美國幾個大的私募,在亞洲成長率這兩年超過30%,尤其所定澳州與中國,表現在美國投資公司上,認為亞洲哪些地方賺錢。
其實創意產業從業者,一直喊:錢不夠。政府一直想導入創投(venture capital),不過對文創業興趣缺缺,比較在科技業上。
台灣本土的投資人可能膽子比較小,但是如果交給這些美國的東印度公司呢?是否更有趕於失敗的機會?
- Mar 06 Tue 2007 10:01
博物館吹起擴建風
關於展演設施這個廣義的辭彙,其實包含的是美術館與博物館。
博物館的藝術在於,它既是一個空間展示,又包含著歷史,而且是美術與藝術的歷史紀錄。
歐美,日本,都十分重視這個東西,下面的新聞就可以看到她們怎麼作﹔中國,一個是歷史悠久,一個是要在文化產業這一塊,透過空間建構,打下某些里程碑。她們在園區與諸如紀念建築的修整與打造,決不手軟,原因也在於知名度與觀光等因素。
- Mar 06 Tue 2007 09:46
曼谷藝術中心 展全球經典時尚品
去年的天下,曾經報導過泰國也有創意設計中心。
台灣,根據國發計畫,已經在2003年成立了創意設計中心,主軸就是作為設計產業(如工業設計)的官方輔導NGO,地點位於南港,我們也介紹過。
以下TVBS的新聞,報導的是泰國時尚藝術中心,是for時尚設計業的,應該根之前天下的創意設計中心是兩回事,但是看起來,似乎頗為豐富,也具有一些啟發性的展示。
- Mar 05 Mon 2007 10:25
西班牙經濟 病夫變勇夫
西班牙給我們什麼印象?下面的圖片是鬥牛,我自己想到的還有美食,無敵艦隊,當然,還有進不來的古根漢美術館。
以及,建築家高第。
下面的消息,給我們一些靈感,不過訊息還是不夠,以後我們有看到相關西班牙消息,繼續關注。
- Feb 28 Wed 2007 16:06
世界創舉 愛沙尼亞將舉行線上國會選舉
所謂數位化與網路化趨勢,不可能只有單一領域突破。如果是一個未來趨勢,勢必大幅改革社會所有領域面貌。
之前就有聽說網路投票,不只是美國那種不再戶籍地投票,就是線上公投。老鄭先前也說過,為何不能天天公投?每天早上選一下今天的政策與行政院長...
愛沙尼亞以科技與低貪腐聞名,今天出來這則新聞。
- Feb 24 Sat 2007 10:20
餐飲業 休兵營業各唱各調
在幾個介紹中國消費的新聞中,這則吸引我。
幾個連鎖加盟店,也去中國開店。台灣的連鎖店,雖然台北也是空城,但是不至於關店,在一片死寂的台北街頭,夜晚的麥當勞或7-11特別顯眼。
中國的真鍋索性關店,原因在於:上店的大多是返鄉過節的台灣人。
- Feb 24 Sat 2007 09:52
莫札特魅力 讓奧地利大賺一筆
台灣人對歐洲古典音樂興趣不高,但是炒作奧地利旅遊,興趣盎然﹔於是06年莫札特誕生250年,台灣人也不知道在高興什麼。
不過順帶提一下,挪威作曲家Grieg今年逝世100年,他是一個留學德國,崇拜舒曼的挪威人。
靠莫札特的老骨頭,雖然我認為他藝術成就不如他的晚輩貝多芬高,奧地利人,薩爾斯堡賺了不知道多少﹔其實在拜魯特,華格納家族也還在吃老骨頭的,雖然傳出經營不善。
- Feb 23 Fri 2007 10:17
香港飲食業過好年 2天24億入帳
前兩天過年,在看到迪化街的新聞,不禁想起:台灣如果把過年變成一個大節慶,結合吃,真是商機無限﹔老實說迪化街光只有內銷,經濟不佳下一定吃鱉,但如果導入外國觀光客,跟她們一起過年,大家都快樂─台灣人不排斥跟其他人一起過年,具有外放性的民族文化性格。
香港,很多案例,在台灣不做之際先跑,獲得巨利。現在吃年菜越來越喜歡往外跑,也是,省了很多工。香港也是,過年的節慶經濟,真是賺了一大票,兩天,就吃進了24億新台幣。當然,這個香港還有中國客進入有關,不過,整個逛商場的人次也達30萬人,背後顯示的,是香港經濟力最近的蓬勃。
台灣真的苦哈哈,迪化街還出現試吃部隊,過個年,真的讓兩地的經濟力原形畢露。
- Feb 22 Thu 2007 17:53
2007米其林指南出爐 公主為家族奪回三星
有趣的消息一則。關於公主復仇記的。
法國米其林指南,是一個100年的美食雜誌。起初,我聽說是米其林輪胎,為了服務顧客,在其雜誌上附設美食part,後來作為顧客飲食指南,於是出專書介紹,乃法國飲食介紹的翹楚。
這份指南,會如偵探般偷偷進入餐廳飲食,並非台灣扛攝影機進去,大肆鋪張,兼介紹與廣告之效的介紹,法國米其林指南,是以微服出巡的方式,店家連被刺探過可能都不知道。
- Jan 31 Wed 2007 10:12
【台灣第一勇】西雅圖「咖啡西施」 粉味搶生意
美國曾經也出過比基尼洗車,不過也沒太成為風尚。
這個消息在台灣根本不是新聞,而是世界奇觀,美國人看來創意落後我們10多年,雖然科技業是我們爸爸。
不過值得探討的是,咖啡,至少在台灣(歐洲可不是拉),是一個鍍金產品,背後自有一套留學的,布爾喬亞,das畢德邁亞的風味。咖啡香,就是某種特殊風格的香氣,就像女人香跟滿庭香是不一樣的香味感覺。
- Jan 26 Fri 2007 11:08
【小國的角度4兼商周1001期】繼續探討丹麥
- Jan 23 Tue 2007 09:06
大陸八點檔 樣板戲復活?
剛剛聽到這則新聞,順勢PO上來。
記憶猶新的,是幾個知名雜誌紛紛對目前中國文化創意產業,感到震驚。
類似798園區,或我前陣子看到的蘇州園區等,近乎大躍進方式,全速推動。
- Jan 22 Mon 2007 09:57
大陸企業新危機 十萬新品牌,卻難天長地久
週末與學弟到星巴克嚼舌根,偶發現不外借的遠見。翻到這篇。
我們之前探討過狗不理與全劇德烤鴨,並且看到台灣nobody的珍奶,跟邁向世界集團做法的北京料理差異。
但是我們也主張,成功案例不代表產業完整,整體而言,中國問題也在這裡。
- Jan 18 Thu 2007 19:20
【新資本進駐電影業】李嘉誠資金 來台投資電影
剛吃飯時看到的消息,香港富商(據說是全世界前10大有錢人),願意投資台灣導演,並且點名幾個知名導演,包括拍攝詭絲的導演、還有豆導。好不好呢?當然好,如果把電影拉開藝術與創作層次,將它視為是一個產業的話,資金猶如血液,任何器官缺了血液補養都無法運作。長期以來,台灣電影界除了吵鬧不休的「藝術乎?商業乎?」以外,對投資遞減也是一大頭痛。
熟悉電影界發展的朋友,大概可知道。21世紀開始,我自己認為,台灣影人朝向兩種方向經營,一種是與美國好萊塢合作,諸如雙朣就是一個例子,香港與中國導演也作過類似的事情。一個是跟香港合作,進入中國,形成亞洲電影(不排斥與韓日合作),剛提到的詭絲是最新的例子,其他像彭氏兄弟的一系列恐怖片等。這兩派並不衝突,甚至可能合作,原因在於,大家都走商業片路線,只要時機適當,合作並不矛盾。
新聞中比較有意思是,出資者。先前,鴻海郭董誇下海口,願意拿100億出來拍攝華語電影(注意不只是台灣),並且多次出席鎂光燈場合,最近的天下,他也派手下大將去故鄉山西看查。剛的消息,則是另一位香港富商,似乎透過曾志偉的牽線。
- Jan 17 Wed 2007 09:05
整頓交通 機車禁入廣州市區 2千警力攔檢
07年開年,看到這個新聞,就是廣州禁行機車。也就順道po上來。這新聞可以有幾個層次解讀:
- Jan 16 Tue 2007 19:13
【回應南韓論2】韓國坡州出版園區的催生者─李起雄
先前找過這一位出版人的資料,忘記紀錄下來,跟大家分享。
李起雄出身於美術出版社,靠民間力量,跟政府、軍方協調,長期挫敗後,終於以集資串聯、招商方式,03年打造出韓國至今都非常出名的,也發生出版綜效的坡州出版園區。
- Jan 14 Sun 2007 13:20
不再「死守」 四行倉庫轉型「創意產業」園區
以下這則新聞來自於中國時報。中國除成為世界工廠外,近幾年也積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先前炒的火熱的798,現在又出現四行倉庫。這條園區與硬體的路,台灣前幾年已經走過。我想分兩個層次去看
第一個在官方。園區或類似的硬體建設(單是一棟建物都好),大多適用運現有而接近荒廢的老建築或土地與以在建設,所費成本不高,但是同時具有歷史與文化意義。'有形'的意義,直接就可以放到官方政績上,政績不能錦衣夜行,需要大張旗鼓。有建築物是非常好的一種表現方式,對在朝的政務/事務官來說,都是非常好的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