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以下這則新聞來自於中國時報。中國除成為世界工廠外,近幾年也積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先前炒的火熱的798,現在又出現四行倉庫。這條園區與硬體的路,台灣前幾年已經走過。我想分兩個層次去看
第一個在官方。園區或類似的硬體建設(單是一棟建物都好),大多適用運現有而接近荒廢的老建築或土地與以在建設,所費成本不高,但是同時具有歷史與文化意義。'有形'的意義,直接就可以放到官方政績上,政績不能錦衣夜行,需要大張旗鼓。有建築物是非常好的一種表現方式,對在朝的政務/事務官來說,都是非常好的活教材。
第二個在商業上,園區與土地一旦受到官方欽點(披上御賜黃馬褂),只要能預計開發,週邊如住宅與商店等,就是商機的開始。商機跟股票一樣,要在營運以前進入,購入成本較低,當炒作起來後營運,或是再轉賣,才能獲利。類似園區的開發,對官方是政績,對商業投資界來說,是商機。台灣像高鐵,捷運的開發,只要有出口站的地方就看的到這個。
藝術,文化與歷史,在這裡是類似股票與保險一樣,都是投資對象,惟場域不同,核算的方式不同,但當雙方都有利可圖時,合作便可開始。或,亦可屬於上下游關係。

回頭要問的是:
1.拼園區的方式,適合CCI發展?台灣發展文創硬體面,2-3年前已經得到:硬體已經夠了,但是軟體等嚴重不足的結論(民間文化會議),但是中國這兩年才開始要拼園區。我自己也關心日本這種文創大國的發展,似乎進我們台灣的產物是:小說,電視與音樂,很少聽說日本有什麼驚人的園區(日本是有古蹟區拉)。
2.我們該如何去運用那些已經蓋起來的硬體,去發展我們的軟體?中國,未來也將面對此一問題。當觀光客來來去去,面對的不過是販賣紀念品,空洞的內涵時,下一步內涵將是什麼?
3.看來房東式經濟將成為未來文化園區新的趨勢,ROT(先前李永萍最後一次質詢就是這個),台灣跟中國在這個觀點上倒是兩岸先三通了。它將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我們也談過樂透彩....
4.這種穿黃馬褂的方式,顯示官方參與文創的態度。事實上,世界各地發展文創,並非以單一方法。有的是以最低介入方式,俟有爭議實再以法律介入(美國最為經典),另一種是家父長,英國傾內閣之力加專門部會,韓國以世界聞名的文化內容振興院推動,中國不用說了....類型與方法的區隔,正是給台灣還搞不太懂狀況的我們,一些路徑的選擇。


=============
不再「死守」 四行倉庫轉型「創意產業」園區
中國時報   更新日期:2007/01/13 04:09 記者: 林克倫/專題報導
還記得謝晉元團長率領八百戰士死守上海四行倉庫,與女童軍楊惠敏午夜冒險泳渡蘇州河送國旗給守庫官兵的故事吧!新時代、新使命,原抵禦外侮的四行倉庫,現正轉型成創意產業園區,肩負起擊垮外國創意大軍的重責大任。

謝團長死守的四行倉庫,依舊矗立於上海西藏路橋與光復路口,七十年滄桑歲月讓這幢六層鋼筋混凝土大樓略顯斑駁,現屬上海百聯集團所有,偌大的春申江家具城招牌下,僅門口一塊「八百壯士抗日紀念地」銅牌依稀記憶著歷史。

四行倉庫變身創意產業園區,跟七十年前一樣,都是資本主義船堅炮利下的產物,只是現在多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摸論」(摸著石頭過河)色彩,不像謝團長般死守,而是決定轉型直接對抗西方天馬行空的創意大軍。

「變身」是個意外。沿蘇州河畔的數座四行倉庫,在一九四九年中共建政後全畫歸給百聯集團,隨著上海九○年代經濟崛起,老舊四行倉庫面臨如何增加營收問題,此時一位建築設計師點燃了創意火苗。

一九九九年,剛回上海執業的建築師劉繼東看好倉庫空間大且非標準辦公樓設計,可以自由揮灑改造,向百聯集團租下現存三座四行倉庫其中一座,即當年被日軍佔領並進攻的「光二」樓作為工作室,但高昂租金讓他吃不消,開始找同業友人一起入住分擔租金。


高可塑性 吸引業者進駐

創意倉庫首席運營官劉誠回憶說,倉庫廠房的「高可塑性」立即吸引了不少建築、設計、廣告業者進駐,原本單純的租金分擔,開始質變為創意產業聚落,提高「二房東」的經濟收益價值,並延伸成日後的「創意倉庫」園區概念。

四行倉庫的轉型,反映著上海市官方對「創意」內涵的重新認識及開始摸著石頭過河。蘇州河畔的莫干山路M50即是代表實例,原本賃居於浦東爛尾樓「油畫村」的畫家們,轉移至莫干山路廠房並開啟了當代藝術風格。當代藝術對官方是個困擾,上海創意產業中心秘書長何增強指出,當代藝術容易觸犯政治禁忌,當畫家進駐莫干山路M50後,政府先採觀望態度,既不支持也不鼓勵,最後也沒人出面反對,「M50就這麼發展起來了!」

二○○四年,上海召開創意論壇並達成發展創意產業的共識,加上當時對如何保護上海歷史建築的爭論不斷,「創意產業」似乎可以兩全其美,既能保護老建築廠房,又能讓這些創意聚集區獲得發展。

為讓這些聚集區先取得正當性,何增強指出,「當時先定調創意無階級性,再給每個創意聚集區『戴帽子』,先給予官方的保護」。於是,莫干山路M50、四行倉庫等創意聚集區,被官方授牌認可為「創意產業園區」。


老建築新創意 共容共生

沿蘇州河老倉庫原本是許多地產商的肥肉,一掛上「創意產業園區」牌子就等於有護身符,先保留建築不准開發商拆建,解決工業用地問題,再思考如何再利用。

劉繼東的四行倉庫「創意倉庫」的高出租率,感染了百聯集團的謝晉元團長「老四行」。由於「老四行」倉庫租用廠家繁多,百聯將五、六樓委由民營的上海瑞派投資公司管理並規畫,先建成面積約一萬一千平方米的「老四行創意園」,短短半年就全部出租出去。

創意產業的引進,讓原本堆放貨物的老舊倉庫出現新意義。以創意倉庫為例,廿二家創意公司有八成五是境外公司、年產值八億元台幣,為了提高園區附加價值,劉誠指出,目前正擺脫「二房東」單一格局,往整合創意產業鏈發展,再以該創意園區為品牌打開市場。

四行倉庫見證著上海的滄桑,解放後沿用「光復路倉庫」舊名,九二年才正名恢復為「四行倉庫」。原遭日軍佔領的「光二」樓四行倉庫,則在七十年後「創意起義」,轉型為因應外國創意大軍的新園區。資本主義歷史在上海的變與不變,盡寫在四行倉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