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概最熱的文創/文化新聞就是又有新主委了,但是討論誰上誰下意義不大,因為最近面臨選戰白熱化階段,加上層峰選情告急,自然動作很大/很多。

昨天就看到有新主委的新聞,而且預告今日報紙「文化創意版」會有專訪,那就等到今天一次彙整。

今天等到的這個專訪,問題上的確有回顧一下近年對文創的幾個大提問,包括文創與文化關係?文創產業化問題?等。但是看看這些回答,老實說,過去盛主委不都答過了(可能盛主委剛上台就是這麼回答的)?方向上,只能說曾主委仍是延續過去路線。那至於什麼夢想家與救火....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好久沒上來了,其實文創在台灣相較於開站之前,現在已經普遍被朗朗上口。而且這兩年官方跟民間辦展、投資風氣比以前盛很多。如果你5-6年以前就在關注文創,你會發現,論述到作法,跟以前有差,像文建會對待「文創」這件事,作法上就有差很多。

在這兩天因為綠營批評文建會「夢想家」事件,盛主委甚至多日親上火線(小弟稍微有看到大話新聞那部分),可以說,他以前縱橫在媒體的功力,沒有因為當政務官而消減。

今天他去上了飛碟午餐,不過談夢想家的篇幅不多,主要是談他對文化政策的看法。而且相較於開頭老鄭跟聽眾搏鬥的氣勢來看,盛主委算表達的量與質都滿充分。被打斷機會也不多。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最近好像電影在文創論述上出現一波風潮,最新出刊的商業週刊,封面故是就是電影(裡面也出現下述人物的身影),且對臺灣電影市場,應該說臺灣製片環境相當樂觀,預計下半年台產片出線的頻率很高,票房很好,尤其是「賽德克巴萊」更是看好、好上加好、還要更好。

其實從海角七號以前,臺灣部分的電影就開始具有吸引觀眾的能力,海角七號的爆紅可以說打一劑強心針,此後每年一部,今年大概輪到雞排英雄,下半年更是有強片。

當然更值得注意的並非只是票房,部分的創作團隊認識到大環境、產業鏈問題,在回本/賣的好以後,更開始著手面對這個問題(不見得能解決)。下述的報導就在談這個。這種討論屬於電影產業,而非談電影。要談文創產業,用詞說法比較接近下面,而談什麼文本拉,漫遊在千古赤壁或巴黎街頭,那再談100年也談不到產業上去。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最近發刊的破週報裡面,有看到一則談文化部,中間就直指文創的文章。其中開頭就是從女巫店事件開始談起。不過有趣的是,回去翻翻上週末的新聞,比如聯合報的,焦點大多都集中在女巫店是否是夜店、賣酒之類的消息,或者是粉斯的不滿。但小弟注意到相關報導中出現:「不符都市計畫法令」。

去年11月,傳出台一要搬家,因為附近要做都更(可見下面附上的蘋果新聞)。女巫店跟台一步行幾分鐘就可以到。而報導中說多年來鄰居一直不堪其噪音干擾....怎麼這麼巧,人家台一要拆,同一個步行區內的女巫店也出事?

至於live house爭議,昨天在苦勞也有一篇專文,這個爭議在6年以前就已經浮上檯面,也都鬧到立法院去了,不過呢,至今仍然未解,然後前兩年通過文創法、要設文創院,一時間士氣大振之類的消息傳出,再比照一下像展演場所事情至今都未解決,這些最基本的問題,可以延宕到今天,那所謂文創在台灣發展的狀況,各位可以思考一下。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一期出刊的破週報裡面,有一篇體檢新聞局補助的報導。一開始洋洋灑灑列了一堆100年度補助樂團錄製有聲出版品名單,後半就是在探討這些補助的意義。記者也在中間直陳:「所謂活絡音樂市場,受益者是誰?如我這類不聽流行音樂的群眾,或許相當關心獨立創作者的栽培環境,但主流市場就沒什麼意義了。五月天這種等級的藝人就算沒補助,唱片公司也照樣會發片,補助案幫唱片公司省成本、藝人方便發片,銷售額讓新聞局有面子有成績,付錢的納稅人只能接受無聊泡泡糖的洗腦再洗腦。」

其實這些問題,也不只在音樂,在藝術、在電影都出現過,差別在於,當出現文創產業的口號之後,考核標準隨著政策導向走,就發生了補助爭議--更主要的是,補助總額大餅不變下,當業者因市場經營艱難的因素需要補助時(大概就是學科技產業的補助模式),自然會產生預算排擠的結果。那當然不少文化領域,罵聲連連,出現文創、文化要分家的說法。但更關鍵的,也在於:究竟文化界跟文創產業有何關係?Cultural Industry的爭議解決了嗎?這些都避而不談,以後問題只會層出不窮,那各位去書店買的那些文創的教科書,應該也沒給我們太清楚的回答。

記者在最後還提到DCMS,也指出:對於龐大的音樂產業,DCMS每年做出詳盡的調查報告,包含「文創產地圖」(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未來目標計畫、提升效益與競爭力規劃、投資建議產業論壇等具體項目,每年通盤的檢討與評估使得英國文化產業不隨國家年邁而衰敗,反而取代政治成為英國的醒目實力。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今天在UDN上看到文創的投書,其實內容跟文創產業關連不大,主要事前陣子阿陡仔說台灣人犯了貪吃的罪。

不過縱使關連不大,這句話:「除了「食」,台灣高喊的文化創意產業,在衣住行育樂等項目,似乎都不太令外國人或我們自己,留下正面的深刻印象。」還是值得去思考。

文創產業定義上至少都10個,橫跨電視、電影、設計、藝術等領域,如果余豈教師的意見是,對外國人大多沒有正面形象,那麼,在推這個產業到底意義為何?是余豈教師言過其實?還是真的乏善可陳?我們不是有好幾個台灣之光嗎?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中午看新聞,看到這2則TVBS的新聞。都跟夜市有關。

夜市在前兩年,中央的交通部觀光局、地方政府等,都紛紛開始炒熱氣氛,不只要重新塑造夜市形象,更想透過這個台灣的特質,打造觀光價值。但是實際上做的如何?包括行政官僚怎麼面對這種庶民文化?是要放任自由發展?還是要政策介入?下面2則新聞你可以去思索一下。

相對於重塑後的寧夏夜市,士林夜市在前一波改造後,看不到天空,究竟是新穎作法?還是倒退嚕?也值得思考。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昨天破週報發出一則新聞,是3月29日國藝會施振榮董事長的記者會,以及其後續採訪陳錦誠執行長的內容。

這一則消息其實上個月底就在其他媒體披露,有趣的是,破報報導的角度、面向比較大,當然也有自己在用詞上一些偏好,而其他媒體則比較在介紹董事長、執行長的宣告,所以其他媒體介紹地相對較少,下面再附上幾則舊新聞,可以比對一下。

大概回顧一下這些消息,國藝會新人新氣象,企業出身的董事、董事長作風跟過去文人不一樣,也自然讓國藝會早舊有的「藝企平台」,由企業主導,正其名為「藝文社會企業」。這一點不禁想起早幾年在談文創或文化政策時,藝文大老也有主張文創、文化分立,文化要補助、文創產業化的說法,不過至少在國藝會最近一次的宣示,應該是要將2者統一,且嘗試建立一個在既有體制以外的作法。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在中時新聞網上看到這一則社論,還排在社論的前面,篇幅很多,大談「台灣文創競爭力落後的警訊」。標題很吸引人,但進去看看....把人家報告重複了一遍,然後呢?

台灣文創如果落後(事實上只是《二○一一年兩岸城市文創產業競爭力調查報告》裡面,認為台北市落後對岸都市),那具體原因是什麼?文中提到了文創法過關、辦公室(猛然一想,成立也快一年了)、文創院設置草案(想搞文創工研院)等,然後呢?

這篇社論具體的,到底想說什麼?把最近新聞、調查報告拼拼湊湊以後?然後,文末提的GDP,到底想幹嘛?如果文創論述水準一直都是這樣,你還不擔心嗎?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天在中時電子報上看到一則新聞,是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發佈了「2011兩岸城市文創產業競爭力調查報告」結果,其中台北輸給了幾個大陸主要都市,令人有點驚訝。不過仔細想來,大陸是以大國自居,且其他評比中所謂國際化、視野都超過台灣,同時包括推動文創產業,也是風風火火的在搞,對台灣的創意人、廠商也都有計畫的在吸收、款待。自然評比結果如此,其實並不意外。

一直以來,在台灣聽到的就是創意人/廠商,抱怨的就是政府行政效率太差、公務員不懂美學之類的意見。至於策略發展的辯論,幾乎沒有聽過。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很久沒有更新了,其實反過去想,台灣談文創這件事情,究竟還能怎麼談?

今天在中國時報上有一則報導,是過去幾週在政大舉辦的2011國際創意交流座談會,邀請了世界12個國家的案例與代表,不管是會說中文的,或者是不會說中文的人。

以下是該活動的網址:http://w3.cpbae.nccu.edu.tw/iccc/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上週張大春與茉莉書店執行總監的蠹魚頭(林皎宏),針對2010年出版界大事做出觀點看法。

蠹魚頭提出了幾個要點,第一個是大路編輯能力的提升,尤其到後半,他提出對岸的編輯能力在編排、呈現上有進步,但是市場定位,大陸仍不如台灣的編輯,比如韓寒的書。(另外關於上海書城的變化,比如增加星巴克、海南雞飯店面,台灣也一樣,去看看重慶南路的商務印書館1F現在是什麼)

其次談到是排行榜。2010年博客來報告發佈後,蠹魚頭發現排行榜前端他不認識的作家越來越多了(他認為自己是閱讀很大的人),意思是素人、非出版界在現在出版市場反而佔據榜單前端;相對的,在「開卷」上,意即菁英、學院品味是賣不動的。所以蠹魚頭提出一個出版市場的M型化現象,重疊性不高,且蠹魚頭認為菁英品味定位有問題,尤其在編輯時,沒有企圖讓更多人看到。所以對談到最後,蠹魚頭與張大春在討論,如何讓「中間」份子多看一點菁英品味,比如張大春提出要關懷社會一般品味或輔助性導引,不然多數人都只會看一些輕、薄、濫情、低俗的作品;蠹魚頭則認為M型化後,誰關注到「中間」、逆勢操作,就是門「好生意」,但不是科普或歷史普及,同時他注意日本的「豆知識」(以前小弟也上NHK玩過篤姬度檢定…)。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今天在報上漢館長又投書了,針對文化部設置的議題提出意見,同時也提到了2天前朱宗慶校長對文化部期待的文章,一併附上。

有趣的是,漢館長的觀點跟一般人不一樣,他認為文建會因為是行政院的幕僚機關,所以改制為文化部反而是降格,而一般聽的到的意見,文化部反而是升格:有更多預算、人力與業務。同時漢館長也提出,「你可以問國防部政工人員的文化業務嗎? 」

文化部設置問題,其實跟文創也有很大關連,因為數年前文化部設置裡面,文創產業的政策拓展,也是核心業務之一,如果沒有太多意外的話,雖然觀光局並未整併進入文化部,但未來媒體事務將會整併進入文化部,所以基本上文化+創意的趨勢應該不會變,至於怎麼「產業」,至少在改制上看不出來,如果看漢館長的意見:「我向來認為文建會的功能未曾發揮,因為政府不曾為文建會設計出適當的機制,目前各部會幾乎漠視文建會的存在,文建會失掉了為國家制訂政策的地位,也無法監督各部會的文化性作業成效,其功能只好向實務移動。」如果未來文化部還是這樣的狀況,那其實....至少29個文化部是不會存在的。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國藝會更換董事、董事長的名單,今天漢館長投書,也直接指陳其中的問題所在。其中也出現:「文化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是相關卻不相同的兩件事。」、「藝術家如果每天腦筋裡只想到如何賣,還會有劃時代的作品出現嗎?這是常識,大家心裡都明白。」的用語。

至於漢館長是否是站在藝術界的立場,去反對施董事長?應該沒這麼嚴重,不過感覺起來,最近一波董事會的改組,大量引入企業界人士,至少漢館長的投書看來,是相當不安的。

但是仔細想來,過去國藝會其中一項業務,就是要「藝企合作」,甚至也有補助文化創意產業,也就是說,這一屆的董事會,可能只是把過去的方針作更強化、高層化、明確化而已吧?當文建會標舉文創產業時,下屬或相關機關,本來就應該要照著轉阿。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雖然有一些零星的文化新聞,不過都還不太具有文創產業的深刻意義。比如前北市府副市長李永萍,將轉任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長,並宣稱她要「拼文創」,不過好像端的菜還是過去那幾道:

李永萍:拼文創而非返郝市府
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012230241&pType0=aLOC&pTypeSel=0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週五,旅德記者、作家上鄭村祺的節目,前半段在談歐洲的局勢,比如英國學費調漲。後半就轉到「文創產業」上。

對現在推政治經濟,尤其在台灣這個不成材的地方談國際新聞,多數有志之士都厭倦了,於是陳玉慧也把方向轉而像諸如生活風格之類的題材上,自然也關心文創等議題。

不過有趣的是,他在德國第一手看法,認為文創是跟環保結合的,德國並沒有特別的文創政策。後半談了很多關於環保跟創意產業的關係,比如在時尚產業用料時,要用多少環保的材料。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記得在股市有一句俗諺:「當菜市場的阿婆都在談股票的時候,你就該出場了。」

感覺上在張大春PO文事件後,各方對他的反應都滿多的,不過回應的深度與廣度,是否能針對張大春的文、以及針對現況有更深入的探討,小弟想這滿見仁見智的,各位觀眾也就自行判斷吧。

下文有一個在今天中時名人觀點裡面,也有一位生理學教授兼科普作家,給我們上了文化創意產業的一課:分別對文化、創意、產業三個字作定義,也提出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的觀念。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天在自由時報上,有一篇對蕭青陽的訪談,談他對文創的觀感。對於政府的作法、對於各種相關角色的意見,我想下文都表示的相當清楚,內容可以自己看看。大致上如果跟張大春PO文引起的效益連讀,也會有一些心得。

倒是在張大春PO文後,包括在蕭青陽訪談「一切靠自己」後,對創作者、媒介者、政府等,小弟想大概議論會很多。後來小弟倒轉個方向去想,如果我們就從「論述」上去看,也就是從對「思考」進行再思考(也就是反思),可以怎麼去看待呢?

倒是突然想起了,在歐洲,有一系列對創意工作者的調查,先前好像也提過。該調查內容諸如各種相關工作者的收入、出身、性別、教育程度,甚至每個月花多少錢/時間在創作、在生活,生幾個小孩等。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最近因為張大春的發言,引起一些「文創產業」體系式的討論。今天在聯合上也有一篇從「社群網戰」上,以創作者、媒介者等角色去思考的討論。

其實內容也並沒有多新穎,這些觀點在前兩年鄭秋霜出版的書就提過了,當時也是以「澤崎小姐」來代稱這樣的代理者、經理人的角色,下面則是以馬克佐克柏為例。

看到最近對這樣的爭論,其實我們應該要驚恐才對,因為文創並非新的事務,像電影、音樂,乃至於出版,在台灣都是數十年的經驗。到了今天,2010年的秋末,我們還在辯論創作者、經理人、消費者等的位置與職責,意味我們對「文創產業的體系」這件事根本搞不清楚,但其實多數的創意產業早就存在,但各自發生不同問題,使之無法產生舊日榮光,同時也因為既有的創意產業面對轉型危機、市場挑戰,內部都在改組,使得讓經驗無法傳遞給其他新興產業,比如設計業、創意生活產業,或者幾個藝術領域可能的產業化上。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張大春PO文事件,在中時揭露以後,後續對文創產業/政策的捍衛之聲四起,今天在中時社論,又有一篇。

大致上看起來也就是比如張話說的太重、台灣文創未來還是很有希望、台灣文創還是有所危機之類的話語。

這幾篇觀察下來,對PO文回應、以及對台灣文創產業/政策的反應,似乎有某些作文的方式、趨勢,甚至引用的資料來源,大概也就是那一些。比如,90年代在台灣熱炒的「文化工業」論,在現在主要的文創產業論都聽不到;比如,也有一些傳播界的學者,一直對文創產業有探討與分析,不過他們的關心與意見,也沒有出現在主要的文創論述裡面,比如,如果投入200億元就可產出這麼多產值,那為何不投入1000億元?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