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在UDN上看到文創的投書,其實內容跟文創產業關連不大,主要事前陣子阿陡仔說台灣人犯了貪吃的罪。

不過縱使關連不大,這句話:「除了「食」,台灣高喊的文化創意產業,在衣住行育樂等項目,似乎都不太令外國人或我們自己,留下正面的深刻印象。」還是值得去思考。

文創產業定義上至少都10個,橫跨電視、電影、設計、藝術等領域,如果余豈教師的意見是,對外國人大多沒有正面形象,那麼,在推這個產業到底意義為何?是余豈教師言過其實?還是真的乏善可陳?我們不是有好幾個台灣之光嗎?

不管如何,我想起數年前一位業界大老評論創意產業的話,他說,像藝術、時尚等產業,都是歐美的美學決定的。如果從這個角度看,文創對外國人沒有什麼正面形象,也的確如此。

========
除了吃 台灣文創產業…
 
【聯合報╱余豈/教(嘉義市)】 2011.05.08 03:05 am
 
 
想到近來米價狂飆,市井傳說端午節粽子又要漲價,甚至股東會都在送白米,就知道「吃」是件嚴肅的事。

台北被CNN引用聖經七大罪的典故,封為「貪吃之都」,這引起台灣民眾的不滿,認為我們是美食天堂,外國人不懂台灣價值,這跨文化的指控越描越嚴重了。

基督教信仰裡,人從伊甸園掉落是因亞當夏娃犯了美麗的錯誤,苟活在世間乃為了榮耀上帝,口腹之慾的逸樂,才成了七大罪之一。

但是整件事的重點不在於,吃多了臭豆腐和鹽酥雞,會不會下地獄,而是除了「食」,台灣高喊的文化創意產業,在衣住行育樂等項目,似乎都不太令外國人或我們自己,留下正面的深刻印象。

教育理論說,衣食足才談得上心性陶冶等高層次的自我實現,我們目前的教育越來越像技職訓練班,每個人都是大學生,卻越來越培養不出文學家、藝術家,甚至拍不出國際影展得大獎的電影。

時代對台灣不公平,當歐美奠立音樂、文學、藝術的正典之時,台灣處在吃蕃薯籤稀飯的貧窮年代,等四小龍時代富了,又面臨全球化和對岸飛速崛起的衝擊。我們唯有每四年一次的總統選舉,候選人必得說服民眾會把外國或對岸的錢挖進我們口袋,但短線政策孕育不了文化,剩下來的真的只有「吃」。

台北現在要向聯合國申請為「美食之都」,基本上是好事,畢竟成都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全球創意城市選拔中評為「美食之都」,我們不希望輸人太多,而且餐飲業相對低汙染,也可連結觀光產業,增加我們的國際能見度。

【2011/05/08 聯合報】@ 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