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上了馬蕭部落格去看,他們在上面系統性的發佈了自己為來治國的理念、方針甚至具體措施。
其中關於文化或觀光,應該跟文創產業有關。
我們先PO出文化政策,看看這份遠景與綱領有什麼狀況與問題。

這份遠景與綱領,比起前八年民進黨沒有明確政策與作法,是有進步,其中還有幾點是有把過去經驗納入未來政策參考的,部分也碰觸到問題,比如文創國際化的問題,從台灣走出去、布建海外通路等,出現在政策綱領裡面。

不過這份政策白皮書,很多地方都有問題。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去看:
1.文化外交。馬蕭的文化政策,很大程度感覺是跟外交綁在一起,或許為了擺脫金錢外交,提出新的文化外交作為替代模式,但是注意,是宣揚台灣特色?還是把文化當成工具服務外交?這點藝文界的批判聲音很弱。
2.重形式的族群文化平等。裡面不止一次提到了閩南語,也提到了4900萬人的這個數字,但比較重點可能在於,台灣島內的閩南語族群較多,為了擺平國內、甚至被認為親綠的閩南語族群(這個毫無根據),所以不少文化政策,除了搞外交以外,還為了擺平國內族群。族群跟文化政策在歐洲的確是一個重點環節,尤其是多族群構成的國家,但是台灣僅有形式的平等,實質平等?不知道。
不要以為現在開始母語教學,閩南語就不會衰落,台灣不只有北京語的主流,還有英語,家長寧可孩子門英語好點,因為以後一定用的到。
3.設立機構重於實質戰略規劃。比如裡面提到要設置基金、電影中心、台灣獎等,其實是一種慣性的官方思維,諸如先前設置輔導金,這種政策作為沒有完整的作法配套,光是設置機構,代表有所作為,最後若無成效,只又造成新的蚊子館,馬蕭政策其實沒有清楚規劃,設置這些之後的功效評估?以及先前如果有類似的獎項、機構(如資策會),該如何探討其利弊得失?
4.粗糙的法規與政策認識。下面提到文觀部、文創法,小弟認為馬蕭的文觀部政策是非常粗糙的,資訊也很落後,外界現在比較怕文觀部『吃掉文化』、或『吃掉觀光』(較本位主義的思考),小弟覺得是還好,但比較不能忍受的是,馬蕭已經開出時間表,都是一年左右作為單位,要設立個龐大部會、通過一個法案(立院都還沒審),會不會品質過於粗糙?當然,如果馬蕭列為重點計畫,親自督陣(既督行政院、又督國民黨的立法院),那又另當別論;但如果沒有,只是口號治國,則相信不是倉促上路,就是政策、法案最後花瓶化。一年的時間是準備不好的,2002年至今,文創法都還沒送立院,馬蕭有什麼通天本領,可以一年內審過,尤其他們提的那幾點放到法案中施行?

===============

基本理念

唯有將文化提升匯聚成整體國力,台灣才能以小博大,才能永續經營。

文化是台灣的關鍵實力。儘管全球競爭激烈,加以國際處境艱難,台灣的教育水準、人民素質、公民社會、藝文創新,明顯地領先於華人世界,是台灣最大資產。

以文化治國,對內可以激發創意,厚培產業,對外可以穿越政治圍籬,開啟對話交流,創造台灣新形象。

利用台灣已有的整體素質優勢,把文化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最高地位,以文化思維浸潤並整合國防、外交、經濟、產業、環保、教育等等,將傳統的國際經濟競爭態勢轉變為文化總體競爭。同時以文化為價值核心推動自然旅遊及人文觀光,使台灣成為亞洲觀光重鎮。

以文化作為21世紀的策略領航,以文化的「軟力量」深耕台灣,走入國際。


政策綱領

 

一、以文化作為21世紀首要發展戰略:文化優先,文化領政,文化總統

文化提升為國家發展的首要戰略。

將文化置於國家政策的戰略位置。二十一世紀的全球競爭是「內容」的競爭,創意、知識、價值和標準的建制、人民素質以及文化獨特性等,已經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元素。因此施政必須以文化優先,行政必須以文化統合,戰略必須以文化主導;總統就是文化總統。

文化是公民社會的黏合劑。

以開闊、包容、尊重的精神弭平政治紛爭,重建社會互重及誠信的核心價值,公平共享資源,合力推動願景。


二、以觀光作為領航旗艦產業:高科技眼光,大文化內涵,開放務實政策

扶植觀光作為國家重點策略產業。

如同過去重點培植高科技,觀光就是二十一世紀的「策略領航」產業。以科技的科學技術研究環境保護及永續經營;以文化的深度內涵串連觀光行程的點線面;以開放務實的政策引進國際投資,廣納大陸旅遊,開拓東南亞及歐美市場。


三、厚植台灣文化,開啟國際市場:鼓勵原創,提升品質,加入國際市場

厚植多元台灣,全面與國際接軌,強化文創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區域特色和族群文化必須加厚底蘊,深耕基礎,配合國際行銷手段,成為國家競爭力的一環。

原住民的傳統部落文化必須全力扶植,使其生生不息。閩南語言鼓勵精緻提升,原創蓬勃。高雄、台中、基隆等地發展港都文化,金馬澎湖發展歷史及自然特色。


四、以文化創造「和平紅利」:以藝文、思想、公民社會價值發揮燈塔效應

對峙消耗國力,打擊經濟。台灣必須以文化搭橋,創造和平紅利。

政治問題可以暫置一旁,從文化、學術、思想、歷史以及學生交流交換開始,逐步培養兩岸人民互信互重基礎。台灣輸出公民社會經驗與價值,誠摯協助促進中國大陸的社會進步,以互信互利維護台海和平。


五、以文化突圍,創造台灣新形象:用「文化外交」補強「傳統外交」,多元經營實質關係,重開國際友邦

不靠新台幣,靠文化也能走遍天下。

台灣不能繼續以「麻煩製造者」的政治形象面對國際,而必須努力經營「文化輸出者」的印象。外交思維和手法必須全盤翻轉,以文化交流為主軸,接觸歐洲,經營東南亞,深入韓國及日本;多元而務實的文化接觸,是突破政治敵意封鎖的創意戰術。


具體主張

 
以文化作為21世紀首要發展競爭戰略


一、成立「文化諮議小組」,召開年度「總統文化論壇」

-「文化諮議小組」由行政院長召集,遴聘文化界及學者專家為成員,就文化如何融入政府行政提出建言,以為國政規劃之依據。

-「總統文化論壇」每年由總統召開,整合政府相關部會,並邀集民間藝文界及觀光界學者專家、外國駐台代表等,廣納民意,確保文化進入國家政策所有層面,得到落實。


二、一年內成立「文化觀光部」並完成「文化創意產業法」立法

-提高文化主管機構的行政位階。將文化觀光提升到國家戰略地位,使文化理念徹底融入國政藍圖。

-一年內完成「文創法」立法。全面改善創意產業環境及產業結構,針對創作、市場、流通、創投及賦稅條件等等,全盤翻新。


三、四年內將文化預算從1.3%提高至總預算的4%

把文化當作國家基礎建設,需大破大立之措施。文化是國家重大投資,既是民族生命力的傳承,也是國力的培育,更是產業的策略經營。

文建會升格至文觀部,結合觀光,預算應由目前之0.38%提高到3%。總文化預算提高到4%。


四、開大門,走大路,吸納全球文化人才

全面擴大吸引人才,重新檢視移民政策以及留學生及僑生政策,重新制訂產業吸引人才條例,開最大的國門,創最大的誘因,納引最多的人才,尤其重點吸收大陸優異人士以及東南亞華人,以厚植國力。

以觀光作為領航旗艦產業


五、設置「觀光發展基金」

提撥300億成立觀光發展基金,協助地方發展文化及景觀特色,改善公共設施。輔導並鼓勵民間研發具文化深度、生態永續、品質達國際水準的旅遊條件。


六、天空開放,海岸解嚴,還港於民,國土加值

-重新審視法令,國內領空容許輕航機、熱氣球、滑翔翼等多元休閒,增加台灣觀光能力。國外領空,則兩岸直航可以藉由國際航線的轉接,使台灣成為東亞樞紐,同時帶來國際觀光資源。

-海岸解嚴,可以引進國際投資,在環境評估許可前提下,打造國際級渡假黃金海岸。有潛力的海港必須轉型為多元休閒漁港或國際油輪停泊港,創造港都文化特質。


七、多元開拓觀光市場,中國大陸、亞太、歐美市場三頭並進

除了逐步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之外,全力加強開拓亞太及歐美市場。對內耕耘深度文化旅遊,大幅提昇基礎設施,對外以全面文化及藝術交流為火車頭,帶動觀光。


八、全力推動醫療觀光

台灣擁有高品質醫療服務、相對低廉的醫療成本,以及豐富觀光資源,在華人市場更有語言優勢,發展醫療觀光極具潛力。預估2009年產值可達180億元,並且帶動105.6億元新增直接投資,創造3萬個直接就業機會,及20萬相關就業人口。

厚植台灣文化,開啟國際市場


九、成立「文化創意產業研發中心」,提升本土藝術,結合最新科技,融入國際市場。

-循台灣發展高科技產業模式,成立「文化創意產業研發中心」。扶植文化產業的創投、研發、品牌建立及國際流通,刺激原創能力,建立國際品牌,對內結合觀光產業通路,對外加強國際競爭力。

-本土藝術,譬如歌仔戲、布袋戲、南北管等傳統藝術,透過重點輔助以及專業科研,有機會提升為國家創意資產,且行銷國際,如同日本行銷「三國演義」電腦遊戲或美國好萊塢發行「花木蘭」動畫。


十、設置「台灣電影中心」

-循英國電影中心模式,附設國家電影院等,全力推動台灣的電影產業,從人才培育、創作提升、產業結構、到國際行銷,一條龍作業。

-電影藝術教育納入學校教育內容,使國民自幼即接受電影藝術薰陶,為台灣電影培養創作者及欣賞者,從根處培植國片。


十一、重點培育本土文化優勢,成立「公共電視閩南語製作中心」及專屬頻道

全球約有4900萬閩南語人口。閩南語是最優美的古漢語之一,也是台灣的重大文化優勢。結合原有資源,全力提升閩南語的深度創作,以政策獎勵閩南語的優質影視製作。設置專業閩南語專屬頻道,系統化典藏並推廣閩南語文化,使台灣成為全球優質閩南語文化的輸出中心。

以文化創造「和平紅利」


十二、促進台灣價值輸出,全面開放兩岸文化交流

透過協商,促成兩岸媒體相互駐點採訪正常化,支持各級學校與大陸學校交換交流;鼓勵民間基金會深入大陸,在大陸設點推動公益,或扶貧濟弱,或講學啟蒙、或培育人才、激發創意,擴大兩岸接觸面,做一個「價值的輸出國」。


十三、發起華人世界的「台灣獎」

「諾貝爾獎」使小國瑞典成為舉足輕重的價值大國。「蕞爾」台灣以其不同於中國大陸的海洋特質及開放精神,以高度專業之評審制度及數字可觀之獎金發起華人世界的「台灣獎」,促進華人世界的價值交流,跨越區域之間的隔閡與敵意,是台灣對華人世界最可能落實的貢獻。


十四、促成華人世界合作編纂「二十一世紀華文大辭典」

華人世界雖同文,但語言及文化意涵差異頗大。「大辭典」的共同編纂,以正體字及簡體字雙版進行,除本身具學術及實用價值外,更可透過此文化平台,讓華人世界超越政治的紛爭,進入理性、深度、持久的溝通,是台灣發揮「槓桿」效用最可著力之處。

以文化突圍,創造台灣新形象


十五、以文化為大使,創設「文化外交基金」

-整合原有資源,提撥50億成立文化外交基金。透過文化外交基金積極參與國際文化組織及國際藝術活動;設置獎學金,鼓勵國際學生來台灣學習語言;支持漢學家來台灣研究;吸引外國導演來台灣拍片、作家來台灣寫作等等,與世界對話。

-由文觀部在各使館/代表處設置專職文化參事,全力推動國際文化交流。駐外使館以文化為核心任務之一。

-強化「陽光南方政策」。重視東南亞,倍增東南亞來台留學生人數,透過觀光、留學、文化交流政策,重點吸引東南亞華人前來台灣留學、旅遊、投資、創業,使台灣成為東南亞華人的文化「故鄉」,同時將文化轉化為經濟產業的力量。


十六、設置境外「台灣書院」,以文化交心

台灣是華人文化重鎮,舉凡儒教、佛學、禪宗、文學、建築、工藝、傳統民俗等,均得到較其他華文地區較為完整的保存與發揚。有系統地與歐美國家社區合作設置「台灣書院」,開設哲學、文學、藝術等相關課程,推動「台灣學」,不僅可以拓展文化市場,更可以改變台灣的國際形象。兩岸關係和緩後,台灣書院亦可駐北京、上海、廣州各點,促進大陸與台灣的深度交流。

政策全文下載:
http://www.ma19.net/files/ma-policy4you/pdf/culture.pdf

資料來源:馬蕭部落格
http://www.ma19.net/blog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