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出刊的天下雜誌,有幾個很有趣的專題。也都值得介紹。
他們的封面故事是:願意生 養得起 150萬嬰兒的挑戰。主打的是生育率問題,不過這話題已經吵很多年了,天下現在才搶進,是有點晚了,前幾週商週也做了.....至於女性困境,我們更是已經延伸到文創產業工作者,而不只是泛泛地談女性而已。
不過這次要介紹的是,他們有一篇專門討論高等教育的專題:「大學危機1 高等教育退場潮啟動 我的大學不見了!至於第二篇「大學危機2 專訪勞委會主委 王如玄:金融海嘯也許是個轉機」那就不必了吧?她去年51被嗆成那樣,還不下來阿?勞退、勞保基金還能撐多久還真不知道勒!
延伸閱讀:
大專生月領2萬2 王如玄:不少了 要是沒有22k方案 「這些人一毛都沒有」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apr/7/today-t1.htm
大學危機2 專訪勞委會主委王如玄 金融海嘯也許是個轉機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40640
對於碩博士過剩消息,已經不是新聞;未來會怎樣?不知道,唯一可以知道的是,學校是只負責入學的,關於出校門這回事,那就請靠你自己。出校門:不管是去產業界、進研究/學術界,那就各顯神通。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是一個靠裙帶關係的社會,一年畢業這麼多學生,位子這麼少,至少在島內這種環境,大家能力學歷都差不多,什麼即戰力那種鬼話就別聽了,有關係就沒關係倒是金科玉律。尤其你要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
高教過剩,未來還會更聳動拉,因為這是陳年宿疾,教育部早就表明了:尊重市場機制。所以大家要為自己打算一下。
至於文創,其實先前還有大學要開文創的博士班阿,今天這些消息一起連讀,還真有趣。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文創的工作者一般來說教育程度都很高,學院/大學畢業,比一般產業多的很多,屬於一個高度人力資源密集的產業。但台灣高教如果出問題,或者說高教品質長期不良,對文創影響很大。不可不察。除非,文創產業是要出社會重新當學徒,否則,一定有連動性的。
不過仔細想來,過去一段時間我們也關注過一些些少子化、教育與高等教育等議題,回去看看過去教育蒐羅的文章,標題都滿聳動的...
延伸閱讀:
藝術大學 向文創產業看齊
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25249026
我選哲學系 大家說:要餓死嗎?
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24681474
沒「錢」途 教育系學生改賣烤雞屁股
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22627910
不面對少子化 私校恐全關門
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21162150
一個嚴重失衡的高等教育政策
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18823737
研究生滿街跑 10年暴增5倍
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14402445
前一陣子,這一篇也頗受重視,一樣也是教育問題阿:
學音樂的孩子 從雲端掉入谷底
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25904432
==========
大學危機1 高等教育退場潮啟動 我的大學不見了!
作者:陳一姍 出處:天下雜誌 444期 2010/04
「大學生了沒」,不再是流行語,取而代之的,將是「你的大學還在嗎」?我的大學不見了,會不會變成大學教育不見了?台灣每年比日本多一倍的博士,將何去何從?高等教育退場潮啟動,將產生什麼問題?
三月十六日見到小從(化名)的時候,他剛剛到台北地方法院,為已經拖了一年的勞資糾紛出庭。已經二十八歲,住在每月三千塊租金的房子,偶爾得靠典當周轉。他蒼白、瘦弱的身形,就像是個高中生。
台南立德大學日文系畢業四年多,小從最長的一份工,是在監察院打工六個月。從大考中心、公關公司、公車評鑑處、教育部到監察院。「我發現,當工讀生才找得到工作,」這是小從的經驗法則。
「你知道立德被併了嗎?」當記者問他,他睜大眼睛猛搖頭。靠著低收入戶補助念完大學的小從,畢業後,再也沒有回過學校。
今年一月,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的董事會與立德大學合併,成為台灣私立大學整併退場的首樁案例。一位教育界人士透露,立德未來將改名。立德大學將走入歷史。
「部長還問我,要不要把附近另一所大學順便也接下來,」嘉藥董事長王昭雄,轉述與教育部長吳清基會面的過程。位於台南工業區,學生數三八六○人的立德,隔著一條馬路,就是學生人數只剩一七一五人的興國管理學院。
「沒人要」的大學與大學生
曾幾何時,大學與大學生成了燙手山芋。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私立大學連捐給國家,國家都不要。今年起,由立德點火,「我的大學不見了」將成為百萬大專生,及家庭得面對的新議題。
生存壓力,加上畢業生愈來愈難找到工作的窘境,許多學者憂心,「我的大學不見了」將進一步演變為台灣「大學教育不見了」的嚴重扭曲。
參與許多學校評鑑的台大社會系教授林萬億,就看到一些後段大學,為了讓學生就業,把大學變成「職業訓練所」,過度強調短期技藝的教學。台大社會系特聘教授陳東升更擔心,台灣十年成長三倍的博士班畢業生,未來因缺乏固定的教職,變成「流浪教授」。因為教職缺乏保障,大學教授動輒被逼退、取代,根本失去探索學問的自由度,「大學這樣玩,就玩完了。」
台灣現有博士生三.三七萬人。假設博士平均六年畢業,一年台灣就會畢業五六二五名博士。台灣專任教授總計約五萬,以任教二十五年退休估算,每年釋出約二千八百個缺。換言之,就算大學不倒,每年將有二千八百位(約五成)博士畢業生找不到教職。(見表一)
累積十多年的多項錯誤高教政策,讓台灣高等教育處於量與質同時扭曲的隱憂。
車子下了麻豆交流道,開了約莫五分鐘,才看到真理大學麻豆校區的路牌。真理招牌旁,掛的是另一家聯招招生不佳的學校。轉進只能容納兩部車錯身的羊腸小徑,又約莫開了十五分鐘,在寬闊的田中央,出現真理校區。
沒有福利社的大學
時間是中午,偌大的校園空蕩蕩,零落的學生紛紛往校外覓食。校園很靜,唯一的聲音是教堂的大鍵琴。「我們本來有餐廳、福利社,去年莫拉克颱風來了淹了,就倒了,」受訪的年輕教授坦言。
大前年,真理大學三十四個系所接受評鑑,十二個系通過,十二個系有條件通過,十個系評鑑未通過,前年新任校長吳銘遠到任後大幅改善,去年十四個系所評鑑過關,八個系有條件過關。但九八學年度麻豆校區卻面臨窘境,因少子化及教育部五%門檻限制,招生欠佳,只剩一千九百多位學生。某科系,甚至出現專任教授七人,大一新生只有一人報到的奇特狀況。
真理大學不是最慘的學校,由於淡水校本部招生非常好,招生數比前學年度成長增加三.五%,目前兩校區總計仍有一萬多學生。新校長很看重麻豆校區發展,每週都特別南下一趟,派出二十多位資深教授南下開課,加開交通車。也鼓勵校本部學生社團南下開分社。更是教育部評鑑優等的社區大學(曾文社大),誓言不能讓校區跌破一千五百人。至於餐廳問題,則派出白宮會館(實習旅館)及透過餐旅系專業教授指導學生當作實習於中午賣便當。另外計劃將學生宿舍集中校園內,並降低住宿費,解決學生過度分散的問題。
私校協進會理事長、東海大學校長程海東表示,私立學校學生數損益兩平的點約為四千人以上。九八年學生數不到四千人的大專院校,總計有三十五所,佔總數二一%。(見表二)
資源分散錯置,受影響的不只是賺不到錢的出資者,更大的受害者是學生。一位在台南教法律的老師坦言,擔心學校倒,這類學校的教師流動率很高。以他自己的科系為例,成立才七年,七位專任教師已換過一輪,最長資歷也才三年。
學生少,彼此刺激不夠,與外界互動少,所以很容易變得沒有危機意識。沒有社團動手實作,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機會也較缺乏。多數後段班大學學生,家境不好,許多是家裡第一個念大學的小孩,「念大學現在變成一種懲罰,考好念國立,爸爸罰三萬;考不好念私立,爸爸罰五萬。念到後段班,畢業找不到工作繼續罰,」他質疑。
資源分散,為求生存,教育品質很難堅持,傳統師生關係正遭到嚴重挑戰。一位台大畢業的法律系教授指出,他原想效法老師,每學期當掉三分之一學生,讓學生好好讀書,但學校卻出面阻止。原因是教育部對招生總額控管,如果當太多,重修生佔名額。而新生繳全額學費,重修生只繳學分費。
台灣大學的二○一五大限
法律系是畢業生失業率最高的科系之一。為了幫學生考司法官與律師,東吳大學十年前開始幫學生辦模擬考。一間北部私立綜合大學法律系也討論,為了協助學生考試,要不要像補習班一樣,幫學生蒐集考古題。「我們的畢業生一定考不上律師、司法官,所以我都很鼓勵學生去考高普考。我學期中、末考試就從裡面出題,」這位助理教授說。
這種扭曲的高教生態,在可預見的未來,隨著少子化只會愈來愈扭曲。九十八學年度,大學缺額共計六萬九千人,缺額率一六.二%(見表三)。大學校長間流傳著「二○一五大限」,那一年學生就會少五萬五千人,約等於三分之一科系要關門。東海大學校長程海東強調:「大學未來的議題就是轉型與退場。不該分公立或私立,不是績效或辦學不好的問題,而是供需根本不平衡。」
不論公立或私立,從資源配置的角度,為了教學品質與國家財政,政府應要求未達經濟規模的學校合併。九八年學校總人數少於四千人的大專院校裡,有十五所是國立大專。「關鍵是校務會議不通過,」教育部次長林聰明不諱言,大學自治後,最高決策機關是校務會議,教育部無法強制主導。
至於私立大學整併,私校法通過董事會可以自主合併,但教育部無法源強制進行。林聰明表示,之前教育部曾接管六所大專院校,把學校經營上正軌後,許多董事想把學校拿回來,教育部官員紛紛吃上官司,造成困擾。現在教育部不再接管,而是派輔導小組介入。
至於大學退場,教育部公權力只能靠評鑑,技職大專連續三次不過,一系縮減五十個名額;大學連續三年學生報到率低於七成,員額縮減一到三成,目前有二十個科系會「慢慢」縮減。
問林聰明,教育部會不會覺得自己是抱著炸彈在懷中?他不語,強調已開了門招收國際學生,也有法源可以轉辦養老院。
「包括陸生在內,外籍生來台,絕不是用這個來解決大學生不足的困境,」程海東批評。全世界大學教育能輸出只有澳洲與英國,台灣高教沒有英語化,台灣有什麼能吸引別人來?來了之後,能不能留下來?他建議:「教育政策應該要與經建、移民、兩岸關係政策合併考量,否則又是片面,否則又是與現實脫鉤,又是短視處理。」
程海東直言,台灣的大學無可迴避,一定要有人關門。日本去年就關了五所。公立學校應要帶頭整併,也應面對私校整併的癥結。台灣的學校都是財團法人,財產、股權無法買賣,「這些創辦人在意的是自己可以拿回什麼,」他說,是否該有一個合理合法的機制。
已成為主流的大學生失業問題,凸顯了台灣高等教育扭曲的現實。緩慢而牛步的退場機制,會不會讓高等教育慢性自殺,繼續遺害未來的年輕人,台灣已無可迴避。
三月十日晚上六點,該是下課時分。台大社會系館四二二室,卻正上演一場震撼教育。現任台灣社會學會會長、台大社會系特聘教授陳東升,向台下三十多位社會所碩、博士生,報告近期學會研究成果:二○一七年,保守估計,台灣光社會系將有一八○位博士生找不到教職。
一百八十人有多少?陳東升說,現行台灣社會系加上中研院相關教授只有四百人,換言之,未來八年,台灣的漂流社會學博士人數將近是有教職人口的半數。
「你覺得我們可以做什麼呢?」兩個小時,他對著滿場被震攝到沉默的學生,鼓勵性地提問。學生回問,老師是否不鼓勵我們念博士班?他語氣保守說:「我只是讓大家知道,事實就是這個樣子。」
但是,陳東升在《天下》專訪中沉痛呼籲,政府應重視這個現象。否則,許多新生代博士,投入金錢與青春歲月,畢業卻發現社會與他的想像完全不同,這將是另一種失落的十年。他以下為專訪紀要:
台灣博士班的問題,恐怕比大學生更嚴重。從數字看,台灣博士班這十五年人數成長了三倍,現在在學人數有三萬人。如果以博士班平均得念六年來計算,台灣每年會有五千位博士畢業生,在未來會進入職場。
以日本來比較,日本總人口數約為台灣五倍,但一年博士畢業生也只有兩千五百人。
大學變少,教授缺更少
博士生很多,好處是台灣水準很高,因此IMD評比裡,台灣人力素質很高。但壞的一面是浪費,台灣的教授一個人指導的學生多,很難充分的指導。以往,念博士班成本比較低,因為學費低,又有獎助學金。現在博士班學費也不低,很多博士生得花時間打工,怎麼把書念好?
當然,學生都是成年人了,念博士「應該」是深思後的決定,也可能跟國外一樣,念的時候,就清楚未來可能會找不到工作。但捫心自問,台灣各大學廣招博士生,真的是為了學生嗎?還是根本是為了爭取教育部經費,碩博士生點數比較多,老師為了讓自己開課與評鑑時,有足夠的點數而已。大學教授是否已經變成既得利益者?講好聽一點是造育英才;講難聽一點,我們以後可能會被罵,是踩在學生身上,在享受資源。
庫存博士要消化二十年
我們研究了台灣社會學系博士的供給與需求,截至二○一七年,台灣將有一八○個博士生找不到教職。如果以每一年釋出職缺十一個來計算,這些庫存博士要消化二十年,這還是最保守的估計,因為我們沒有把在歐洲念書的人計入。而且未來每一年還會有新的博士畢業生。
但我要強調,社會系的問題不是最嚴重的。全台社會系只有四個有博士班,每年招生一一○人。但教育博士每年有一千人,是社會系九倍;政治學一年有三二○人,是社會系三倍;中文系約五百人。政府應該算一算,光人文社會科學將有多少人的工作不穩定?
我再過三年就可以退休了,但這個問題,將影響大學與年輕人好幾代。現在科學園區都在用派遣人力了,未來,如果有這麼多漂流的博士,大學難保不會用派遣教師。台灣的大學這樣玩,就被玩完了。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董事長王昭雄:兩個學校資源互補才有救
我跟立德大學王董事長是老朋友,他的背景是生意人,原本創辦立德也只是想做金主,沒想到陰錯陽差變成董事長,他不是專門在辦教育的。
去年私校修法,一個董事會可以有兩個學校,嘉南及立德才能合併。嘉藥走技職體系,立德走大學體系,資源可以撥補,加起來就有救。立德的學生結構是倒金字塔,今年畢業生離開,學費收入會降低,所以今年首要目標就是要站起來,新生要比畢業生人數多。
要做更多硬體投資
教育部同意後,我會再做一些硬體投資,讓學生感覺學校有進步。今年立德要單獨招生,用小學院的方式經營,只要照顧得好,家境不錯但是考得不好的學生就願意來。台南市的地點在都會區,遠比地點偏僻的南華、佛光好,學生打工、遊玩都方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