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學弟打電話,說要注意這一篇。現場看了一下索然無味,不是不重要,是已經看到太多案例如此。不光是音樂,時尚設計、電影、其他類型藝術,不都如此嗎?

後來仔細想來,這篇報導其實關鍵不在於他自身,不在於學音樂者的訴苦,而在於,它應該拉到更大的尺度去比較,這個新聞相信才有她的意義。

什麼尺度?我建議學弟去注意李副主委的「文創經濟 要變「美學型男」」: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25894041

一個主掌文化建設的副手,提出他對產業的想像,是美學型男,在一比對下文,很多學成歸國者,都只能靠副業(俄文、英文)生存,甚至要轉行,或者說要靠教職才能維生時,美學型男就具有特殊意義。

下面這些人出國都是受過高等教育、專業教育的,不是出國留學當黑手(彼得大帝才是真的出國留學學作黑手)。這些人的處境,暴露現在文化工作者普遍的困境:高教育、低薪水,收入不穩定。在歐洲的研究提出,連帶可能會影響他們對日後私人生活、家庭組成的影響,比如是否不願結婚、比如是否有家庭/同居關係,但不敢/不願意生育下一代。如果這個觀察與推論成立,那文創跟最近商週等報到談的「台灣人逐漸消失」,也就有一點聯繫了。

下面這些學音樂的...應該不算是孩子了吧,他們受過專業甚至嚴苛個訓練,但回來沒有舞台,通通都是人才的浪費。這才是最大警訊,或者說這才是重要的象徵,一兩個人落得如此處境,或許是個案,但如果是普遍現象(如職位飽和、大環境不佳等),那就值得去思考「文創工作者」意義為何。以及在一次建議連讀:「李仁芳:文創經濟 要變「美學型男」」。

上網搜尋一下,兩週前嚴長壽總裁曾經發表過一些看法,尤其針對高等教育。新聞附錄於下。也翻翻德國的「明鏡週刊」,其實德國高等教育失業問題也非常嚴重,很多大學畢業者超過30,都還在實習、失業,低薪(一個月僅賺400歐元,但開銷要1000歐元,當然是要家裡支持,光健保費、年金就非常沈重了),反而根據統計,職業教育出身者的收入,比高等教育好。

其他延伸閱讀:
流浪博士浮現 高學歷高失業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11752

台灣的流浪社會悄悄到來
http://news.epochtimes.com.tw/8/10/20/96658.htm

以及去年中時專題:「當臨時工 早知就不讀博士了」附錄於最後。

==========
學音樂的孩子 從雲端掉入谷底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專題報導】

2010.03.08 05:26 am
 
去年底,中小學音樂班一度傳出裁撤,引起眾多音樂師生、家長抗議。但現有音樂班上千,大學音樂科系達二十多所,樂界人士指出,越來越多音樂科系畢業生因只會音樂,音樂市場又緊縮,找工作越來越難。

任教音樂系近四十年的台北愛樂基金會藝術總監杜黑表示,音樂系主流出路是演出、教學,但能以獨立演奏家為業的寥寥可數,樂團、學校又常得等幾年才有職缺,太多學生夢醒時想轉行,卻因長年放掉學科、只學音樂,很難和他人競爭,連從事藝術行政,都因為不擅溝通、英文不優,不具優勢。即使留學名校,也難圓音樂夢。

古曉梅擁有莫斯科音樂院鋼琴演奏及美國肯塔基大學音樂雙博士,出國時本想有國外文憑會更好,沒想到學成回台「一切都變了」,音樂教職難覓,現在在政大斯拉夫語系兼課教俄羅斯古典音樂欣賞。雖然心靈滿足,但光靠鐘點費及零星翻譯案,生活難免辛苦。

早有危機意識的黃毓芬,在海德堡大學念碩士時雙修音樂及英文,回台果然難如願教音樂,於是改教英文,「最快樂的時候是在音樂系教英文,把音樂和英文結合」。

杜黑認為,國內大多音樂系課程至今仍以培養演奏家來設計,是畢業生出路茫茫關鍵之一。許多學生被父母呵護長大,剛入校時心高氣傲,到了大三、大四面對技不如人事實,想轉系,學科太差無法轉,系上又只能學演奏,未來當然打問號。

「一班幾十人都彈鋼琴,有天分的有幾個?」在音樂班兼課的指揮悟朗坦言,許多家長為彌補幼時未竟的夢,一廂情願要孩子學琴,忽略學琴耗掉孩子大量心力時間。等到孩子開始懷疑自己,往往太晚。「當老師的,常在間接欺騙,明明看得到未來,面對家長、學生詢問彈得如何,卻不明講。」

小提琴家胡乃元指出,他近年全台演奏教學,發現問題越來越多,過去孩子學音樂是因為喜歡,現在學音樂卻是要當音樂家,還只練技巧,音樂毫無感情,「把音樂當功課,出發點就有問題,當然看不見出路。」

杜黑認為,音樂系應廣開古典演奏以外的課程,如流行音樂、藝術行政、錄音工程、音樂教育等,讓自小少有機會挖掘其他才能的學生,及早發現新路;台北藝大校長朱宗慶則樂觀認為,文創法推動、兩岸交流,將製造更多機會,學生要培養充足專業與寬廣視野,才能創造可能,「朱宗慶打擊樂團不也是從零開始?」

=======

嚴長壽開講:別再追求高學歷了

2010/02/28

【聯合報╱記者陳靜宜/台北報導】

嚴長壽昨天應台灣微軟之邀為大學生開講「我所看見青年人的未來」,近千名學生見到嚴長壽上台,如同見到偶像般地尖叫、鼓掌。不過,嚴長壽一上台,便勸大家別追高學歷了,並舉製作人王偉忠、藝人郭子乾為例,他們有成就後,有人在乎他們的學歷嗎?成功與否應該回歸對事物的熱忱。

嚴長壽說,台灣現在有5到10萬名的流浪教師,碩博士生達80萬人,預估4年內人數更會突破百萬,他預測,台灣的大學數量將勢必縮編、教師會持續失業。

嚴長壽只有高中學歷,卻有很好的成就與社會聲望,是活生生的例子。他說,「台灣有很多有成就的人,像王偉忠、郭子乾,他們的天賦,不一定靠讀書長出來的,未來成功與否的癥結,要回到是不是能找到熱忱與初心。」

揚名國際的名廚劉一帆,在高職畢業後曾一度想到瑞士升學,嚴長壽當時建議他擺脫學歷迷思,面對職場才是更重要的經驗。劉一帆後來得到杜拜的工作機會,國際級飯店爭相邀聘他。

嚴長壽說,「不知道自己優勢,茫然用學歷來比賽,那挫折感一定會很高,不應由這樣單一的方向決定未來。」

他舉《讓天賦自由》一書為例,批評教育政策錯誤,工業時代為了培養工程師而設計的教育,到今天仍然用同樣模式培養學生,這是有盲點的教育。

「責任感與熱忱是成為企業領袖最重要的條件,有80%在學校學不到」,他強調要尋求的接班人條件,「要有無可救藥的熱忱與使命感、寬廣的胸懷、擁有視野與高度,這是考不出來的。」

他認為,念書時就進企業實習,未來進社會是有競爭力的。他以自己子女為例,「孩子念大一時,讓他到人力銀行實習、大二到財務單位實習、大三到行銷公司實習、大四就針對他專業領域的企業實習,不領薪水都沒關係。」

=======

當臨時工 早知就不讀博士了

中時電子報╱林志成/台北報導 2009-11-09 02:34    

四十一歲的阿宗花了九年在國內頂尖大學取得歷史學博士,但因找工作不順利,目前在教育部搶救高階人力失業的擴大就業方案中,做為期一年的臨時性工作。而他有高中同學畢業當警察,起薪就五萬多,他感慨,「早知道就不要讀博士了!」

「學生來源減少,現在大學幾乎開不出新教師名額,加上私立大學為讓評鑑成績好看,紛紛找公立大學退休教授任職,堵死了年輕博士的機會。」阿宗感慨說,如果時間可以倒流,他不會讀碩士、博士。阿宗的高中同學中,有七個人當警察,二十歲開始工作、起薪就五萬元。阿宗說,他晚同學二十年才開始工作,現在薪水四萬多元,真不知讀博士要幹什麼?

年輕博士任教之路艱難,造成正在讀博士班學生心生警惕。清大光電所博士班一年級王奕智說,要在大學取得教職非常困難。除非再到國外進修,然後好的研究成果,加上有力人士推薦,才可能找到教職。

目前在英國倫敦大學攻讀社會學博士的林柏儀打算學成後回國服務,但他已感受到不小的就業壓力。他說流浪博士不只是個人的損失,也是國家的損失。台師大名譽教授吳武典則指出,有些年輕博士一份薪水都領不到,資深教授卻領兩份薪水,教育部大學評鑑制度是「元凶」。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回應,如果大學評鑑制度不夠好,可以檢討改進。但年輕博士進不了大學當專任教師,主要是學生人數減少,學校開不出新教師員額所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