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天在聯合報上有一些接力性探討,就是針對教育。甚至還引起德國海德堡大學交換學生的返響,並且從德國區分教育的方式,回頭看台灣的高中/大學教育。

有趣的是,起初這個高中生鄭國權開頭,剛好跟快1年前「拒洗腦…我不拚醫學系」一文開頭類似。都是從高中生想出路開始,則這篇更令人驚訝的是,作者這位高中生,直接反省的就是「全人」教育,這個早幾年神聖不可侵犯的教育理念。

拒洗腦…我不拚醫學系
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24660913

但是怎麼全人?如何全人?包括主副科怎麼調配?為何台灣教育會有「主科」這種東西?「主」,意味的是什麼思維當家?那當然後面提到的犧牲一些課程、直奔補習班,大家心知肚明,甚至根本就已經操作過。

甚至可以回去思考:當高舉創意、美學以後,對學生會不會是更大的殘害?當主科不可免,又要高舉新的理念時,不是陽奉陰違,就是加重負擔。

不過也值得注意的是,新的一代,這些約20歲以下的年輕人,對他們自身、對他們的環境,是存有疑問的,還是有對現況不安的意見。這點從這幾篇投書的關心,倒是看的出來,而且不是關心枝節上的修改,而是這整個教育制度,究竟意義為何?還是毫無意義?

後來又想起先前被中時報導的趙安玲女士,有趣的是,她所跳槽的領域,是否具有產業規模?台灣有些行業、產業,縱使你在大公司呆不下去,可以轉進中小企業、周邊產業,因為產業鏈發展健全,甚至還有跨國分工;但台灣的「創意產業」,為何如下文開頭討論到藝術領域時,會有此笑著揮揮手的狀況?人不會拿自己前途開玩笑、也不會跟錢過不去,這個現實的反應(也當然包括多篇投書提到,自己要家庭革命),後面意味的是這整個產業在國人心中的位置與特色。

台大生跳槽 實踐設計夢想
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25934319

高材生的漫畫狂熱
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26071659

======
評論/緊咬成績的教育 給了學生什麼
2010/06/25  

【聯合報╱鄭國權/高中生(中縣太平)】

前陣子和同學聊天時,我問一個很要好的同學:「你未來想要做什麼?」他望著我,笑著說:「可能是藝術系之類的大學吧!」我搖頭,說:「不是,像是你會表演魔術,要不要考慮當個魔術師呢?」他笑笑的揮著手:「不行,魔術只是個興趣,在台灣靠這個根本不能成什麼氣候。」聽到這句話,我的心突然下起了暴風雪。


近年來教育政策開始著重「創意」,要重新導向「全人」的教育發展,進而擴充所謂藝術生活、音樂等科目,但實際上,學校排課排得緊,課程壓縮,乾脆把這些「副科」犧牲掉,拿來排給主科。


藝術、音樂,兩節足以解放心靈、用心聆聽自我的課程,因為課程不足而被犧牲掉。培養創造能力或藝術涵養不說,光是所謂的正課就讓學生們腦袋抽搐,有些更是放學後直奔補習班繼續拚命,課業壓力大,自由時間少,教科書一本一本疊起,簡直快比一個成人還高。孩童在這麼高壓的情況下,別說什麼激發創造、促進自我涵養了,就連神經能不能正常都還是個問題呢。


政府積極教改,拚命提倡創意理念,效果卻有限,理由很簡單:最基本的方向仍舊未改變。雖然標榜新方法、新方式,但實質內容卻是教學內容刪減,學生所學支離破碎;學術並重的狀況不再,而是以學科為優先考慮。最危險的仍舊是以成績來對學生分門別類,不管是國中基測、大學學測或指考,仍然是用成績來考慮一切。學生想要自我實現,勇於追逐夢想,卻常被家長以先考好再說而胎死腹中。國中壓抑、高中仍舊要壓抑,一個夢想的種子,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萎縮;一個才華洋溢的孩子,隨著時間流逝,漸漸成為升學主義下的考試機器。


曾經有一句廣告詞說:「想像力是你的超能力。」創造來自孩童的興趣、好奇心的驅使才會出現,可惜我們的教育仍舊緊咬著成績不放。對於學生們,除了國英數社自然之外,讓人不禁想問:教育,到底給了我們什麼?


【2010/06/25 聯合報】

=======
台灣的教育 不能給什麼
 
【聯合報╱廖誼安/海德堡大學交換生(德國海德堡市)】 2010.06.26 03:10 am
 
 
見昨日「緊咬成績的教育給了學生什麼」一文,深有同感。我在德國求學近一年,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對這位學弟,我的答案只有一個:台灣的教育不但沒有給你什麼,甚至會害了你。

回想當年高中藝能科,不是算數學,就是睡覺補眠,老師也應景的關燈放影片,這是台灣高中的師生共識。但為什麼大家要這麼費勁的算數學算物理?因為台灣的數學物理充滿著花式技巧。

筆者曾閱讀德法捷三國的高中參考書,都是點到為止,可是數學課本到高中最後一年都出現了積分符號,而台灣卻沒有。顯然,歐洲的高中是為學生的大學生涯著想,而台灣高中卻把人人當作「小牛頓」和「小高斯」在做訓練。

這樣的學習模式讓某些科目日漸萎縮,而筆者在乎的語言課更是致命。歐洲的高中均要求學生要學習兩種外語,第一外語是英語,第二外語則隨個人興趣,因此歐洲大一生至少通三種語言。

台灣高中如此「專業化」,大學卻是罕見的「通才化」,教育部要求大家修廿幾個通識學分,為的是涵養在高中不曾被滋潤過的內涵。

事實上,德國根本沒有所謂的大學通識課程,大學是培養專才的學術機構,通才教育應該交由高中,但台灣卻將兩者顛倒,高中偏廢,大學補救,顧此失彼,既沒陶冶到大家性情,又浪費專業學習的時間。

【2010/06/26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