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界的自我欺騙,大拜拜原本只是我們口耳之間戲稱研討會的一個詞彙,沒想到今天登上大雅之堂。
去年石之瑜打了一槍,沒有後續反應,讓人感到寒禪的是,學界從業者的蹣頇與阿Q,也好,反正自作自受。
對於坐穩教授寶座的人而言,其實無所謂,雖然教授賺的不多,但是位置很穩,除非系倒﹔不過對於想學習而後進入社會的學生,或是想以學術為人生規劃的學生(如正就讀研究所者),乃至於,研究所達一定程度,想在學界求職的人,通通很傷。
黑心產品,之前是食品,現在是媒體,以後就是學術。

注意:台灣是在這樣的高教環境下,作為文創的人力後備支援。

================

冷眼集》研討會素質低落
 
【聯合報/記者 陳嘉恩】 2007.04.07 03:23 am
 
 
學術倫理應是學界最核心價值,但在「重量不重質」的台灣學術圈,最基本的道德問題卻很容易就被遺忘。

台灣的大學數量快速膨脹,造成學術界許多怪現象,「學術研討會」氾濫是其中之一。有些場子「求文若渴」,投稿人根本不用擔心投稿被拒。有些研討會則要求「自己人」多貢獻,發表人隨意拼湊文章,主辦單位也來者不拒,造成研討會論文素質低落、問題重重。

許多系所只要借個禮堂、訂些便當,讓教授和學生輪流上台報告,就能掛上「學術研討會」的名義申請補助,發表的文章還可以列入研究成果計算。若正好碰上國外學者參訪,還可以順道辦個「國際研討會」,但其實完全沒有實質的學術意義。

一位大學教授說,真正的「學術研討會」從召集論文到正式發表,至少要好幾個月。發表的論文從大綱就要審查,通過後才繳交報名費,等發表當天還會有相關領域學者擔任評論人,達到促進學術交流的目的。

不少教授坦言,因研討會論文素質普遍低落,除非是國際知名研討會,或該篇論文已經發表於期刊上,否則會要求學生撰寫學位論文或報告時,不要引用研討會論文。

只不過,回歸學術核心,就算研討會辦得再隨便,身為一個研究者,只要發表文章掛上自己的名字,就該對文章負責。學界也該檢討,若研討會沒有像樣的論文審查程序,聽眾也是抓學生去湊數,這種研究會和辦「大拜拜」有何兩樣?

【2007/04/07 聯合報】@ 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cindustry 的頭像
    ccindustry

    觀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文化 創意 產業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