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接合,大家覺得是什麼意思?一開始我會想,比如說在電視上透過影音與數位設備,可能呈現一個藝術內容。
可是就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其實藝術家跟設計,在公仔這一部份可以技術合作。最外一圈,就是整個藝術/設計+企業贊助,打開資金與通路。
可惜台灣各自條件都有,沒有『串起來』。
我一直希望,像一些年輕設計師,除了設計出台灣風味的公仔或玩偶後,能夠在麥當勞或711鋪貨,甚至透過媒體宣傳,激起話題。
1999年的kitty,不就如此嗎?可惜這位30歲的貓妹,原創是日本,不是台灣人設計個玩偶。
怎麼串?什麼才是文化創意產業?我想文創只是空泛的代名詞,唯有當各個次產業彼此交流串連後,才真正存在。
動態、接合不出現,台灣永遠沒有文創。
台灣在下游端的通路這麼強,可以由下而上的去發展,不一定一定要按照既有人培方式,槁出一大堆作者、設計者,然後沒市場,可以由市場反過頭去推看看,讓通路者選擇幾個設計師,結合媒體造出一條產業鏈。
強哥的如果劇團,如果有任何通路商,結合設計者跟他合作,周邊反而可以支援核心,強哥會這麼辛苦嗎?
===========
台灣公仔設計 要與海洋堂比夯
轉載:時報資訊 記者:吳垠慧
公仔或玩偶設計,可以是藝術家展現童趣的立體作品,更可以是設計師表現各種情緒的媒介。北市立美術館引自日本的「欲望與消費─海洋堂與御宅族文化」,正在熱騰騰展出,如今另闢一區「Rainbow-wave」,展出台灣當代藝術家和公仔設計師設計的玩偶模型,跟知名的海洋堂互別苗頭。
在日本發展了四十年的公仔設計文化,近來也在台灣社會發酵,不少藝術家和設計師投入公仔設計的行列。這次「Rainbow-wave」共展出十多位台灣當代藝術家和公仔設計師的精心傑作,比起來頭大的海洋堂,其實別有一翻趣味。
原創角色和繪本人物 趣味橫生
當代藝術家的創作媒材日趨多元化,公仔的形式可以搞幽默,也可以呈現嚴肅創作意念,彈性很大。日本藝術家村上隆曾與海洋堂合作,更是成功的前例。
對台灣的年輕藝術家來說,公仔也是一種新的創作媒體,像是藝術家洪東祿的《小紅》是誕生在異位元空間的異形娃娃,誕生在網路漂浮於資訊時空的小孩;藝術家常陵的《黃孩子》是張著大口的小男孩塑像,常陵說,之所以創造這個公仔,原因是「留學法國期間,在國外感受到黃皮膚人種受到的歧視,我希望自己能吶喊出自己真正的心聲。」
公仔的特性在於造型的處理,容易吸引人的注意,並且能直接傳達創作者的想法和心意。這次北美館「Rainbow-wave」展出的台灣作品可大致分成兩類,一是由當代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原創角色,另一類則是從繪本、電玩遊戲等抽出角色,由研發公司製作的「情境角色」。其實,台灣這兩種發展路徑,多少也是取經自日本公仔文化的影響。
插畫世界延伸 平面變身立體
目前台灣不少年輕設計師開發出個人公仔設計品牌,成為精緻化的「藝術玩具」,甚至為企業採用,作為廣告宣傳之用,設計師MarkChang就是一例。他的代表作《So What》,是一群表情無奈、兩手一攤的小猿人,呈現一種「我就是想這樣做,你能怎樣?」的態度。他說,「我的本業是建築設計,兩、三年前想轉換跑道,當公仔設計師,但這決定並不受認同。」Mark Chang藉自己的公仔反映當時的心境,「建築要處理的是人的生活、行為和空間,我認為公仔也是,只是它是微型化的表現。」
這些公仔除了藝術家的原創作品,還有取自插畫家的角色製作的公仔人物,將平面的插畫人物,轉換成立體的公仔,彷彿將插畫的世界延伸出來。
例如,可樂王的繪本《戰爭》的角色玩偶《小強》、幾米的代表作《月亮忘記了》那個抓住月亮的小男孩,都是這次展出中頗具知名度的情境玩偶。另外,還有網路人氣插畫家萬歲少女所塑造出的《Hana》系列。
轉錄自:設計動態網站
http://www.designrepublic.org.tw/news/news.php?clea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