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有位研究生投書,談公視。前兩天有聽說這個消息,不過查了一下新聞。似乎沒人談。
在搜尋一下。發現在亞典波羅的伊謝爾倫日記(Attemborough's Iserlohn journal)上面,曾經有專題式的針對著這個狀況,回顧總經理馮賢賢的訪談(該下面呈現該稿子呈現在投書下文。)

電視與電視台因為是高度商業化的機制,所以很難像電影一樣,高談藝術理念、拍小眾電影,我的瞭解,世界上能夠在頻道上播放小眾題材的,大概只有公共電視,靠國家資源抵擋龐大成本,另外在有線電視內,一些諸如宗教頻道或許可以。
大家每天都看電視,CABLE幾乎都是商業電視台,只是內容不同,有的撥卡通、有的播新聞。連老三台都是商業電視台,評判標準很簡單,就是有沒有播廣告、靠廣告與收視率營收。公共電視很少靠商業廣告,其他像原住民電視台應該也是,所以我們通常不視之為商業電視台。

下面的爭論,我覺得值得討論與注意的是,小眾與大眾的互動在電視台之間呈現,我倒不會視為是鬥爭,因為小眾在電視界根本沒力量與大眾鬥一下,電影或許可以,因為向奧斯卡等,還會讓頒獎、提名給小眾(比如今年的JUNO),電視台因為廣告,天天都要放送,所以其實商業壓力有時候比電影更激化。
所以,如果評論媒體者,從廣告下手去批判、分析,才是抓到要領,因為重視收視率原因來自於廣告。現在,除了企業以外,公家資源也會投入廣告,所以原本單純經濟交易的廣告、媒體互動關係,現在交雜入政治味道。

我記得NHK在日本其實也受到收視率的調查,只是不總是跟一般商業電台一起,但是他們的連續劇等,還是放到一樣天平上乘,所以當大河、晨間連續劇收視不佳的時候,這個日本的公共電視台也要自我檢討,我記得大河前幾年收視率一直不好,也傳要讓這個從1964年開始播放的劇場(渡邊謙從這裡出身的)收掉。
NHK的製作費用是台灣公視的好幾倍,這是我聽公視管理階層說的,我記得公視的預算應該絕大多數來自於官方,一年不超過10億元台幣,跟BBC、NHK根本沒得比,所以台灣公視的東西都很小。

公共電視的內容與改版,還讓我想起一個事情。台灣民主。
台灣民主不重監督,重形式平等,所以台灣相當自傲的是能夠投票(伊拉克也能投票),反映在政府作為上,諸如通通有獎而非重點扶持,公共電視也是,內容為了顧及各個族群、團體,安排很多,很雜。
小眾的問題在於,他因為領域專,人數少,所以當某個小眾在播送時,其他小眾因為與我無關,所以興趣缺缺,當然收視率不佳,但是今天公視如果播色戒,那情況就不同了,因為色戒是有透過各式媒體通路渲染的,李安的團隊也非常著墨於大眾媒體,所以可以打破小眾分群的藩籬。但是如果播色戒,那不就違背小眾、公益的原則?

=============
中國時報 2008.03.13 
當公視也向收視率看齊時
楊鎮吉/台中大里(研究生)

     公視的忠實觀眾應該早注意到,三月分共有《全球現場》、《尖峰對話》、《手語資訊站》、《周日狂熱夜》四個節目停播。前三者轉換成新的節目《有話好說》,並以「時事論壇」、「NGO觀點」、「南部開講」三個型式呈現。然而,《周日狂熱夜》卻是在無任何替代方案的情況下中斷。

     試問,公視的存在的必要性,不就是為了補商業電視之不足嗎?因此,《周日狂熱夜》邀請不上通告、不打歌的獨立樂團、音樂人,以及消失在螢光幕前許久的老歌手登台演出,這是商業電視台所製作的音樂類型節目所不及的。如今,公視居然因為商業媒體最在乎的收視率而停播!

     再看《有話好說》這個節目,越看愈覺得有商業電視政論節目的影子:一排桌子擺開,民代、官員等坐一排,甚至有政黨競選總部發言人入座,讓立場針鋒相對。主持人在節目尾聲,則習慣催促每位來賓用一句話總結。為什麼就不能像《尖峰對話》,邀請少一點人,少一點政治明星?讓來賓把話說清楚,而非得要效仿商業電視台,營造劍拔弩張的氛圍呢?

     一直以來,有許多觀眾因為對商業電視感到不滿意,而選擇觀看公視。公視應該做的是繼續吸引這些既有的,對公視有良好印象的觀眾。如果公視在此時棄守,向收視率低頭,恐怕在收視率提升之前,老觀眾已經流失泰半,屆時砸了十年苦心經營的招牌。

========

公廣集團資源分配問題與收視率再思考-專訪公視總經理馮賢賢
亞典波羅 | 04 三月, 2008 13:192

前些日子,新任的公視總經理馮賢賢,上任後對第四屆公視董事會新團隊承諾並公開宣示,希望能在2年內提振公視的收視與影響力。馮賢賢認為,公視作為一個負擔社會公共價值與責任的公共媒體,有必要必須擴大其收視群眾與對社會的影響力,她說「作為一個公共服務,我們應當要有足夠的觀眾,我們不是應該要爭取更多的觀眾嗎?」

然而,在馮總經理提出以收視率提振公視效率與影響的政策後,旋即受到許多質疑的聲浪。這些聲音認為,收視率是一種商業媒體為求衡量廣電節目廣告價值,所創造出來的計量標準,若以收視率作為提振公視的效率與社會影響力,恐與公視所秉持的公共價值有所牴觸。對此,馮賢賢表示,公視的公共價值,必須展現在其對觀眾的影響力上,若收看公視節目的人少,又如何展現其公共價值與影響呢?馮賢賢再次強調,收視率已被嚴重污名化,若捨去商業媒體以此作為廣告收入衡量標準的思維,它其實透露的觀眾收視數、性別區隔、年紀層與地區分布等,對公視而言也是一種了解閱聽人對公視意向的重要指標。她認為,收視率的了解,可以讓專業不斷的成長。

(本文為目擊者雜誌2008年3月號文章初稿)

採訪‧撰文/謝文、林靖堂(亞典波羅)


收視率在公廣集團的再思考

前些日子,新任的公視總經理馮賢賢,上任後對第四屆公視董事會新團隊承諾並公開宣示,希望能在2年內提振公視的收視與影響力。馮賢賢認為,公視作為一個負擔社會公共價值與責任的公共媒體,有必要必須擴大其收視群眾與對社會的影響力,她說「作為一個公共服務,我們應當要有足夠的觀眾,我們不是應該要爭取更多的觀眾嗎?」

然而,在馮總經理提出以收視率提振公視效率與影響的政策後,旋即受到許多質疑的聲浪。這些聲音認為,收視率是一種商業媒體為求衡量廣電節目廣告價值,所創造出來的計量標準,若以收視率作為提振公視的效率與社會影響力,恐與公視所秉持的公共價值有所牴觸。對此,馮賢賢表示,公視的公共價值,必須展現在其對觀眾的影響力上,若收看公視節目的人少,又如何展現其公共價值與影響呢?馮賢賢再次強調,收視率已被嚴重污名化,若捨去商業媒體以此作為廣告收入衡量標準的思維,它其實透露的觀眾收視數、性別區隔、年紀層與地區分布等,對公視而言也是一種了解閱聽人對公視意向的重要指標。她認為,收視率的了解,可以讓專業不斷的成長。

不過,馮總經理亦表示,即便她提出以收視率作為公視內部績效表現的評量方式,但收視率仍只是重要但非唯一的考量。部分小眾、少數與弱勢權益的節目,該做的還是會繼續經營,不會因為這些節目收視率不理想,而犧牲需要這些節目內容的閱聽人的權益。

同時,馮賢賢也提到,收視率是考量節目績效表現的標準,但節目仍必須維繫符合社會公共責任的文化品味。收視率高,但節目內容若缺乏社會大眾可以接受的品味,也會與節目製作人共同商議與檢討改進的可能性。馮總經理以綜藝節目開來賓玩笑為例,她說,某些主持人在作節目時,會對來賓的穿著、打扮、身材等地方開不雅的玩笑,她認為這不僅不好笑,而且傷人。因此馮總經理說,若是如此,即便收視率高,她也會希望節目內容能有所改善。

訪談中,筆者曾提及有關收視質的問題,馮總經理則表示,收視質的評量雖然作了很多年,但因為評量標準較為主觀,有些時候太自由心證。而且,這是一種由外而內的評量方式,我們應當要有一套專業的自我評量標準,用以作為內部品質的衡量方式。然而,未來收視質的研究仍然還是會持續進行,並不會中斷或停止。

馮總經理表示,自她上任開始.每天都與各部門節目製作人檢討前天的節目收視率,因此,公視慢慢在發生轉變。過去公視偶爾會被批評公務員心態,現在則每天都會把各台收視率的表現,貼在各部門的門口,讓大家了解與注意,因此各部門都漸漸的開始會緊張,已經有漸漸開始有所改變。


以新聞作為擴大影響力的旗艦

筆者問及三月初公視的改版計畫時,馮總經理說道,不可否認地,「新聞節目」是一家電視台賴以發展、擴大影響力的最顯著標地,新聞節目對於一家廣電媒體而言具備領導的的作用。若該電視台新聞節目作的好,觀眾就會注意並且鎖定這家廣電媒體,例如台視,過去台視就是以「台視新聞」做為該台的旗艦標地,讓觀眾能夠將自己的目光與印象停留在該電視台。

馮總經理也提及,公視也就是因為其新聞節目的中立性質,同樣受到社會大眾的肯定,才立下公視在社會大眾獨立與優質的印象。也因此,馮總經理在未來公視節目的全面改版,新增與挪動了一些新聞與評論性節目。筆者在訪談時,問及閩南語新聞增加的原因,馮總經理回答道,是因為公共廣電集團目前已有原住民、客家等電視台製作原住民語與客家語的新聞性節目,開台以來卻唯獨閩南語新聞節目遲遲未開設。因此,基於平等與公共服務的立場,確保閩南族群的閱聽權益,才計畫於此次公視節目大改版中,同時增加閩南語新聞的時段。改版的時間定於此時,乃是由於整個公視新的領導團隊才更到任不久,改版有其時間壓力,所以不得不在此時進行改版。

同時,為了確保南部觀點能夠被呈現,因此公視也在近期的改版中,在其「有話好說」的新聞性節目時段,於每周週末增加以南部觀點的角度做為該時段新聞性節目的主要討論方向。

行文至此,讀者或許會以為,公視此次的大幅改變,將會失去公視新聞編採與節目製作的獨立自主。然,馮賢賢總經理提及,她不會因此而過度介入員工與製作部門新聞編採與節目製作的獨立性。對此,她說,她一向對於製作部門的製作創意極為尊重與接納。特別是小眾或弱勢的節目類型,例如兒童與青少年節目,若是製作人有特別的想法與創意,她肯定會讓該節目與製作人有可發揮的空間,不容許此類節目一再重播過去舊有節目。


公廣集團南部建台與國會頻道

關於公廣集團的經營,近來各界關注的,更是有關公廣集團南部建台與國會頻道開設的問題。對此,馮賢賢表示,公廣集團的經營是以公共利益為前提,雖然仍有成本上的考量,但地方上的呼聲也不能不回應。

過去台灣的傳播媒體,尤其廣電媒體,資源與觀點大多集中於北部,公視也受限於人力與資源,以及節目編排的限制,遲遲無法平衡南北觀點的落差。如今,民間與政府行政立法部門都開始有這樣的呼聲,基於維繫公共利益,公視似乎也應當執行。

馮賢賢總經理提到,公廣集團不僅僅是內部節目製作的績效與品質要提升,同時外部也有相當多的計畫要執行。比如,公視承接了兩年四十四億的「公共廣電與文化創意、數位電視發展二年計畫」,今年將邁入第二年,未來在2009年也即將主辦世運會的轉播權。

而若南部建台勢在必行,則建台的議題不僅僅要考量建台本身,還有更多的問題,比如人員編排與安置、公視本身與當地政府以及民眾等在地社區的總體營造與協調,公視南部台的建物設址與建築物規劃設計等問題。另外,若公視亦要承接所謂「國會頻道」的播映,則必須考量如何進行該頻道的人力物力資源安置與獲取,以及節目編排規劃,包括立院各分組委員同時舉行時,怎麼安排現場直播或延遲播出的順序?而立法院休會期間,國會頻道又該如何繼續維持播出品質,該播出什麼樣的節目?這些重大政策如何捲動公共參與,都是問題。

對於上述,乃至於未來可能出現的政策議題,馮賢賢表示公廣集團樂於承擔,但她更認為,一旦承接這些更大的公共政策任務,國家給予的資源分配方式則要有詳細與完整的配套與規劃,不該只是草率提出的口號與立法過程。

馮賢賢最後也表示,公共廣電集團的許多政策與問題,涉及資源運用、分配與整合的法律層次與實際操作層次。然而,現行的公共電視法以及政府將資源投注於公廣集團的實際分配方式,都有許多細節問題亟待解決。這些問題,都亟待公視法的重新修法,以及相關政策議題的再討論,審慎研究後以及確實給予資源運用,才能促使公廣集團的使命得以完成。

 
資料來源:伊謝爾倫革命記事報 
http://www.peopo.org/attemborough/post/1312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