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看到聯合,也藏在版面裡面的一個小文章。小弟還在思考,這個有什麼意義。

臺北電影節票房被記者追查,發現預算增加、觀影人次卻下降,原因在哪?當然,預算增加不一定代表人次一定要上升,來的5萬人雖然比較少,但可能都是鐵票部隊,5萬人或許比8萬人更具動員的意義。

1.大環境不佳。這好像是現在從業者常出現的口頭禪?觀影者有些需要增加工作、或減少消費了,因此連年減少人數。


2.外片吸引力不足。這個李局長自己承認了,但吸引力是很玄的一件事情,老實說在電影開演前,內容都不具有太大的吸引力,宣傳行銷才是關鍵,包括誰推薦?包括剪接的短片好不好看?甚至,每天報扁嫂是否上法院的新聞台,是否會協助播報專題內容?我記得,獅子王可是有登上新聞台的能力嘔。


3.外片與國片比例。這涉及產量,國片若近年來生產量仍無法到一定規模,老實說官方出資協辦的電影節,還是外國片的天下。而且注意,這種影節、影展通常放的是俗稱小眾、藝術的電影,因為要放蝙蝠俠,也輪不到官方播,而且變成與民爭利。結果,如果專門鎖定藝術片,國片量還是無法與外片一搏,這也是仍未解決的危機之一。


4.娛樂形式變多,稀釋電影票房。事實上,電視、音樂等都因為有越來越多的娛樂對象而減少銷量,但這應該是長期的現象,不知道會不會直接衝擊到電影節。


5.硬體問題。先前我記得張小虹有文章探討光點與電影播放問題,才是幾天前。現在看市議員的觀察,似乎臺北電影節有類似問題。我記得這個電影節是在西門町的紅樓,應該是2樓吧?一樓是販賣部。則去過紅樓的,可以想想那邊是否適合當電影播放場所。以及,官方如果真要辦電影節,是只在自己的公務附屬機關下,自行營運,還是要跟商業機制結合?離市府不遠的威秀,若可租一、二個廳給臺北電影節,包括那邊的熱度與人潮,硬體面我猜想是足夠。


6.最後看到幾個國片,這點李局長也強調了,電影節關鍵再給他們鼓勵。滿有趣的是,這些影片、影人,是因為電影節雪中送炭?還只是錦上添花?事實上,臺北電影節是6月的事情,海角七號當初是開幕片。請問6月,你知道有國片叫作海角七號嗎?如果後來沒搭上美商的車子,范逸臣會裸泳嗎?關於這些台灣之光的觀察,因果到底在哪裡?

 

=============
台北電影節 票房逐年衰退
 
【聯合報╱記者錢震宇/台北報導】 2008.09.19 03:43 am
 
 
國片「海角七號」賣座,市長郝龍斌及市府官員也前往欣賞這部獲得2008年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的電影。然而,已辦了10屆的台北電影節,票房或觀眾人數卻呈現大幅衰退,多位市議員擔心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影展,會逐漸凋零。

根據文化局資料顯示,台北電影節的觀眾人數從95年的8萬2032人,票房981萬元,衰退到96年的7萬982人,票房800萬,到了今年第十屆觀眾人數更銳減到剩下5萬3477人,票房更只剩687萬。

但文化局的支出卻從1750萬元大幅增加到2400萬元。

文化局長李永萍對此表示,電影節觀影人數減少,檢討後發現是「外片的吸引力不足,且安排場次過多」。李永萍說,以往透過影展才能看到的外片,因網路發達,取得管道增多,民眾興趣大幅降低。

李永萍指出,未來台北電影節將縮減外片比率,增加國片放映的場次,並加強電影節獎項的意義。文化局也將協助得獎國片,進行商業行銷,希望觀眾回籠。

她說,像是海角七號、九降風、囧男孩、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都獲得電影節獎項,「認真拍片的導演及演員在台北電影節受到肯定,才是台北電影節的重要任務」。

議員簡余晏指出,今年的台北電影節,非但沒有展現質感和特色,甚至連基本的影片放映瑕疵都層出不窮,像開幕片「海角七號」放映時,就出現音響嚴重破音,有的台詞根本聽不到的荒謬現象。

她批評,文化局連最基本的放映品質問題都無法顧及,讓第十屆的台北電影節像「菜鳥」一樣狀況擺出,讓影迷相當失望。

議員陳建銘與李慶鋒則說,文化局籌辦經費一再增加,但參與台北影展的電影院卻減少,也無法提供市民以及中外來賓更好的觀賞環境。

【2008/09/19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