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個觀點看電影,非常有意思;有些電影台放片尾時候若進廣告,應該都卡掉,但時上這卻是整個電影製作最好呈獻自己的地方,不然只好增長片頭,或者中間休息。
吳導演提到了美國與日本,雖然公開稱金髮尤物是芭樂片不太好(涉及藝術價值判斷),但他還能認真研究芭樂片的片尾,就是專業表現。猶如我們去看一份公布在報紙的研究報告,一般人注意結果,但是學者注意的是過程。

吳導演提的是目前電影產業在台灣的困境,很有意思的是,用片尾、製作委員會的方式去呈現的這個冏境。還有他說,台灣電影只能養一小撮人,以及台灣的不足,除了資源少沒資格談分工外,也凸顯教育因陋就簡的價值觀,惡性循環。 都是點到要害。

我記得觀光局想要靠影視去提振文化觀光,新聞局叫電影計畫也很久了,馬英九更是提:文化觀光部(注意其實內含媒體),那這樣的民間水準,動員的起來嗎?

========
中國時報 2008.04.14 
關於看完電影片尾這件事
吳星螢

     最近部落格上有人在發起「還我片尾」行動,可能是長期處在一種拮据的工作環境,因此特別有感觸,衷心希望戲院能放完片尾,而觀眾能看完片尾再離席。

     也許內行人已發現,是的,如果片尾有兩分鐘,你可能會發現這兩分鐘都是重複的人在扮演各種職務,除了玩大家來找碴的遊戲,你可能會發現台灣的劇情片或紀錄片能放的片尾都不長,可能工作人員只占三分之一,其他都是感謝名單,常常可以在國片片尾看到某某某出借貨車一台之類的,可是這在國外電影片尾是根本看不到的。也就是從片尾可以了解一個製作團隊的規模,了解國片能請的起多少工作人員,如果官員能來看看國片的片尾就會知道台灣電影只養的起一小搓人,根本不具工業水準,更何況一半的人還是重疊兼半買半相送。

     而台灣觀眾沒耐心看完片尾或許是習慣好萊塢電影一長串工作人員,看完都可以聽完兩首歌曲,我曾經認真研究一部芭樂片「金髮尤物(Legally Blonde)」的片尾名單,我赫然發現除了造型師、髮型師外還有一個職務叫做「染髮師」,我看了幕後花絮才知道,導演為了包裝女主角的形象,必須有一個染髮師為他設計出數十種不同的金髮色,以使在不同光源下呈現不同層次的金色。好萊塢除了財大氣粗外,讓我學習到,專業分工使好萊塢更具競爭力。台灣的不足,除了資源少沒資格談分工外,也凸顯教育因陋就簡的價值觀,惡性循環。

     看片尾是個附加的機會教育,能從中解讀一個雛形經濟體是怎樣合縱連橫,人才怎樣被整合,也可以看到各國的電影經濟,越多紮實片尾的電影出品國,亦表示該國的國力和文化競爭力,「片尾研究」絕對可以是當作碩士以上的研究論文。而台灣觀眾更可以從片尾了解,原來電影裡美美的一切並非是完全由所謂的「美術」打造,可能是由「藝術指導」掌握所有風格,美術團隊去打造風格,然後服裝設計和服裝管理排列的順位不一樣,臉妝和髮型其實都是不同的專業,導演名字放前面和放後面都有不同的意義。

     而我最喜歡日本人在片頭或片尾的「製作委員會」的制度設計,代表一部電影的專業必須結合各界,有可能委員會的成員名單包含日本的圖書館、藝術館…等有權威的團體,連同工作人員為這部電影背書,這是個集體參與的精緻文化體。

     所以我感念那些放完片尾的戲院,看完片尾也是觀眾的權利哦。因為對創作者來說,跑完片尾才代表一部電影真正結束了,這次紀錄片預算再少,團隊也熬下去製作長達數分鐘的精緻片尾,希望觀眾能將片尾看完。看完片尾不是什麼假文藝的儀式,如果你認真看HBO的話會發現,當一部電影結束要上廣告也不敢切掉片尾,而是將片尾變成小視窗和廣告並列,他所表示的意義是一個國家向他國展示該國的文化人才規模。

     尤其當現在全民瘋「內閣名單」的時候,何時台灣才會從上而下,投資人才,各行各業用心經營出飽滿多元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名單」?(作者為電影導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