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個我所佩服,雖可法相莊嚴、卻仍願意喉舌的領袖人物,是嚴長壽(下面有個關於總統府國策顧問的舊新聞)。

我會選擇文創當作我們主要探討的主題。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是具有未來性的特色。
在台灣搞毛巾、成衣的時候,如果不跟著培養具有未來性的產業,今天,你在台灣看的到有人在做毛巾嗎?有人在做成衣嗎?

在那時代,台灣有些人冒險從事新的產業,於是前幾年我們還吃的飽,至少一部份的人吃的飽,還可炫耀一下什麼台灣之光;但此後呢?未來在哪?下面嚴總裁這篇文章,也沒什麼大道理,不過似乎描繪出現在的困境。

台灣,把持在50歲以上人的手裡,他們的思維是1970年左右的--那時候是風雨飄搖、中美斷交那些鬼東西的。雖然早就過去,但在他們心中永遠不會過去。
嚴總裁所描繪這個30歲才面對第一份工作的青年,戒嚴、美麗島對他意義應該不大,但是,花了幾十萬得到的文憑毫無所用、甚至當了好多年的流浪教師,對他才意義深刻。

文創在台灣未來是否能夠發展?如果能,至少小弟想,那應該不會是因為風格、我世代,而是,因為我們能做這行,比如,台灣是中小企業為主的體制,比如,我們願意走向以腦力為主的產業、替代掉代工宿命的輪迴。

=======
我所看見的台灣─救失業,更要救台灣青年的未來
2009-02-08 中國時報 【嚴長壽】
     去年十二月,全國失業率突破五%大關,大環境景氣持續低迷,全球性的蕭條,固然令人神傷,但是除了隱藏在失業數字背後的青年就業問題之外,青年人缺乏國際競爭力的情況卻更使人擔心。

     提到失業問題,不得不提醒讀者,去年五月立法院草草通過決議,將企業強制員工退休年齡由原來的六十歲提高到六十五歲,早已註定今日排擠青年就業的苦果。更諷刺的是,近幾年國內大學的大量擴充且缺乏退場機制的畸形發展,學校竟成了暫時減緩失業潮,協助學生逃避工作難找窘境的失業避難所。依現有的狀況,近年各校為了達到晉升科技大學的門檻,勉強設置許多無實用性且沒有實際市場需求的系所,結果硬是讓許多未必有能力在學術上發展,卻或許在專業技術上可以求得就業出路的年輕人,盲目地跟隨學校堆疊的學院階梯,由專科而二技,由學士而碩士,偏偏這一類學院遊戲充斥一大堆無效的學習,真正面臨就業的時候,卻毫無實戰能力。

     儘管頭頂碩士光環,卻年近三十才開始正式面對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原指望學歷可以加強未來工作的保障,實際上走出社會才發現所有的學習不但不是就業的優勢,相反地因為年齡長、經驗不足,高學歷卻反而成為求職的障礙,到時候我們可能造就出更多憤世嫉俗、沮喪困惑的年輕人。平心而論,如果正視台灣永續的競爭力,為了更強化下一代的國際與社會競爭力,及早讓青年離開學校,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回想四、五十年前的台灣,當時生活物質環境與先進的歐美有著懸殊的距離,但也因為如此,造就了兩條青年發展的軌跡。其一是前往國外發展,當時的旅外青年可說是沒有退路,非得拚命地在當地由打工生存,讓自己完全融入當地社會以求深耕發展。這一類人大多在台灣讀到大學畢業,對故鄉鄉土仍有著深度的情感,後來雖然部分定居他鄉,但也有許多在功成名就之後,最後決定回台報效故土,包括從李國鼎、趙耀東到張忠謀、林懷民、黃達夫…等各行各業,台灣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能看到這些基礎紮實、經驗豐富且在國外歷練出來的世界級人才,在故鄉的土地上,發光發熱。而另一條發展路線則是沒有出國機會,甚至連升學都是奢望的本土實務路線,無論是從基礎開始創業的王永慶,或是在台灣生根發展的施振榮…等,也都克勤克儉地在逆勢中尋求突破,最後造就出令人欽佩的成就。

     值此百業蕭條的時代,台灣的年輕人更必須努力地效法前輩,尋找並培養自己的優勢。同時筆者認為政府應當學習英國GAP YEAR的概念,讓青年有機會在國內甚至海外,到產業界或是到社會各基層以志工的身分學習,比之學校無用的學習,更可拓展視野、及早適應與社會共處的方式。就個人而言,開闊自己的視野,將被動的「待業」轉換成更積極的學習機會,都比讓自己坐困愁城、一步不動更有意義。

     我們當然期待這一波的不景氣能儘快好轉;我們當然也可以告訴年輕人,當下「不是此生最壞」;我們當然更期待青年們好好在這惡劣的局勢中,鍛鍊好功夫,以待天時來臨時大展身手。我們這一代應該認真而嚴肅面對的問題是:如果我們還看不出隱藏在全面性失業數字背後青年就業問題的結構因素與惡性循環的嚴重性;如果我們還看不出不當的教育體制是如何在拖遲、拉垮下一代的競爭優勢;如果我們還拿不出辦法來讓產業協助年輕人必要的就業訓練;如果我們還不能以國際視野與全球競爭作為未來各種政策或教育的發展目標…,可以預見的是,台灣的未來,將不只是舉債擴大內需以撐過這一波全球經濟危機而已,或許除了債留子孫以外,恐怕還會留下一整個不會還債也沒有能力還債的憤怒世代,這,絕不是我們所希望看見的未來。


======
孫翠鳳、孫越、黃俊雄 列國策顧問
TVBS 更新日期:2009/01/13 18:42 蔣志薇
 
總統府在今天下午公佈無給職資政和國策顧問名單,包括知名藝文界人士孫翠鳳、黃俊雄和董氏基金會終身義工孫越等,都名列國策顧問,暨南大學榮譽教授李家同則獲聘資政,不過也有社會上具有聲望的人士婉拒出任,包括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


歷時3個月的推薦徵詢,總統府無給職資政和國策顧問名單終於出爐,資政方面有13位,包括辜振甫遺孀辜嚴倬雲、暨南大學榮譽教授李家同、巨大機械董事長劉金標,以及國光生技董事長、國民黨副秘書長詹啟賢。

國策顧問方面有58位,特別的是除了部分政治人物,藝文界和公益人士不少,像是明華園首席台柱孫翠鳳、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奧運田徑銅牌選手紀政、布袋戲大師黃俊雄,以及董氏基金會終身義工孫越等等,228受難者家屬廖德政也入列。總統府秘書長詹春柏:「他是充分照顧到代表性,功能性以及地區的平衡性。」 不過還是有遺珠,像是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亞都麗緻總裁嚴長壽、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都婉拒出任國策顧問或資政。總統府發言人王郁琦:「我們不針對個人進行評論,不過在徵詢的過程中,的確是有部分的民間人士,因為考量到他們在民間如果沒有資政或國策顧問的身分,更能夠發揮他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的功能。」

這份名單是由府院黨5人小組推薦,總統也親自勾選、打電話徵詢,最後由總統親自核定,未來將不定期開會交換意見,至於有給職資政,總統府已經主動把預算刪除,也將修法廢除有給職制,有給職的資政和顧問將走入歷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