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都會看看UND名人堂的文章,張鐵志文章看過幾次,老實說不知道在寫什麼(以前談過人權、美國種族等)。
這次的文章瞄了一下,陡然出現「文創」兩個字。
昨天,小弟也喵了一下破週報,在「編輯室手札」部分,又看到「文創」二字,我想,他們說的文創應該是同一件事情。破週報的編輯,就小弟的詮釋來看,應該是說:我們要的是文化政策、而不是文化創新產業的消費行為(他們應該記不太住文化創意產業的這個冗長全名)。

下面,我想張鐵志應該想談的是文化政策,比如他提的圖書館、流動圖書館,包括他所引述美國蕭條時代的案例與聯邦計畫。
30年代,美國究竟靠文化復甦了多少景氣?應該是沒有,因為NEW DEAL其實是失敗的(這是經濟學者最自豪的一次凱因斯實驗),是否因為與納粹德國作戰復興經濟(希特勒稱之為「戰爭經濟」,其實也救了一戰後幾乎破產的德國),這個很難說。

但是這麼多的文化計畫,其實歐洲做的更多;英國、法國、德國,投圖書館、劇院、音樂廳等單位的預算、人力,都相當多,文化政策對這些歐陸國家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不過,台灣來說的話,應該手筆不會這麼大,台灣是一個重視「道德呼籲」的社會,但並非重視「文化生活」,這個層次要區分開來。這些計畫,都屬於文教方面的預算、人力,其實長期並未有太多變化。而且還有更大的一前提:台灣長期重視自然科學,壓抑人文社會學科,為何突然會出現爆量的文教/文化計畫與預算?

這些計畫重不重要?重要,因為文化產業最核心的部門,無法產生經濟價值,就是「賺不了錢」,政府通常都負責照顧這一塊(通常,不是說他有義務,這層次也要區分出來)。但是,既有的施政結構、國人觀念對這一部門都不友善,下面張鐵志的文章觀點,相信你在其他媒體也看過,我想沒人會反對。
但是,演繹、抽象推理層次說的通,實際上呢?

=======
張鐵志:用文化的火光來對抗時代的黑暗
 
【聯合報╱張鐵志】 2009.02.15 03:20 am
 
 
曾經有這麼一個黑暗時代,出現前所未有的經濟蕭條,無數人們失業。於是,政府要救經濟、抗失業,在許多經濟社會政策之外,他們決定投資在文化,由政府僱用畫家、音樂家、作家從事文化創作。他們,為後世留下了許多重要的作品。

那是一九三○年代美國的大蕭條時代。當時小羅斯福總統為了對抗不景氣,推出龐大的公共投資計畫。他們也認為作家、藝術家和音樂家和農人與工人一樣面臨失業威脅,所以在一九三五年開始的第二階段「新政」,拿出整體公共投資經費中的百分之七來資助這些文化工作者。

經濟大蕭條 藝術創作不輟

這個文化新政包括聯邦藝術計畫、聯邦劇場計畫、聯邦音樂計畫、和聯邦作家計畫。「聯邦藝術計畫」僱用了超過五千名年輕或失業藝術家去為公共建築、學校、郵局等畫壁畫、做雕塑、海報,留下可觀的公共藝術,並培養出廿世紀下半美國最重要的藝術家:波拉克(Jackson Pollack)、羅斯科(Mark Rothko)、德庫寧(Willen de Kooning)都曾經在年輕時為這個計畫工作。此外,這計畫還包括在全美各地成立了一百個藝術中心,及僱用教師在各社區進行藝術教育。

「聯邦作家計畫」對後世的影響最深遠。這個計畫在前四年支持了超過六千名作家、編輯,去編纂資料,進行口述歷史;特別重要的是他們書寫每一州和主要公路的歷史、人文與地理,也包括旅遊資訊,以讓人們認識自己居住的土地與環境,構成一套「美國導覽系列」(The American Guide Series)。最終他們出版了兩百七十五本書,七百本小冊。

「財富」雜誌說,透過為美國人記錄美國,這個計畫塑造了一場微型的社會革命。後來利用這些資料寫小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史坦貝克說:「這些出版品構成對美國最完整的敘述,且後來沒有任何其他作品可以跟他比。」「這是在大蕭條時期,由美國最好的作家所完成的。」此外,這個作家計畫也如同藝術計畫,培養出許多重要作家,包括愛力森(Ralph Ellison)、萊特(Richard Wright)、美國最著名的口述歷史學者特克爾(Studs Terkel),以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爾貝婁(Saul Bellow)。

其他的文化新政還有圖書館計畫:在各州新建圖書館、增聘三萬八千名圖書館員,甚至用馬載到偏遠地區的流動圖書館。

文創成本小 卻能壯大靈魂

值得強調的是,這些計畫並不只是要防治文化工作者失業,更積極的願景是強調文化的公共目的,讓這些創作可以為其他黑暗中的人民所用。

此刻,台灣也進入一個蕭條時代。政府推出消費券、教育券(抱歉,沒了),和各種短期就業計畫。在這樣一個人心惶惶的歷史時刻,許多人或許會認為肚子都無法填飽,何以奢談文化?但如果文化是一個社會的靈魂,那麼對文化創作或消費的投資其實成本小,卻可以強大靈魂……但這個投資不是虛幻空洞的硬體建設,而應該是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實踐。

所以,冬天愈是寒冷,我們愈應該讓更多的表演、藝術、文字、音樂成為這個黑暗冬夜的一盞盞火光,讓文化成為重建台灣的一股關鍵力量。

(本文作者為作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候選人)

【2009/02/15 聯合報】

======

(破週報)總編手記:災害,左派老早指出
週四, 2009-02-12 21:16 — 陳佩甄 文/黃孫權

是啊,不管未來博士如何烏鴉(其實是黑天鵝)般的預測未來頹敗,還是當紅的諾貝爾經濟學家某種程度的召喚凱恩斯的幽靈,這些論點並不「新鮮」。從美國燒出的災禍,不是核彈似的一天爆出,而是緩慢的猶如自殺地沈醉在假借上帝賜予美國恩惠的自私與豪奪奸取上。連中間偏右的Thomas L. Friedman在最新一本著作裡《世界又熱又平又擠》都描述的非常清楚,美國的自大與錯誤的產業政策如何讓美國的汽車能源技術落後歐洲二十年。

災害算來算去,都要從七零年代雷根-柴契爾時代所倡議的「新自由主義」政治在經濟上造成的後果開始,知名的左派地理學家David Harvey最近兩本心中譯本《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與《新帝國主義》清楚的拆解了這一以英美國為首新帝國政治學如何導致今天我們面臨的歷史窘況。即便在中國,狀況也是如此,這也是《中國怎麼想?》一書中,對於新自由主亦有所擔憂的汪暉等人所關注的。

歷史在教,但沒有學生。左派在說,也沒有人聽。問題不僅只是他們只是說說而已,而是敗於掌權者的政治宣傳,敗於民粹的動員,還有敗於吾人某種程度的自私。當然,這些不稀奇也不新鮮也不能成為藉口。在台灣一片贊成民營化的時候,反民營化的人只會被認為是黨國資本的餘孽;在台灣一片讚揚大金控以爭取國際競爭優勢時,反對者會被視為公部門好吃懶做的銀行員的消極抵抗;在台灣一片往前大搞各種節慶活動,搞各種高科技園區的神話以便減免其租稅,搞各種「開放」政權與金權交換的遊戲時,人民還普遍陷在在虛構中的中國與台灣的認同政治中,陷在我們還要多久才能脫離小時候教導我們「反共抗俄」的意識形態想像裡,這些換湯不換藥的東西一喝近六十年了,難怪我們即便有前例在前,有教誨在後,有優秀的經驗研究提醒,都無能為力。

有新的出路嗎?答案一定不在於多種菜和努力騎小折,也不在於去求神問掛借金。可能在於我們開始將生態視為一個政治問題而非環保問題;開始將「公共」視為一種吾人願意為之奮鬥而非民營化後的公司,而非掃除河岸旁的原住民部落或者樂生病院;開始將文化治理清楚地歸於政治統治的一環而非促進什麼文化創新產業等消費行為,我們才有可能從這種災害中覺醒,慢慢走出其控制。老實說,這種災害從來都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政治問題,而這種政治問題最好的批評左派都給了,實踐要靠大家,民主固然危險魯鈍,但這是它給我們唯一的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cindustry 的頭像
    ccindustry

    觀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文化 創意 產業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