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看看名人堂,詹副董事長談創意。

一如他自己開頭所言,創意在這幾年以經是關鍵字,而且是跨領域的。甚至先前,表演藝術界的大頭,還出過專書談創意。

不過,小弟不相信創意這回事是可以教的,綜觀詹文下來,多次提到蘋果電腦,應該也是這個論調,至少蘋果是商學院教案教不出來的。
那既然如此,時下這麼多教創意、教美學的課程,不知道在教什麼,如果創意本身是無法教的話,以及我們談文化教育、美學教育,到底要教什麼?

過去幾年開始風行「創意」教學時,小弟就認為這玩意難纏。我第一個想法想到了貝多芬。我記得貝多芬有不少學生,從貴族到他自己的姪子,而且他視自己姪子如子(因為他未結婚),但是,這個被後世認為難以超越的交響曲大師,我記得他從未教人寫過交響曲、寫四重奏,他平常的教學,都是教人彈鋼琴。為何貝多芬這麼多的心得、靈感,不傳授下一代?至少,他沒有教他的姪子,培養第二個貝多芬(他姪子也叫貝多芬)?最後他姪子還跑去當兵?反而,受他啟發的沒有一個是他的學生、親戚,而是其他音樂家?

還有,一般創意的談法都很瀟灑,還說什麼創意要去玩、去想,創意是玩出來的。真的這麼輕鬆嗎?反而真的在創作的人,她們的心得告訴你:要有好點子、好創作,關鍵在於努力不懈、每日不殆的練習。最近有本書叫做「異數(Outliers)」,商週前陣子也有推薦,他提出一個觀念:1萬小時。經過多國的研究,現在世界級、有名氣的創作者、科學家等,必然都走過1萬小時的艱苦/反覆的練習過程。
這個我同意,我相信年輕貝多芬在波昂,在他老爸期待他成為莫札特第二時,練習的鋼琴與小提琴絕對不只1萬小時。

則,回到這篇的名稱:創意,可以學嗎? 如果可以學,可以學的是什麼?以及,文創產業的探討,是創意本身嗎?

=======
詹偉雄:創意,可以學嗎?
 
【聯合報╱詹偉雄】 2009.06.19 04:07 am

 
「創意」已成為台灣政經論述裡的關鍵字,然而,有關創意從何而生、由何而來的探討,卻並不多─有所謂「集體創意」這種事嗎?創意可以透過傳統的學習(師徒相授、經驗傳承、閱讀)求得的嗎?

如果我們暫且接受「創意,是創造『有意義之不同』」這樣的定義,我們約可明白「創意」的第一層涵義:創意絕對不只是「創造不同」而已,而是此一不同必須對事物的舊狀態帶來衝擊,或者對他人的際遇帶來改變,換句話說,創意具有社會性。

然而,弔詭的是:假若我們時時在乎社會人群的看法,考量著如何為人盡皆知的事物關係帶來最大衝撞的可能,工作者此刻卻很難創造出「全面的不同」,因為你的身邊滿是競爭者,任何公眾理性知識可企及的不同,很快就變成「全面的相同」(想想華碩推出Eee PC沒多久,市場就充斥各廠牌的小筆電)。

創意 創意者一輩子的醞釀

因此,在「創意=有意義之不同」這個等式裡,「有意義」三字的關鍵另一端,即在於「對創意者個人有意義」的私我一面:「創意」,必定原發自創意者個人的生命故事之中,在個人自我敘事的上一個情節與下一個段落中佔據著饒富意義的位置,是創意者動用一生資源所醞釀、萃取出的想法、主意和安排,準此,這個創意才因而徹頭徹尾地與人不同。這十年來,蘋果電腦之所以能創意連連,競爭者無從模仿,其原因我們是很難從商學院的企業教案裡分析得來,而恐怕必須探考創辦人兼執行長史蒂夫.賈伯斯的生命史,才可揣摩一二。

「創意」,因而是創意者不斷地與自我、社會對話的辯證性結果,由此觀之,創意是很難透過教案分析、模擬、風範景仰這樣的學習過程而獲得,創意者自己必須是「行動的體驗主體」酖酖正是獨特的領會,確信你無可轉圜的抉擇,此一行動方案才包含著「創意」最需要的「原創」(originality酖全然不同)和「本真」(authenticity酖發自內我)兩種元素。同時,我們也會發覺,創意者並不是當工作需要創意時他才來「生產創意」,而是他日常的生活內容便是一套有大有小、忽明忽暗的創意組合。

啟蒙 創意教育的核心理念

在當今的台灣,「創意教育」的重點絕對不是教導,更多的教導只能模造出「創造相同」的集體,「創意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啟蒙」———透過有心設計的教學法,幫助學生發現那隱蔽在幽暗世界裡的自我,啟發行動者的自我敘事勇敢地與物質、人群等外在世界對話;換言之:「創意教育」就是幫助工作者真正地成為行動主人的某種「情感教育」。

左右時代的「創意」,總帶著某些痛和某些苦,重要的是:沒人學得了,你只能用自己的!

(作者為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

【2009/06/19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cindustry 的頭像
    ccindustry

    觀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文化 創意 產業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