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知不覺,今天好像都是政府政策消息。下面關於轉任文建會與去中國化,我覺得都不是很重要的新聞。
我倒的最後一段:文化與生活化。
兩岸的故宮,面對星巴客態度不同。中國是扛起民族主義與歷史的大旗,台灣,則走融入的路子﹔也足見台灣海洋特色與中國央央大陸的不同。

另外,林曼麗指出:故宮組織以負責文物研究相關事務的三處獨大,但現在授權、館場展示及推廣服務等業務變得愈來愈重要,卻都還是組或科的編制,就形成了故宮「頭很大,四肢很小」的情形。我們希望透過修正組織結構,讓負責展覽相關業務部門提升為展示服務處、授權變成授權管理處等,以符合時代的需要。
代表林院長修正未來故宮的方針。這樣好不好?實在見仁見智,不過從新的博物館浪潮,似乎授權與展示推廣,乃是主流。

=====
林曼麗:活化故宮資產 吸取台灣養分
 
【經濟日報/記者鄭秋霜/台北報導】 2007.03.07 03:56 am
 
 
最近被傳出將轉任文建會主委的故宮博物院院長林曼麗,日前正式否認傳聞,她表示,她正忙著推動故宮組織條例修正過關,以解決故宮目前在組織上「頭很大,四肢很小」的困境,因為「結構建全後,故宮就強壯了」,也可避免人去政息。

林曼麗強調,台灣的故宮與北京故宮,雖然有共同的過去與歷史,卻有「不同的未來」。文化只有加法,沒有減法,台灣人要有自信,以台灣價值把故宮的華夏文化資產,創新運用成自己的東西,而不是把它切掉。

以下是林曼麗接受本報專訪摘要:

去中國化非重點

調整組織結構,解決「頭大四肢小」困境,加強授權展示推廣…

問:故宮博物院組織條例修正最近引發「去中國化」爭議,請問修正故宮組織條例的時代意義為何?

答: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條例自76年施行至今已20年餘,因時空變遷,已不足因應實際需要,故宮組織條例對目前及未來的故宮是不合身的,我們因此希望修正成故宮博物院組織法,以調整結構。

一直以來,故宮組織以負責文物研究相關事務的三處獨大,雖然研究部門對故宮很重要,猶如故宮的靈魂中心,但現在授權、館場展示及推廣服務等業務變得愈來愈重要,卻都還是組或科的編制,就形成了故宮「頭很大,四肢很小」的情形。我們希望透過修正組織結構,讓負責展覽相關業務部門提升為展示服務處、授權變成授權管理處等,以符合時代的需要。

組織條例修正重點不在於「去中國化」,而是希望透過體制的建立,建全故宮的功能。我不希望看見人去政息的現象,唯有從組織條例著手,結構、制度建全,故宮就強壯了,也才不會因院長換人,一切又回到從前。

華夏精華在我家

文化只有加法,愈多元愈好,台灣故宮與北京故宮將有不同的未來…

問:如何在故宮文物華夏精神與台灣主體意識間,取得平衡?

答:這對我不會是問題,因為一開始我們對故宮設定的議題例如「Old is new」等,就是不要掉入政治化。故宮的文物就像是華夏文化的精華來到我們家,是上天給的福氣,台灣人要有自信,去把故宮的資產活化、創新運用成自己的東西,不是去切掉,因為文化只有加法,沒有減法,愈多元愈好。

故宮有其歷史背景,沒有必要去否認過去,有能力走出未來,才是厲害,就像台灣的故宮與北京故宮,雖然有共同的過去與歷史,卻有不同的未來。

我們的優勢在於創新運用,像是推動「Old is new」計畫,就是要讓典藏文物與時代精神結合,否則文物只是死的。我們不只是要把故宮文化發揚光大,這樣太消極了,而是要用台灣的價值,把故宮文物創新運用,這才是積極的作法。故宮已經在台灣安身立命,落地生根,吸取台灣的養分,是台灣的故宮,與北京故宮有所區別。

文化也應生活化

與星巴克合作,讓商品成為我們文化的載體,可以發揮「1+1大於2」…

問:大陸最近有位主播以個人名義,要求把位在北京故宮的星巴克搬出去,引起網友支持;相較之下,台灣故宮與星巴克合作推動「大觀展」藝術紀念商品,卻創下熱賣佳績。請問台北故宮與企業合作的策略為何?

答:我覺得這不是Yes or No的問題,而是戰略問題。我們的作法,當然是我們要進入它,而不是讓它進入我們,也就是用我們的文化主體性進入它的通路,讓它的商品成為我們文化的載體,以達到文化宣傳及文化普及化、生活化的目的。

故宮與星巴克合作商品的熱銷,是典型的「1加1大於2」效應,因為故宮及星巴克兩個都是大品牌,都已獲消費者認同,尤其故宮正大力推動「Old is new」,透過與星巴克、萊爾富等通路合作,可以讓故宮給人時尚及活力感,消費者也能很方便購買優質文化產品,是三贏的作法。

【2007/03/07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