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郝明義,算是出版界大頭之一。最近是不是出一本他老婆去鬼門關走一遭的書?
下面,也就是zen大常常談的兩岸出版市場,這是郝明義的觀點,也算是zen大所說的主流市場觀點吧?諸如台灣新書一年4萬本,日本6萬本,很多書尚未上市就出局。
不過中國的閱讀市場,功利性閱讀居多,很多人進書店是為了買考試用書,這一點似乎跟台灣也頗類似。談到香港,這些出版人憂心的是:品味不足(?),最近崛起的是漫畫。

出版不在場上,真的很難搞的懂哪家言論比較貼近現實市場,我們的接觸都是個案的,老實說,出版不會滅亡,唯有變成何種樣態,以及誰賺的多而已。


========
產業轉型》華文書市 迷亂中見曙光
 
【經濟日報/陳珮馨】 2007.03.07 03:56 am
 
 
「守住人類文化的最後一道防線,就是出版了。」大塊出版集團董事長郝明義曾說,不過同為華文出版市場,兩岸三地氣候大不同,回顧過往、展望未來,各自肩負不同任務。

在今年國際書展的「華文出版論壇」席上,中國大陸、香港出版人紛紛提出最新觀察。

大陸 百家爭鳴 深度不足

中國大陸出版產業起步較緩,文革時期長期壓抑,猛然開放,颳起一陣暢銷書風潮,但是深度不足。北京新六感出版創意與國民閱讀促進中心籌辦人程三國憂心表示,大陸的出版書種,呈現80/20結構,缺乏多樣性的長尾商品;不過,整個出版業百家爭鳴,前十名業者市占率僅40%,「不該有長尾的,倒有長尾」。

銷售通路不健全,也影響市場運作。新書流通不易、甚至帳款收不回來,不過只要通路鋪蓋率高一點,很容易就能登上暢銷書榜;每年出書量達20多萬本,壽命卻很短,甚至不到一個月,就沈沒在書海中。

眼看中國大陸經濟活絡,偏偏「三大馬車拉不動出版產業」,程三國自嘲地說,六年來閱讀率持續下降,仍未衝破50%,功利性閱讀居多,很多人進書店是為了買考試用書。

「中國大陸是一條巨龍,龍頭伸進21世紀了、龍身在工業社會、龍尾仍然停留原始世界。」聯合出版副董事長兼總裁陳萬雄這麼形容。進軍大陸十年,他認為市場還不成熟,但充滿實驗機會。

反觀陳萬雄口中的「小天地」香港,由於市場機制成熟,不會隨著經濟波動起伏,值得兩岸借鏡。


香港 機制成熟 視野不闊

香港雖擁有傲人的開放市場,但是在書籍品味上,仍然不夠寬廣。陳萬雄觀察,香港本地出版的書籍占全部書種的65%、銷售額占比更高達70%,可見香港人的閱讀視野不夠寬廣,娛樂取向強烈,搭不上國際都市的格局。

不過,最近兩、三年,香港出版業活躍起來了,新的出版社紛紛湧現。許多新生代漫畫家引進新的題材、畫風,萌生不少出版機會,傳統大出版社和新成立的小出版社,各約囊括50%的銷售額。

過去五年來,香港引進通識教育,也在出版產業激起一陣漣漪,傳統的教科書商受衝擊,但也吸引新的出版社,例如大眾書籍領域的業者,加入教科書市場,印行更多元的書種,有助開拓香港讀者眼界。

香港出版界也步上台灣後塵,逐漸走向規模化和專業化,大規模的書店愈開愈大,也更加強調利基市場,不管是連鎖書店或小型書店,都必須找到自己的專業領域。書種一向繁雜的商務印書館,這幾年調整方向,專注於字典、工具書、語言學習領域就是例子。


台灣 新書氾濫 營運慘淡

去年的台灣出版界,則是「營運狀況最慘的一年」,業界瀰漫焦慮,退書率高達四成、實體書店營收衰退兩成,究其原因,出版業者不敢下定論,到底是閱讀人口遽減、閱讀習慣改變、政局紛擾影響,還是歸結於經濟不景氣?

去年10月,城邦出版集團改變營運策略,宣布今年減少出書規模三成,預計由近1,200種新書量減為850種,震撼台灣出版業界,也為台灣的出版走向丟下一枚煙霧彈。

過度氾濫的新書數量,是迫使城邦減產的原因之一,也是台灣出版產業的極大隱憂。日本擁有1億人口、每年新書數量6萬本,僅有2,300萬人口的台灣卻高達4萬多本,很多書還沒上市就出局,出版社重複出書的比例也很高,引爆一連串的殺價競爭。

撇開經營不力的焦慮,去年的台灣出版市場,也蘊藏不少鮮活事蹟,預購風潮持續發燒,試讀本和病毒行銷(PowerPoint )大行其道,圓神出版社的《風之影》與博客來網路書店合作,砸下10萬多元,送出3萬本試讀本,成功締造銷售佳績。

金石堂書店推出B2B供應鏈平台,成為台灣第一家建立網路銷貨結帳、管理庫存平台的書店,將訂貨、結帳、退貨、對帳工作簡化,提供每日即時銷售數字,作為出版商印量、鋪貨點參考。

大雁文化董事長蘇拾平期待,透過即時信息回饋系統、進退貨的對帳連線系統,協助出版業掌握銷售,打破過去「只知發行,不知銷售」的瓶頸。

值得觀察的是,網路書店蓬勃發展,對於台灣出版界衝擊為何?蘇拾平丟出一連串問號,去年書市一片蕭條,博客來網路書店仍然成長32%,難道消費族群並未消失,只是從實體書店轉移到網路書店?

大陸也無法倖免於網路書店的衝擊。噹噹網在大陸市場擊敗亞馬遜,成為全球最大的中文網上圖書音像城。程三國表示,西方社會的發展軌跡,過了一段時間後會在大陸市場重現,但新興的「網路」浪潮,卻是東西方同步。

只有香港避開這股浪潮。過去幾年來,實體書店穩健成長,絲毫不受網路書店影響,陳萬雄解釋,香港只是一個「城市」,交通四通八達,上街就能逛書店,隨時可以買書,網路衝擊有限。

觀察兩岸三地出版業,大陸市場機制不足,還有長遠的路要走;台灣市場發展得早,仍要面對一段艱苦調適期,走過100年殖民統治、回歸大陸十年的香港,反而腳步輕盈起來了,不但思考何謂「香港文化」,也開始摸索屬於自己的方向。

【2007/03/07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