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出版人去本次書展的一些觀察與心得。
書展的印象,其實是配搭台北市一起出去的,因為書展國際化之原因。
其實作者只對一些表面現象作描述,並未深刻探討結構使然的原因,我想zen大出版人,也談過書展今日如此的部分結構因素。
我自己則是外行看熱鬧,在大眾媒體的版面,歷年書展最出色的就是,以日本漫畫為內容的動漫館,作為吸引人潮的要素﹔其實今天陳穎青之文,碰觸了才是閱讀的一塊,這一點很少在一般媒體上看的到,原因在於媒體是要熱鬧,而不是理解一個事件。
=========
觀察報告》這個書展 對出版人並不友善啊!
【聯合報/陳穎青﹝老貓學出版網站站長﹞】 2007.02.04 04:17 am
趁著今年沒在書展擺攤的機會,我帶著既在業內、又在局外的心情,好好逛了一天台北國際書展。
書展到底是要追求「完成」,還是追求「共同參與」?
坐公車到世貿展場,第一個發現是:往年公車擋風玻璃上都會出現的「本車行經台北書展會場」告示,今年不見了。看來兆頭有點不妙。
國際書展是個千頭萬緒的工作的總集合。如果工作人員已經把全部力氣用盡,無法分心照顧外部細節,如大眾運輸上的細膩宣傳,這恐怕不是周到與否的問題,而是書展到底是要追求「完成」,還是追求「共同參與」的問題。
「台北國際書展」不只是出版業者自家圈內的事,也是這個城市的重大活動,甚至是這個國家所有愛書人口的特別節慶。以德國的「法蘭克福書展」為例,開展期間,包括火車總站內都會有特別裝置的書展專區,甚至連書展門票都能變成展期間的大眾運輸周遊券,公車、地鐵全部供參展者免費搭乘,幾乎像是整個城市在共同舉辦這個書的節慶一樣。台北書展基金會能不能激起這樣全面性的共同參與呢?
接下來到了世貿展館,下車一看,沒有任何戶外看板宣告此時、此刻、此地正在舉辦台北國際書展。難以分辨的寂寥情緒忽然湧上心頭。
專業日淪為「親友團悠閒採購日」,逼得愛書人只能擠在後四天入場
到了大廳,這一天是專業日,我可以憑名片換證,免費入場。換證過程非常簡單,完全不問拿名片的是否是本人。這倒也不錯,應該可以吸引更多專業、非專業人士,趕在這一天半想辦法弄一張名片混入場。
如果這是主辦單位的策略,對增加進場人數應該有點幫助。不過這樣不是會損失門票收入嗎?反之,如果不介意門票收入,那何不全面開放一般讀者入場呢?業內人士呼籲過許多次,應該把「專業日」的概念轉換為「專業區」。專業日長年以來始終歧視普通讀者,逼得大家只能擠在後四天才入場,結果人潮既無法分散,對展場管理、參展商業績全部都不利。
更有趣的是我們根本缺乏輸出版權的能力,專業日到頭來只是變成掛羊頭賣狗肉的「親友團悠閒採購日」。專業云云根本無人關切。
攤位裝潢最節儉的一年,走道上照例有眾多直銷業務員向你請安
進了會場,嘖嘖,本年大概可以稱為近十年來,攤位裝潢最節儉的一年,沒有大型木作、豪華布景。景氣低迷,全體參展商竟然不約而同,盡量只以基本隔間施工,看來2006書市慘淡應該是事實。
在走道上照例有眾多直銷業務員向你請安,熱心地要解決你買書的煩惱。一個書香盛會,結果十幾年下來依然無法解決直銷商強行推銷的現象。直銷商占盡了毛利優勢,足以支持大量銷售代表半路劫奪讀者,對店銷書出版社實在非常不公平,對想要自己找書的讀者也形成干擾,讓人心生惡劣印象。過去許多人譏笑國際書展「淪為」賣場,可是台灣的大賣場經營成功的所在多有,你很難看到有人在賣場內就地拉客的啊。
賣版權和賣書無法區隔的展場,對國外參展業者非常困擾
來到國際區,跟合作多年的英國DK出版社的朋友打了招呼。她們大概是全台北國際書展會場上,最認真扮演「專業人士」的公司了。但是她們一面跟台灣業者洽談版權,一面卻得不斷跟詢問書價的一般讀者說:不,我們不賣書,我們只賣版權不做零售生意。一個賣版權和賣書無法區隔的展場,對她們實在是非常困擾。
國際區還看到一家意料之外的出版社:溪泉出版社,他們專出伊斯蘭世界作品,如《伊斯蘭與恐怖主義》、《齋戒指南》等。台灣極端缺乏非西方觀點的出版品,這家出版社的出現實在彌足珍貴。祝福他們能在殘酷的台灣書市好好存活下去。
每年我都可以在書展撞見幾家你無法在書店看到的特色出版社,台北國際書展在這個事情上是有重要意義的,我們應該可以為小型特色出版社安排更好的曝光位置才對。例如把大出版社移往角落邊區等(只要承諾大出版社可以承租更大的展場面積,他們自然會想辦法把讀者往裡面拉)。不像現在,小社永遠跟主走道無緣,永遠只能邊緣化。
花了大錢請了專家,還有即席口譯,演講開始只有一個聽眾
今年在一館至少有三個演講活動區,很能跟上法蘭克福書展的風格。下午三點多,我看到美國著名書評家羅馬諾(Carlin Romano)先生的一場演講「趣談書評文化在美國」,主辦單位還請了即席口譯現場翻譯。我到的時間太晚,只聽到一些片段,以及羅馬諾先生最後的收尾,他幽默地說:「這個演講開始的時候,我們只有一個聽眾,害我很擔心不知道是不是應該把飛機票錢退還給主辦單位。還好現在我們有十幾個人,也許我只需要退回早餐飯錢就好了。」該怎麼說呢?花了大錢,請了專家,還有即席口譯,提供值得分享的美國經驗,可是只有十幾個人在場。平均起來,主辦單位為我們在場的每個人應該是付出了七、八千元以上的成本。我有幸在現場聆聽這麼超值的演講,好像應該很高興?可惜我卻高興不起來。
今年我沒設攤,少了得失心,看展的心情很平靜。但看著同行在展場中盡情演出,努力促銷他們辛苦出版的冷門熱門書種,我不禁還是嘆了氣。這個書展對出版人實在並不友善啊。
【2007/02/04 聯合報】@ http://udn.com/
========
這個是一級出版人的主流觀點拉
不代表普遍現象
不過沒辦法 位置資歷代表一切
他說了好像就算
所謂版權銷售這東西 跟台灣是否都是輸入國無關
而是現代的書展版權銷售功能本就被電子化給取代了
再者 其他文中所提到的書展問題 大概十幾年前就都一直在提了 老調重談是因為媒體版面每年都需要有人反省書展
第三 參展廠商其實逐年下滑 現在小出版社根本不去了 一來累 二來貴 三來 大出版集團和直銷商有何兩樣? 也是搞聲勢
只是 直銷商積極主動會走出會場 大集團還不是在會場內到處包場 本質上是一樣的 都是促銷 只是人家手法更積極 卻因為文化人拉不下臉而
怪人家 如果以勝敗定勝負 如果讀者真的都討厭 那麼為何直銷商年年都願意近來? 可見 所謂的讀者討厭也不過是文化精英的一相情願
絕大多數讀者恐怕沒那麼討厭
其四 書展基金會有多少人對其敢怒不敢言 於是只好選擇默默退出 光看書展舉辦的周邊經濟效益 幾乎都是被和書展基金會能掛勾的人才能分
得一杯羹 這種原本就不公正的東西 再加上展場過貴 只是少數大出版集團拜拜的地方罷了
我是不知道大出版集團要囂張到什麼時候 大型連鎖書店也是拉 她們真以為大加大就吃掉了市場嗎? 這些人 也只會在臺灣大而已 去大陸 就
小到人家都不想裡了 這種產業內耗臺灣算是專長 也不必多談
書展我好多年沒去了 沒必要阿
再回頭說二館 又是文化精英的胡說八道論點充斥 二館多年來由傻呼魯同盟舉辦 她們的設計規劃十分用心 才有辦法將活動辦的符合目標讀噁
的需求 並不是只有年輕人都看漫畫 這種陳舊的觀點
二館的突出顯示出一館主辦單位的昏庸無能與既得利益者只考慮生產者的需求而不在乎消費者 不願意設身處地去想消費者要什麼 才會辦出這
種無聊又昂貴的書展 說到書展 其實絕大多數人都覺得今不如昔 已經快要眾叛親離了還不知道
想想 若扣掉今年二館的主要人潮(逛二館的也許也會順便逛一館) 再對比過去只有一館(沒有漫畫專門館) 就可看出臺灣讀者對於書展有多失
望而拒絕參加了 如果說書展沒人是閱讀力下滑 那真是荒謬之大成 畢竟零售通路銷售業績沒變的情況下 代表閱讀風氣雖然沒提升 但也沒下
降(細部不論)
出版大老們反正永遠把問題推給消費者 然而行銷是怎麼說的 客戶永遠是對的 問題再那些既得利益的生產者身上 看看媒體看看大通路 都只
在乎生產者 在乎有關係人...唉 書展就像學院年會一樣 大拜拜用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