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投書談總體產業的趨勢,要看一下。
雖然比較泛泛而論,各個產業都點到為止,但是其實勾勒出一幅發展的圖畫,就是我們身處的台灣。

小弟一開始看文創,也是類似這樣的觀點,而不是一頭熱的追求文化、追求藝追求理念或優質。而是反問:台灣未來若不搞文創,還能搞什麼?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兩天對岸深圳有個文化產業博覽會閉幕,已經辦到第四屆。台灣知道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以及,認為他是重要的活動,有多少?
首先想一個事情,同樣都是活動,這種活動跟一般的XX節意義不同,博覽會性質比較是展覽、招商,一般的節慶活動在於市民參與,文化單位比較不會招商,招傷的事情比較偏向諸如國貿、經濟等範疇。

下面當然談了很多諸如成交多少、成交對象是誰的統計,對岸這次成交,突破600億元。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上了馬蕭部落格去看,他們在上面系統性的發佈了自己為來治國的理念、方針甚至具體措施。
其中關於文化或觀光,應該跟文創產業有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看馬蕭先前公布的觀光政策,還真吃了一驚。這就是他們要上路的、準備好的政策。
總體看下來,他們的觀光政策似乎是東拼西湊,尤其看到最後,天下文章一大鈔,以及,台灣在觀光政策上,究竟要誰重誰輕?主軸是什麼?配套策略是什麼?簡單說,主推的是什麼?周邊協助的是什麼?比如,我們以故宮作為最核心觀光事務,規劃士林、圓山、大直觀光帶,然後擴充到台北市,周邊協助的就是台北市政府、松山機場、捷運、公車體系。這樣從軟體-硬體-政策-資源,也可以算是一種策略。其他類似這樣,去規劃臺中、花東與南部,分區推動,觀光或許可以這樣起來。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另一個筆記,是新象的許博允投書。先說一個背景資料,他就是引入大長今的台灣代理公司老闆。

他的投書在馬團隊上任前,包括宣示文化預算提昇到4%,具有喊話的意義。
不過我注意到他的言論,果然是立場決定言論,他作為一個表演藝術的代理公司,對文化政策、預算的用途,自然跟他的立場(利場)脫離不了關係。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天有兩篇重要的報導或文章。
第一個是出自於文建會。自由今天對八年扁政府的文建會主委進行體檢,除了略述以外,也開始臧否。
因為圖片會掛,就不抓圖了;但是他們的側標很有意思,直接說明記者或報社的立場,比如陳主委是強勢領導、小有成績;邱與陳兩位則是建樹皆不大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昨天看了公視專題介紹文化創意產業的『國家的遠見』,稍微路一下他的錄音。
空間刪檔後不補,因為該片據說會發DVD,未來各位應該去買正版。

其中介紹的首先是韓國,後半段都是英國。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聽說一本書,叫做莎士比亞書店。
在巴黎左岸,很多年前開了一家書店,就叫做莎士比亞書店;
經營者希維雅據說往來無白丁,在二戰以前跟很多當時、現在聽說很多的大文豪往來。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有觀光博覽會,準副總統、似乎被賦予振興經濟的微笑老蕭參加,是不是在灑銀彈?
小弟對他們團隊的政策真的是怕怕,在這個場子上,提到了觀光產業,還說要花300億元。

我盡量在找他們的政策意見,感覺很空泛。很少有具體作為,大多都是數據、目標、人次等;但,具體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怎麼樣?看到標題:文創、內行生意人?本篇來自於今天的經濟日報,下文《好創意,更要好管理》正是記者鄭秋霜的大作。施振榮邀請裡面的受訪者僅行會談。

本座談很大的集中在所謂品牌、通路與商業機制上,我又想起破週報,真的在使用語言的體系上完全不同。在這些創意人的觀點看來,台灣很缺的是品牌,也缺通路;在作品到產品的過程中,最缺的就是周邊扶助,比如品牌建立,到後面,還有所謂智慧財產權的協助,不管是法律面、登記資金面等。

王俠軍指出,文創沒有團隊很難活下去,因為缺乏市場機制與永續經營概念(商業化)。我對團隊的理解,倒不一定只從單一公司去想,通篇看下來,這些創意人強調的是,跨界人才,尤其管理、法律、品牌經營等層面的人都很缺,是台灣目前文創危機。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剛看到一個消息,公共電視5月開始有個一系列的紀錄片,從教育、環保到老化、農業,歷時約一個月,每週播出兩次。
迫不及待趕快罷消息送上來,明天晚上10點播的就是文化創意產業,介紹英國與韓國,幸好沒錯過。
今天晚上播的是:老化。可惜已經錯過教育。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又去朱宗慶老師的BLOG看看,發現最新的兩篇文章,跟大家分享一下。

最近談的是藝術客群的管理,包括口碑。比較是從消費面探討文創產業。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小說家與財稅教授、中經院研究員進行對談。繼續談所謂稅制問題。
延續上次話題,談到了稅其實不能跟其他社會領域脫勾,比如,現在在談的所謂負所得稅,其實要考慮社會福利的狀況,尤其,當物價飛漲的時候,最倒楣的是收入最低、無收入的朋友,以及,西方國家以前也出現過對於補助的探討:如果都沒有生產,等著領政府補助,吃公家飯,不是變相的懶惰嗎?
在當時崇尚資本主義、崇尚勤勞的哲學氣氛裡面,社會福利、給貧民成為箭靶。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網去瀏覽,發現了管中祥教授這篇文章。為2002年10月管教授參與「台灣電視四十年研討會」的發言內容。
2002年台灣電視圈經歷過了有線電視開放、當時也是所謂偶像劇崛起的時期,包括韓流入侵等,大致是上現在很多電視現象,當時已經開始要成形。另外關於政論節目、談話性節目等,當時也都有。

管教授所針砭的電視圈現象,為他前幾段發言的部分,是具體看出了電視圈的積弊與問題,管教授認為,問題在於私有化,使得電視圈不夠多元。中間就開始論述所謂公共化、以及公共化與電視多元化之間的意義。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在嚴長壽最近出的『我所看見的未來』一書裡面,有個小地方提到,臺灣雖然飲食產業競爭力很強,但是,很多地方都無法明確化、讓製作過程、使用材料等標準化,最後維繫食品的水準,是一個美食上的隱憂。
再一比對,鄰國日本在美食上的要求,比如你轉開料理東西軍看一下,國人對食才的堅持,似乎遜了那麼一點。再想起,諸如德國料理雖然不是頂級美味,但是他們在製作過程對於麵團、配料、溫度的要求,都跟科技結合(諸如考量天氣與烤爐的差異),臺灣的美食普遍來說還算是一個前現代的製作流程。

這是以美食產業為代表,其實在文化產業,諸如視覺、表演,或在媒體產業,比如電視、電影等,都存在著很多家族經營式的風格,雖然彼此成員間感情聯繫很強,甚至就是好友組成的,但對於詳細的財務經營、策略規劃等,較不擅長,比對美食產業,部分的形式因素有所雷同,都靠感覺進行生產,還缺乏一個對製作流程明確化的規劃與堅持。甚至,可能一旦開始要求明確化,傷害的就是彼此成員的感情。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鄭秋霜記者報導了藝企結合的主題,其中問了藝術團體一個問題:你能怎麼吸引企業?
包括其訪談的表演藝術聯盟秘書長于國華,也都指出,藝術贊助上,企業會考量的點,以及,藝術團體必須提出自己能互惠的條件、藝術理念的堅持,才是真正能吸引企業贊助的要素。

鄭記者常跑設計、創意產業的消息,所以筆風跟破週報先前一系列座談會,包括吳牧青記者的TONE完全不同,不知道你注意到了嗎?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上看到龍女士這篇文化政策文章,感到相當溫馨,龍女士談到很多文化政策要注意的地方,也碰觸到幾個關鍵問題:文化政策是什麼、資源分配、專家體系、委員會政策、文化建設意義、誰的美學?

他首先以污水處理廠跟藝術中心作為比擬,同樣都是建築物,差別就在於,我們不會時常花錢去參觀污水處理廠,並且對處理廠產生感情、認同(雖然我們每天都需要他),但是藝術中心會。
皆下來就是,能蓋藝術中心的不是你我,這個大手筆通常都是國家,就是文化政策,於是,怎麼蓋、蓋給誰?成了他提出來後面反省文化政策的主軸。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這週的TVBS還有探討文化觀光的專題,訪談者是林谷方、曾志朗、嚴長壽。

小弟在其中聽到幾個比較有趣的,可以難出來談談。
第一個是提到眷村,中間還有王偉忠出來,談他自己小時候在眷村的經驗,談四四南村,還提到要成立眷村博物館。他們對於『文化園區』的觀點,集中在眷村,好像跟現在官方推文化產業園區的思維不太一樣,而且明顯談到競爭優勢點在哪,有別於官方的古蹟活化利用,這種眷村走歷史、美食、展演等角度,真的跟我們聽到的各縣市園區好像不一樣。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聽說建成圓環又準備要開張了,怎麼感覺好像老是在發包、標案、招商、開張?
我記得去年是讓一個『數位科技出版』公司得標,爾後在他們改建規劃後,招商,預計在過年後開張,不過一延再延,最近的消息是還要延後,雖然5月開張,因為僅完成工程的7成。

不過看了一下消息,似乎老店將要重返圓環的興趣缺缺,最關鍵在於,新的硬體設施不符合臺灣小吃的特色,諸如攤位、通風、動線等,新的圓環設計了很多娛樂設施,還有咖啡廳,不過是否堪用為臺灣小吃設計?不知道。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位怎麼看待村上隆這個人(他被稱為藝術家好像頗具爭議)。小弟自己認為他是一個成功的藝術仲介者,偶爾下場客串一下藝術創作。

他搞了這個藝祭,賠錢在做,小弟覺得很不錯,新人的藝術家最需要機會、包括也需要對整個業界做一個互動與理解,村上的這個舉動,在台灣的話常會會是官方、或者第三部門在做,簡單說就是人才培育跟給獎,但是第三部門通常資源很有限,所以舉辦時機、規模等都不一。
簡單說,村上有私人力量在做我們官方、第三部門在做的事情,而且還國際化;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