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小說家與財稅教授、中經院研究員進行對談。繼續談所謂稅制問題。
延續上次話題,談到了稅其實不能跟其他社會領域脫勾,比如,現在在談的所謂負所得稅,其實要考慮社會福利的狀況,尤其,當物價飛漲的時候,最倒楣的是收入最低、無收入的朋友,以及,西方國家以前也出現過對於補助的探討:如果都沒有生產,等著領政府補助,吃公家飯,不是變相的懶惰嗎?
在當時崇尚資本主義、崇尚勤勞的哲學氣氛裡面,社會福利、給貧民成為箭靶。

另外,談到所謂徵稅的對象。教授主張,應該改變所得稅為消費稅,而糗且歐洲國家都開始這麼做,在對商人徵稅減少、改為向消費者徵稅後,不只買多徵多,更可刺激商人投資(因為稅低了);像西歐一些小國荷蘭跟愛爾蘭,都因此收到極大利益;

不過消費稅小弟一思索,可能會對現在的文創產業有些打擊,因為,文創產業仰賴的就是各式的消費人口,如果把稅改成內涵在商品裡面的話,意味售價提高(你在日本買過東西就會知道),因為商家不會平白幫你吸收5%的消費稅,對消費面會是一個打擊,尤其當物價飛漲,外加消費稅,意味商品價格還要成長。

教授還談到諸如促產條例,他們認為無限落日下去,實在不是辦法,應該調整整個產業結構,對優惠補助對象進行調整,甚至取消促產思維,節省下來的資源,就轉而減少所得稅,減少所得稅,就能讓台灣這個海島吸引更多商人。

對於吸引商人,他就會談到愛爾蘭與荷蘭。愛爾蘭80年代以前政黨惡鬥、講求獨立與意識型態,但後來政策轉彎,開始拼經濟,現在愛爾蘭國民平均收入4萬(只要賺錢不要尊嚴?)
但是愛爾蘭在文化政策上,常被稱道,因為他們給藝術家免稅,如果羅林移居愛爾蘭,龐大哈力波特的收入,可能一毛都不用給政府,所以歐陸很多作家成名後,轉而移居愛爾蘭,但是愛國這個稅務機制也被檢討,因為吸引了著名文化人,國家一毛都拔不到。

最後談能源稅,就是另一個層次;不細表,不過,顯示,稅務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減、加之間意義重大。絕對不是『財政部』的事情而已。

這位教授談的思維很專一,立場明顯,我的理解,他是支持台灣作為一個貿易島國,要積極招商,透過的機制就是:檢討過去產業發展機制、稅務徵收對象,大幅減低所得、營利稅務,藉此招商,這個模式比照西歐小國。
所謂禍福相倚,如果維持同樣的政府支出,減少的部分,就要靠諸如消費稅增加,如果你是除吃喝以外不消費、只儲蓄的人,當然好,但如果你是個活躍於 獅子王、買書、買設計產品的朋友,徵消費稅後,你會倒大楣,每項產品外加5%。
還有,教授也提到資本利得稅,就是玩股票所得也該課稅,這點小弟贊成。

昨天小弟看到一個老漢在街上清理垃圾。他辛勤勞動換取的工資,跟吹冷氣打通電話獲得的股票利得,金額一樣,意義完全不同,所能服務的眾人也不同。
課稅應該對越容易賺得,累進的越多,而不是一視同仁。
但是台灣政府很怕課資本利得稅,因為他們後台都夠硬。
稅是:課容易徵到、願意繳稅、阻力最低的人。

資料來源:2008/5/16張大春泡新聞

http://www.zshare.net/audio/120640609ea4abda/


http://www.mediafire.com/?ymdgzoxbmzo


http://files.filefront.com/40604310mp3/;10229155;/fileinfo.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