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怎麼樣?看到標題:文創、內行生意人?本篇來自於今天的經濟日報,下文《好創意,更要好管理》正是記者鄭秋霜的大作。施振榮邀請裡面的受訪者僅行會談。

本座談很大的集中在所謂品牌、通路與商業機制上,我又想起破週報,真的在使用語言的體系上完全不同。在這些創意人的觀點看來,台灣很缺的是品牌,也缺通路;在作品到產品的過程中,最缺的就是周邊扶助,比如品牌建立,到後面,還有所謂智慧財產權的協助,不管是法律面、登記資金面等。

王俠軍指出,文創沒有團隊很難活下去,因為缺乏市場機制與永續經營概念(商業化)。我對團隊的理解,倒不一定只從單一公司去想,通篇看下來,這些創意人強調的是,跨界人才,尤其管理、法律、品牌經營等層面的人都很缺,是台灣目前文創危機。

很有意思,他們不太認為創意不足、不夠尊重創作是危機,反而在周邊協助、走不出去才是危機。

========
文創高峰會》好創意推向國際 靠內行生意人
 
【經濟日報╱鄭秋霜】 2008.05.17 04:18 am 
 

有鑑於台灣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仍非常欠缺國際行銷品牌人才,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表示,「品牌行銷人才的培養,今天如果不做,未來會來不及,因為到那個時候,台灣仍然沒有這個優勢。」由於施振榮也是標竿學院的創辦人,他將建議標竿學院正在推動的「全員品牌計畫(Total Brand Management;TBM)」中,考慮開設「文創產業專班」,強化台灣文創品牌行銷人才的專業能力。

專班培育行銷人才

施振榮日前分兩次宴請《好創意,更要好管理》一書中的文創產業業者時指出,「品牌台灣(Branding Taiwan)」是他退休後關注的重心,但他觀察,目前台灣文創產業鏈中有些環節很弱,文創產業一定要加強管理,否則很難永續經營。

「文創產業目前仍需『內行的生意人』,產業鏈知識缺一塊,就無法獲利。」他舉例說,台灣在文創經紀(agent)領域還沒成熟,有些創意人靠父母做agent,或有的人專業是agent,卻缺乏深入了解文創領域的專業,因此,如何培養發展文創產業所需、能整合文創與商業的人才,可說是當務之急。

浩漢設計公司總經理陳文龍也指出,發展文創品牌雖然很重要,但只有創意,沒有後續產業化配套措施,就無法實現。他發現,台灣有些年輕設計師,不知如何生產或掌握品質,甚至連報價都沒有經驗,常常讓創意無法產業化,所以「創意後面的東西,是台灣現在發展文創產業所缺乏的能力」。

「有idea(創意)很容易,但只有個人、沒有永續經營的團隊,就很難繼續走下去,因為文創產業不是只有一個創意就能發展。」琉園創意總監王俠軍強調。

王俠軍指出,文創產業是團隊的概念,但有些文創產業常是由手工藝師傅開始做,無法滿足現代市場機制的需求,以致不能永續經營。這種有創意、但沒有經營能力的例子,常常看得到。

王俠軍並提醒,台灣業者多半只能用小規模資源自創品牌,相較之下,對岸資源很多,且以鋪天蓋地的方式推動品牌,對台灣文創品牌的發展也很關注,這些是台灣目前發展文創產業要注意的事。

老子曰董事長葉兩傳認為,台灣要發展國際品牌,要多鼓勵人才出國、甚至移民,有些國家很鼓勵人才外派,駐外人才回國消費時還給予優惠,例如租車可以享受折扣優惠;此外,外國來台灣的留學生,也應被視為可以協助台灣拓展國際業務的尖兵。

曾協助台灣設計團隊尋找國際資金的紐約摩帝富藝術顧問公司副總裁黃文叡表示,摩帝富總部不定期會舉辦「special event 」活動,審核公司在世界各地找到的潛力投資創意標的,推薦給國際投資者;台灣文創產品若想依此管道進入國際平台,在法律程序上必須先完備。

智財權是重要課題

他指出,台灣有些優秀創作團隊,但缺乏資金,且年輕設計師很難開創新品牌,因此與國際大品牌合作是個進軍國際可考慮的方式;但台灣很多設計沒有申請專利或智財權,「即使你不怕人家仿冒,買你的設計的人也覺得不安全」,所以,踏上國際的第一步,應是要先把法律程序完備。

黃文叡也發現,台灣的設計師很多事情都要一手包,但要培養設計師成為經理人其實很難,在美國,即使是藝術史的課程也包括研習藝術法令,作為基礎教育。他建議,年輕設計師必須把這些基本功做好,才可能吸引國際資金投入,這可能也是台灣文創產業國際化需要長期扎根的教育工作。

長期接觸創意市集達人的三采文化總經理張輝明表示,台灣文創產業走上國際化的確需要中介橋樑,創意相關法令對創意人而言更是重要課題,以三采為例,會請律師到公司專門講授著作權,充實員工的專業知識。

墨色國際總經理李雨珊則表示,申請商標或品牌是件很昂貴的事,如果在全世界各地主要市場都要申請,或每一樣都要申請,對文創業者而言將是很大成本,不見得大家都負擔得起。因此,墨色國際的作法是請法律顧問協助諮詢。

施振榮表示,即使台灣品牌決定一起向外集體發聲,但整體配套措施仍有尚待完備之處,台灣要國際化,才能讓品牌找到舞台,但台灣沒有那麼多做品牌國際行銷的人才,是很大的阻力。所以,創意團隊應有核心經營團隊,有志一同的人應一起成立品牌行銷公司,幫助想自創品牌的中小企業行銷。

打造永續經營團隊

施振榮也表示,高科技產業能在台灣發展,靠的是有心人一起投入。過去他從一個電子工程師轉成生意人時,有人覺得不妥,但他當時是以一種「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心情去做,因為當時從事研發的工程師愈來愈多,但如果沒有辦法出現市場、形成生意,就會供過於求。

以施振榮自創的「微笑曲線」來看,微笑曲線兩端的研發與行銷,是產業高獲利的關鍵。應用到文創產業領域,施振榮認為,台灣現在不缺做文化創意的人,缺的是如何把文創與市場、生意結合的人,因此,要有更多人開始跨到行銷這一端,才可能讓產業鏈更完整。

【2008/05/17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cindustry 的頭像
    ccindustry

    觀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文化 創意 產業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