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之前拜讀zen大對平台的概念,前幾天有個新聞。就是google即將推出一種遠端軟體。我們在windows時代,軟體是套裝而獨立的。灌office與繪圖軟體無關,各自軟體都自成一套體系,嚴格說軟體而事實體化,猶如電器用品,電視跟錄影機分開販售,並且,各自都是套裝出售,時常發生的是,你需要的功能不過其中一小部分,但是要花費數百美元、以及數百MB甚至GB的硬碟空間,去涵納這些「一次賣斷」的商品。
Google,以及另一種模擬電腦Vmware等,都在打破微軟獨霸的局面、以小搏大。如果這個模式成功的話,則資訊與電腦技術又將有新的革新,勢必再度連動內容部分。
========

通透性開放平台致勝

文/zen

你知道為何電腦裡的一個中文字是2Byte,一個英文字母是1Byte嗎?

這故事得回溯到二十餘年前。當年電腦只有英文介面與英文輸入法,中文由於非拼音文字,於是被視為圖型處理,不但很佔記憶體【偏當年電腦記憶體又小】,對只懂中文的使用者來說操作相當不方便。

於是,施振榮命當時任職宏碁的施崇棠著手研發中文電腦。1980年下旬,推出「天龍中文電腦」,突破外商中文電腦在記憶體和輸入方式上的侷限,一推便引起市場關切。

然而,「天龍中文電腦」雖是劃時代的產品,但從上市到下市卻賣沒幾台,原因在於「天龍中文電腦」雖號號稱是中文電腦,解決了中文字型與輸入法的問題,但對電腦作業系統來說,中文還是圖形,只是縮小很多,能夠以較小的記憶體做較高速顯示的圖形,並不能直接以中文進行文書處理或其他操作,而且「天龍中文電腦」和英文作業系統並不相容,無法直接在英文應用軟體上使用,於是無法獲得消費者青睞。

後來,施崇棠重新研發,反覆思考,以「通透性」作為接合中英文的關鍵,移除電腦主機板上的中文卡,改安裝在終端機上,由終端機處理中文字型。也就是說,將中文字型的輸出入交給終端機,由終端機負責中英文轉換。由於多一道切換手續,所以一個中文字體佔2byte,而一個英文字母因為不用切換,所以只佔1byte。

於是,英文電腦與中文字型間的障礙消失了,使用者可以直接以中文操作,成功完成電腦中文化。

電腦的中文化靠的就是通透性,而通透性換成現在的說法,就是開放性標準的建立。

在產業界,過去人們認為,誰能獨占標準(黃金標準的建構者),誰就能通吃市場。然而,那是過去的事情了。由於外在環境的快速變化,獨占市場者往往因為過於巨大,或者保守僵化,死守著手上的標準,反而被新一波的變革所淘汰。

例如當年獨占個人電腦市場的IBM,就因為不按相容性的重要,於是被提倡相容性的康柏一舉搶下不少市場,後來許多電腦廠商也都陸續跟進,分食了IBM不少個人電腦市場。

由於當年是IBM獨霸,所以跟進廠商只能選擇與IBM相容,而IBM則自許為電腦黃金標準建構者,雖樂於被相容,卻沒有積極主動起來成為領導新標準的建構者。後來,戴爾電腦興起,打破過往個人電腦的系統組裝模式(所有電腦零件和組裝與銷售全都由一家公司包辦),採零件模式(戴爾只設計電腦,而將電腦零件發包給無品牌的代工廠商,臺灣的電子代工業就是趁此機緣而起)一舉大幅壓低電腦生產成本與售價,打的IBM落花流水,甚至一年內慘陪八十億美金,只因為IBM失去了制定標準規格的能力。

全球首富比爾蓋茲的微軟也因為錯判網路發展的重要性,把發展網路的機會拱手讓人,如今被Google等刻意發展遠端模式的新興數位公司追著打,十年後微軟是否還能是數位產業的霸主就相當難說了!

為何Google能夠快速崛起,而且在網路泡沫化時代一支獨強?很重要的一點也是堅持開放通透性。Google將網路的開放/分享/連結等特性徹底落實在企業經營內,再加上免費提供,快速吸引了全世界網民的熱情追隨。

Google在網路世代出現,對於微軟刻意把持壟斷某些關鍵技術的做法不以為然,選擇開放原始碼作為建構系統的標準,選擇以世界為基礎的遠端模式(將所有網民所慣常使用的東西都外掛在遠端,例如Gmail必須連線到Google使用,而非微軟的內建個人電腦之中),對抗以個人電腦為基礎的近端模式。

遠端模式有朝一日若成熟,將很可能引爆第三波的個人電腦售價革命,首當其衝的是當前所有軟體系統開發公司(想想你現在的家用個人電腦內所用的軟體若都是正版,該要多少錢?以我來說,光是一套spss或pagemaker或繪圖軟體沒有個八萬十萬都不可能買到正版)。由於屆時網路社會基礎建設已然完成,個人電腦使用者不需獨自配備昂貴的各類軟體,只需連線到像Google這樣的公司,利用其所開發外掛在遠端的分享軟體介面。

未來無論文書處理、收發email、商務office、圖形處理乃至任何專業軟體系統都不再需要自行購買,由google這類遠端電腦公司提供。它們利用長尾理論中所提及的數位產品複製邊際效用為零的概念,將一套套的軟體系統外掛在遠端共享系統上開放使用(當然前提是必須開發出足以令所有消費者信任的保密機制)。再透過開放平台所匯聚的人氣,吸引廣告商的進駐。

新一代的數位公司認知到網路是媒介,網路公司則是媒體公司,甚至未來數位企業都必須轉型成媒體企業,而不再是科技公司。

另外像近年來風起雲湧的web2.0,其中很關鍵的一點就是開放平台(其原理也和google一樣,靠遠端系統提供共享開放平台給廣大網民使用,利用人氣換取商業收益)。隨便上一家熱門部落格(部落格就好像個人出版、個人媒體、個人記事簿、個人文書處理系統、個人相簿等等),不難發現其與網路世界的交換連結/溝通模式是非常便利的。甚至網際網路本生能夠如此快速的興起,就是根源於它無遠弗屆的超連結能力,透過超連結,網路能夠輕易和世界另一頭接軌,網際網路正是一個標準的開放性平台,誰都能上來使用。

因為開放平台歡迎任何人,只要平台穩定優秀,便能夠吸引各種各樣的使用者,相反的那些決定固守城池,採用主體壟斷模式而非開方分享的關係模式的廠商/平台,都將因為相容性的缺乏而被拒絕採用,就像宏碁開發的第一代天龍中文電腦一樣,不能與主流接軌的產品/服務,是得不到青睞的。

如今的消費者追求的是便利,能夠以最簡單的方式任意切換到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因此,若沒有相容性/通透性的開放平台,將很難在未來世界生存。近來Pchome新聞台的頻頻升級改版,為的也是想和開放性標準靠攏,遏止日漸流失的使用者。

開放性平台背後的是一種「非零合邏輯」,「非零合邏輯」是《非零年代》(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51029)一書作者羅伯賴特所提出的觀念。羅伯賴特認為,高度互動交流的社會比封閉獨立的社會更能有效發展,原因在於互動交流越頻繁,越能開拓人類社會大腦,讓人類變的更聰明,讓社會更進步(這裡不討論進步的好壞)。

羅伯賴特相信,互動交流能比孤立好,社會能夠高度發展靠的就是「非零合邏輯」促進人類之間彼此的交流互動。歷史證明了開放交流遠比封閉獨占來得好。

人類的未來將日益仰賴在開放性平台上無私的交流分享,那些還想以「最好產品/服務」壟斷市場,或者以某些專利建立進入障礙的組織/人類,將會被不知名的後進者輕易的超越並且打倒。因為世界日趨複雜,能夠建立標準平台的有能之人頗多,再者成為黃金標準的關鍵不再是最好的產品/服務/平台(這些是過去IBM,如今的微軟還一直堅持的),而是最多人選用而且最能與世界無障礙分享交流的那套平台。所以,無論人或組織,若不趕緊加入這個開放平台,而還老心裡想著創造一個獨占的專利的話,終究會被市場淘汰。

=======

 

Google商用軟體 搶微軟地盤
聯合新聞網 更新日期:2007/02/23 08:30 記者:編譯劉煥彥/紐約時報二十二日電
網路搜尋龍頭Google公司22日推出企業專用的軟體方案,內容包括電子郵件、即時傳訊與文字處理等產品,直接挑戰微軟公司主要的獲利市場。

這套稱為Google Apps的商用軟體,將兩組Google已提供的軟體合而為一,第一組包含電子郵件、即時傳訊、日曆等功能;第二套稱為Docs and Spreadsheets,可以讀取和編輯以微軟Word與Excel製作的文件。

Google Apps的特點在於可透過網際網路存取,不像微軟的產品必須安裝在個人電腦或企業網路,因此企業無須負擔電腦與軟體的部分管理成本。

Google副總裁基洛德表示,對企業的技術人員來說,「這將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改變」。

Google去年8月起開放免費試用包含電子郵件與傳訊在內的通訊軟體,至今已有數千家企業、教育機構與其他組織加入使用行列。

Google將免費提供企業界和學校使用Google Apps,但若每位用戶願意一年繳交50美元,就可獲得額外電子郵件儲容量與顧客支援。

市場研究機構顧能(Gartner)表示,企業界平均每人每年必須為Office軟體與企業電子郵件管理軟體Exchange支付約225美元,外加內部管理、顧客支援與硬體等項目的成本。

Google表示,已有多家企業決定採用Google Apps,其中包括顧客關係管理網站Salesforce.com與家用品大廠寶鹼(Procter & Gamble)的旗下事業。

多數分析師認為,企業界使用以網路提供並由廣告支持營收的軟體,將日益普遍,但他們對Google短期內能否威脅微軟則意見分歧。馬里蘭州市場研究業者Nucleus研究公司副總裁魏特曼女士就說:「微軟應該非常擔心這件事。」

她指出,一家公司可能得花費約8萬美元聘請一位系統管理員,負責管理電子郵件與桌上型電腦的工作用軟體。但Google Apps能以同樣成本支援1,600位用戶。

魏特曼表示,若以人力角度來看,「就算微軟的產品免費,Google的軟體仍可能更理想」。

但專門報導矽谷動態的策略新聞服務(Strategic News Service)分析師安德森認為,Google Apps還要幾年才會顯現效果,而且Google必須證明在安全與品質上沒有問題。

======

模擬電腦崛起 VMware將挑戰微軟
 更新日期:2007/02/26 07:20 記者:編譯廖玉玲/紐約時報二十五日電
和微軟這個巨無霸比起來,VMware只是隻小蝦米,但在快速崛起的虛擬機器軟體市場中,VMware儼然已是領導者,未來可能和微軟打對台。

虛擬機器基本上就是模擬電腦,讓微軟的視窗或Linux等多個作業系統,同時在一部電腦上運作。換句話說,企業若採用虛擬機器軟體,可少買一些電腦,節省電力和空間,省下不少成本。微軟執行長巴爾莫上個月在紐約和企業客戶的一場會議上表示,在作業系統市場上,大家都希望當「最底部的傢伙」,也就是控制硬體的軟體。巴爾莫也誓言,微軟會積極迎戰VMware。至於實際的作戰計畫為何?巴爾莫回答:「我們的看法是虛擬化應該要內建在作業系統內。」

把各種新科技加入視窗系統內,一直是微軟慣用的策略。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微軟當年面對網景公司的挑戰,乾脆就把網路瀏覽器直接加入視窗作業系統。

這一招後來讓微軟捲入許多反托辣斯官司,所以這回微軟面對虛擬機器軟體的威脅,顯得小心翼翼。

VMware指出,微軟近幾個月已開始限制其產品在虛擬機器上的使用方式。不過VMware並不打算對微軟提出反托辣斯告訴,部分法學專家也認為,兩家公司有摩擦,充其量不過是對市場的看法不同。

微軟虛擬化部門總經理奈爾表示,過去一部機器只裝一套視窗系統,因此客戶只要付一份權利金。但虛擬機器軟體打破作業系統和硬體一對一限制,客戶只需支付一套費用,就能使用多套視窗,他們現在把權利金改為依使用幾套視窗為準。奈爾說,改變付費方式並非新的競爭策略,且他看不出有什麼衝擊。他說,請先看VMware賺了多少錢,再問情況對他們是否真的不利。

VMware目前市占率高達80%,去年銷售為7.09億美元,是前年的近兩倍。第四季營收達2.32億美元,比前年同期成長一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cindustry 的頭像
    ccindustry

    觀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文化 創意 產業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