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奧斯卡開始暖身,巧的是在今天的聯合社論跟投書,都從政治與經濟角度一起解剖。我對那個種族的影片勝出沒興趣,這種種族政治學,貌似熱鬧,其實內容相當空洞。
我關心的是王長安在表面區域、文化種族電影論述下的政治經濟結構,他一再提到李安與色戒,這個我就興致盎然。

雖然我們一再說李安電影是美國片,但是卻在美國票選出身的電影學院獎內失利,而且不是第一次,王長安提到語言使用,包括對其文化背景不理解,便興趣缺缺,好萊塢對異國文化題材挑選,這10年來相當風行,迪士尼也是,但是是哪種的異國文化?我記得泰國的安娜與國王、日本的藝記回憶路,注意,都是西方人觀點在看東方,裡面一定有西方導遊。
斷臂山跟現在的色戒、或早先的臥虎藏龍,都是同一人手筆,但命運不同,這次小布希怎麼不出來嗆一下湯唯,因為色戒濃濃的中國味,小布希看不懂。

好萊塢的跨國化,是在文化上被認可的對象才進行文化元素拆解重組,而我們這些東方人,看越來越多的好萊塢,信以為真,最後我們對東方的想像,就會成為『西洋人眼中的東方』。

======
奧斯卡缺席 國片何時翻身
 
【聯合報╱王長安/資深影評人(台北市)】 2008.02.26 02:57 am
 
 
第八十屆奧斯卡頒獎典禮於好萊塢編劇人協會罷工結束後在大雨中順利舉行,也是自李安「斷背山」參展之後沒有兩岸三地華語片參與的奧斯卡。但它還是全球相當重視的影展,此次獲獎名單不出所料,最佳影片由柯恩兄弟執導的「險路勿近」勝出;最佳男主角由丹尼爾戴路易斯繼「我的左腳」之後,以「黑金企業」再下一城。

今年也以「險路勿近」及「黑金企業」獲獎項目最多,兩部都是有關社會黑暗面的影片。尤其「險路勿近」是描寫一位殘酷殺手隨機殺人的暴力電影,此位殺手出沒無影,連警方都束手無策,這正反映美國校園多次無理性的屠殺慘劇。由此看來奧斯卡最佳影片還是和美國社會問題息息相關,兩年前李安的「斷背山」竟輸給小成本而只凸顯美國種族問題的「衝突效應」,就不足為怪了。

至於最佳外語片由奧地利影片「偽幣製造者」贏得,這是有關二次大戰德國集中營一群偽鈔技工如何以錢幣擾亂德國金融市場的故事。這也凸顯奧斯卡評審委員的標準異於其他國際影展,其所關心的影片主題及事件,和人性掙扎、文化差異、地緣政治及歷史回顧有相當關係,而這些現象是具有普世價值的,李安以往入圍及獲獎的「喜宴」及「臥虎藏龍」就是在如此框架下勝出。

再從今年入圍的幾部外語片來看,以色列的「前陷風暴」是有關以色列軍隊在二千年撤離黎巴嫩時發生在軍營中的人性悲劇;來自波蘭的「卡庭慘案」又是關於波蘭集中營,一對夫婦不知對方生死的人性糾葛及恐懼的心靈探討;俄羅斯的「十二怒漢」牽連到車臣游擊隊俘虜,被十二名陪審團在自我矛盾的人性下作出判決之過程;而首次入圍外語片的哈薩克影片「蒙古王」,則是關於一位蒙古九歲小男孩在部落發生爭權血腥事件後,離開家鄉但誓言長大後學習成吉斯汗奪回家族權力之事。這幾部外語片的主題及內容都切合奧斯卡外語片的原則。

李安的「色.戒」在外語片及其他項目都未入圍,主要原因是「色.戒」在歷史淵源上就和西方世界脫節,美國人也對其歷史背景毫無所知,又不如李安其他兩部曾入圍外語片的電影有比較多文化上琢磨。這也說明了「色.戒」一片在亞洲市場票房及影評要比歐美市場好很多的原因。

電影是一種國際語言,但當歷史背景無法被認同及認知時,故事之戲劇性就減弱不少。這同樣發生在去年獲得坎城金棕櫚獎及無數其他大獎的羅馬尼亞影片「四月三周又兩天」一片上,它也連入圍機會都沒有,和「色.戒」命運相同。

八○年的奧斯卡嘉年華結束了,多少美國電影還是世界娛樂主軸,當美國經濟衰退之時,美國電影反而更重視國際市場,這從獲獎的演員及影片之出品國籍就可看出端倪。我們參加奧斯卡不能只靠李安,更期望國片也能在國際視野下儘快從谷底翻身。

【2008/02/26 聯合報】
 
======
奧斯卡能否不政治?
 
【聯合晚報╱社論】 2008.02.25 02:39 pm
 
 
萬眾矚目,又到了奧斯卡頒獎時刻。所謂內行的看門道,外行的看熱鬧;對於奧斯卡獎,則是外行的看明星時裝秀,內行人才有興趣探究電影藝術與「得獎政治學」的種種關聯。今年的奧斯卡獎,連專業影評人都說氣氛有點詭異。雖說「贖罪」與「黑金企業」兩部大片已受到眾星拱月般的注目,票房成績和之前的得獎紀錄幾乎成了拿下奧斯卡大獎的「通行證」,但各界還是屏息以待花落誰家,誰都不敢鐵口直斷最後結果。原因無他,奧斯卡也不能不「政治」。

所謂奧斯卡的政治學,雖然不是指政黨之間那種刀光劍影的權力之爭,但至少牽涉到時勢所趨和造勢手段等因素,都是民主氣氛和資本主義的產物,反而未必與電影藝術的本質緊密相扣。

奧斯卡得獎名單有時凸顯社會議題和風向,例如美國當今民主黨歐巴馬氣勢如虹所掀起的「黑人出頭天」之說,早在2002年就由丹佐華盛頓和荷莉貝瑞同台拿下黑人影帝、影后的景象印證過了。影壇有時還要關照一下「愛國主義」,例如今年影帝丹尼爾戴路易斯從入圍開始便呼聲鼎盛,但拿下影后寶座的瑪麗詠柯蒂亞的法國籍背景,曾引起有些人討論是否可能最佳男女主角雙雙頒給非美國演員。也難怪有人批評「政治正確性」思考干擾了藝術本質。

但我們不要只怪奧斯卡的政治性,台灣民眾的關切所在更脫離不了這類議題。此間評論今年奧斯卡,免不了要附帶可惜一下無華人作品入圍。當年李安的「臥虎藏龍」在導演獎項失利,多少華人憤憤不平,亦是針對種族議題大發牢騷。這種國族意識始終深藏人心,要如何在「地球村」的環境中得到紓解,恐怕是藝術工作者也不能避免的議題。

影壇的「政治正確性」趨勢,如果獲得例如藝人同步聲援愛滋病議題,或「血鑽石」上映時造成女星不敢太過囂張配戴鑽飾的效應,則表達社會關懷,亦未嘗不是一種正面的副作用。

但話說回來,電影自有電影的專業判準,如果能有那一天,奧斯卡不必再「政治」,才會是電影工作者能放手追求藝術專業理想的一日!

【2008/02/25 聯合晚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cindustry 的頭像
    ccindustry

    觀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文化 創意 產業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