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旺報尚有一篇觀察中國大陸文化園區的報告報導。值得去理解一下。
園區的概念最早還是在台灣開始,不過在對岸發揚光大。這麼多園區裡面,當然有觀光與生產的效益。但是更仔細去想概念上的「聚集」,也一如下文提出的cluster這個字,所指為何?
是弄一塊地把廠商聚集起來,或者古蹟改建嗎?大陸作這件事情也非常紅火,甚至像動漫園區,跑得比台灣還前面。
但是,對cluster,他所要強調的是什麼?如果是工業區,科技園區,那文創園區有何不同/特色?如果不是工業區,那究竟文創園區,文創聚落應該是什麼樣貌?
我記得不少人很喜歡提公館與音樂、大學城、書店、飲食等共同構成的一個區塊,視其為某種聚落--溫羅汀。其他大概一些夜市等,也被這麼認識。
不過是否有更精細的「文創聚落」想法?一定是下文描述這500多個文化園區這樣嗎?什麼地方,是創意工作者會自動聚集的--比如在當地設址,或者僅是一個酒吧/咖啡廳交流生產概念或接案機會?
會不會這個伯來的概念--cluster,在台灣,乃至於在對岸,根本都一知半解,只能套用工業區想法運作?
==========
陸文化產業園區 仍在起步階段 北京大學首度大規模調查出爐 兩岸合計553個園區
2010-02-08 旺報 【記者潘罡/綜合報導】
大陸首度針對文化產業園區所進行的大規模調查報告日前出爐。中國含港、澳在內,截至去年底為止,一共建立了548個文化產業園區,其中藝術設計類園區數量最多,占了四分之一。報告也指出,中國文化產業園區建設仍處於起步階段,有很多亟待改進之處。
這份調查報告是由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所發表。去年初,該院把中國文化產業園區,連同台灣的五大文創園區,列為調查研究課題,由學術研究部副主任、助理研究員劉靜擔任主持人,並指派多位藝術學院碩、博士生,針對不同區域的發展現況,包括滕宇寧針對北京天津地區;陳嫻影針對長江三角洲地區;周琳針對西北五省;楊玉娟針對東南地區;秦晴針對華中地區;陳家位針對西南地區以及李曉唱針對台灣地區,分別進行專案研究。
園區和經濟發展呈正比
期間,這些研究人員還實地走訪64個文化產業園區,蒐集相關檔案和資料,整理出量化指標體系、資源地圖,完成中國文化產業園區發展模式的分析報告。
調查指出,連同台灣在內,兩岸共有553個文化園區,其中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地區是文化產業園區最集中的區域,僅華東地區就有343個。至於西北、西南地區則形同荒漠,一共只有14個文化產業園區,顯示經濟發展越快速的地區,文化產業園區的數量與密度相對增加。
這些園區的經營主力,除了最熱門的藝術設計類外,名列前茅的包括新媒體、動畫卡通、辦公樓房出租和文化遺產觀光,其餘是遊樂園(含主題公園)、影視基地、新聞傳媒、出版印刷、演出、民間藝術(含非物質文化遺產園區)等,洋洋灑灑,幾乎所有文化產業的類別,都可找到對應的園區。
群聚效應有新貌
從園區的空間與地理條件來看,可分為四種。其中「新開發區域」數量最多;而利用舊廠房、舊城區、閒置空間改造的園區也佔了相當比重。第三類屬於自然景觀和文化遺產,或以民間工藝、博物館為基礎所成立的園區,數量也很可觀。至於經濟產業升級類型的產業園區數量較少,調查報告認為頗具發展潛力。
調查報告也指出,相對於傳統產業,文化產業園區的優勢也已浮現,包括園區的「群聚效應」(Cluster Effect)發展出新的特點;園區的主體與結構更豐富多元,功能也更複雜,涵蓋了展示、行銷、交易、休閒娛樂等,並從單純的「地理空間」群聚,邁向「社會空間」群聚。
但整體而言,文化產業園區的生產經濟鏈,仍無法擺脫地理空間的包袱,包括座落位置必須考慮文化遺產、設施條件、文化消費群體、市場距離等諸多條件。調查發現,儘管中國有些文化園區已具有龐大的量體,甚至出現頗高盈餘,但它們的營利績效主要靠房地產和傳統產業。整體來講,中國文化產業園區的相關理論研究、宏觀管理仍顯薄弱,它們的營利方式和產業鏈,仍待進一步探究。
- Feb 08 Mon 2010 11:25
陸文化產業園區 仍在起步階段 北京大學首度大規模調查出爐 兩岸合計553個園區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