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去年底出了本書,由左岸經濟出的『有閒階級論』。這本是消費學研究的重要經典,先前我是因為沒中文本(大陸應該有),所以直接看原文本。
查了一下這位翻譯者,完全經濟學出身。所以不少句子,如果你看過,翻譯得相當生硬,應該說是查字典直譯,很多詞彙,或者可能跟原作的英文背景有差,用中文看,也相當生硬。
如果這本是外文系出身的人去翻,或是文化研究的去翻,或許會好點。經濟學訓練的諸如成本效益分析詞彙,抱歉在這本根本不會出現。
因為這是一本談:社會身份、階級地位跟財富之間的關係。

還有,這本的編輯,應該是執行編輯吧,我看滿差的。我手上這本初版,看的到錯字以外,還有『』取(應該是擷取)之類的錯誤。還有上述,整個句子都非常生硬,因為是英文直接翻譯所致。
所以可惜這麼有創意、活潑觀點看社會互動的,可能因為翻譯,讓很多人讀書如嚼蠟,當然,其他翻譯大師經典,也有一樣現象,使得國外經典縱使讀中文,等於讀天書。
幸好哈利波特不敢這樣翻。

那我就用我的角度介紹這本書。
先前已經說道,如果你用經濟學刻板詞彙去看這本書,會失望,這本應該是說,當一個人有錢了後,他會做哪些事情,或更精準說,當一批人長期有錢,他會出現什麼樣的特色,他跟其他較窮的人,採取什麼樣的姿態與心態。
真正有錢的人,出生就領終生俸、沒有85制,花費對他們來說,不是新聞,應該說不知道錢的意義。

Veblen指出社會的階級不只是有錢區分,更在於勞動。有閒階級,就是不用勞動,甚至鄙視勞動,勞動本身被他們視為是骯髒、罪惡,但他們不會直接表現出來,而是透過一些間接的表示,諸如穿著,吃飯、談吐,以穿著看,他們穿衣服一眼望去,就知道很難行動、從事體力勞動,在此基礎上去展示自己的能力,他舉的例子有歐洲的教士,到現代就是女性,女性,透過華麗的衣服,甚至難以行走、呼吸的服飾,意味著,他在家裡不用做事,因為他(甚至缺席的老公)很有錢,往往暗示,傳統家庭中的女主人,也是一種奴僕,反應的是男主人的經濟能力。
其他諸如看表演、看展覽、賭博,花很多錢與時間,都是一種象徵。

在傳統經濟學,甚至社會學看經濟,通常認為要靠勤勞、勞動,但是Veblen學說顛覆,他說還要去靠勞力、努力賺錢的,不算是有閒,也沒有辦法。他們一看外表就被比下去。越努力,越被歧視。
新教倫理的資本主義,在有閒階級上簡直是笑話,真的一天24小時都在賺錢,哪有時間有閒、慢活、樂活,『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另外值得一提的,除了擺脫傳統經濟學論以外,這本書如果從宗教研究、人類學研究,誇富宴的方法看,無往而不利。在開頭導言,Veblen已經提到原始社會、蠻荒文化,在人類學考察上,原始社會在特定時刻、節慶,會把儲藏了一年的東西,透過狂歡宴會分享,而後開始狂鬧、砸爛,自己能砸越多東西的人,意味越有辦法,越具有權威,這就是象徵權力的來源,也是有閒階級們的始祖。
因為能砸,就意味不用生產。
另外在這種慶典時刻,往往跟信仰崇拜有關,甚至鬧砸是為了榮耀神,所以,在後來歐洲教士階級,穿的衣服、用的東西、建築,都非常華麗,浪費只是表面,最重要是,他們跟背後的老闆,如果不刻意裝飾,等於錦衣夜行,要華麗、才能讓鄉下人知道,誰才是老闆。留一手才是褻瀆。

最近遠見,開始探討品味力,說要喝紅酒等活動,很有意思。他們反應的正是有閒階級論的某些特色。包括現在主流的文創論述,認為購買、消費某些特定產品,才算是有創意的生活,而且產品背後都有故事,消費不只是買,更在於理解背後的符號體系,這都奠基於有閒階級論,因為有閒,花很多時間在貌似無意義的事物上,理解背後故事,才能顯現『能力』之所在。
簡單說,有閒階級跟暴發戶完全不同,也跟努力經營者不同,後者都屬於『要去生產的人』,有閒階級不用生產,有閒階級的人『飽食終日、無所事事』。

我們是被教導勤勞、節儉哲學長大的,一看到有閒階級,應該非常憤怒,尤其他們也沒分點錢來花花。但是拋去自己的刻板印象看,很多時候,藝術、思想反而是這批人刺激出來的,他們自己因為無所事事,所以可以去從事藝術工作、思考哲學,當然欠高利貸的人應該沒機會去思考哲學,在封建時代,或許有閒階級創意不足,但是他們可以透過花不完的錢,去養一批士,就是現在在教科書上那些藝術家,音樂家,他們可都是貴族、大銀行家與商人養出來的。
今天要搞藝企結合,多少也有點這個意味。

=========
有閒階級論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作者:范伯倫
原文作者:Thorstein Veblen
譯者:李華夏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02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7174543
裝訂:平裝


內容簡介top
  本書是范伯倫於1899年出版的首部著作,出版後立即造成轟動,並使他一舉成名,更成為當時知識份子人手一冊的風行之作。本書引發廣泛的震撼,與他獨特的視角及行文風格有關,因為過去從未有過一本書以如此尖酸刻薄的用語,對社會作如此冷靜的剖析。本書的主旨即針對有閒階級的存在而發,辛辣的批評諷刺富人,因擁有財富而產生的優越感與各種炫耀性的行動,他稱之為「炫耀性消費」,並揭露許多消費性文化背後的空虛性,風俗、習慣以及迷信的非理性都將決定人類的消費。范伯倫認為,這種膚淺而表面的社會,是產生於人們錯誤地以為,所謂真實的成就,在於達到某種可炫耀或賣弄的財富與地位。他追溯所有權與財產的發展過程,對於消費主義、階級結構的演變、閒暇時間的產生,以及現代社會的目標是以渴望並贏得金錢作為根基,對這些現象提出了非凡的洞察。

作者簡介

范伯倫(Thorstein Veblen,1857-1929),制度經濟學的創立者。

  生於美國威斯康辛北部的一個小農村,父母是挪威的移民。由於父母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所以17歲時進入卡爾登學院,跟隨克拉克(John B. Clark,提出邊際生產學說)學習經濟學。其後進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跟隨皮爾斯(美國實用主義創始人)主修哲學,以及跟隨伊利(Richard Ely,美國經濟學會的創立者)學習政治經濟學,後又轉至耶魯大學,跟隨社會達爾文主義者薩姆納(William G. Sumner)研究哲學,並於188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但畢業後達七年之久賦閒在家。於1891再進入康乃爾大學經濟系,原本獎學金名額已滿,但當時的系主任拉夫林(J. Laurence Laughlin)破格收容他。一年後隨著拉夫林轉至新成立的芝加哥大學,擔任經濟系主任,時年35歲,之後在此執教14年。

  芝加哥大學期間講授農業經濟、社會主義與經濟思想史等,並負責編輯《政治經濟學刊》。但由於他對學術界及其他經濟學家的刻薄批評,以及教學技巧拙劣,非常不受歡迎。1899年出版《有閒階級》之後聲譽大增,才升等為助理教授。1904年因婚外情爆發而被迫離開芝加哥,1906年才被史丹福大學聘為副教授,但又同樣因婚外情再度於1909年離開。1911於密蘇里大學經濟系任講師。1919年受社會研究學院所聘,但1920年又被裁徹。1925年由美國經濟學會的225位年青成員簽名推薦,請他擔任會長,卻被拒絕。1926年前妻過世,孤獨而終。其他著作有:《企業論》(1904)、《現代文明中科學的地位》(1919)、《工程師和價格制度》(1921)、《近代遙領所有制和企業》(1923)等著作。

譯者簡介

李華夏

  1951年生,台灣大學經濟系畢業。美國南伊利諾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清華大學及暨南國際大學兼任教授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cindustry 的頭像
    ccindustry

    觀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文化 創意 產業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