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其實有個小消息,但對未來我們的政府組織,尤其是文化政策影響很大。就是行政院研議完成未來政府下屬的主管單位規模,將減少10個主管機關。
政府的精簡,我記得時從連戰在當行政院長時代就開始,應該有10年了吧?到2000年後,才過個海巡署、移民署,而且過了之後都罵聲連連,問題頻傳。
下面這麼急著通過的部會單位,你覺得呢?是倉促上路?還是過去10年:國民-民進-國民黨政府累積之後的成果?
對文化政策有影響的單位,小弟觀點是:
1.文化部成立。合併文建會、新聞局,並提升到部的層次M,估計規模會變大。但是排除觀光局業務;同時,設計相關業務似乎仍在經濟部,不納入文化部。所以文化部,我的推想,應該比較類似法國文化部的任務或規模,應該不會是英國DCMS的任務。
2.經建會消失,改制為國家發展委員會。其實過去文創計畫,考核單位是經建會,以及,經建會本身也曾經探討過文創如何驅動台灣未來經濟發展,只是似乎成效不彰,且台灣未來產業還有其他領域,諸如能源、生技等,所以文創成為重要經濟國策的機會,也就這麼放下了。這個國家發展委員會,未來文創方面的規劃、探討還要繼續觀察。
3.相關族群委員會的改制。似乎原民、客家委員會不會更動,但蒙藏委員會合併到陸委會。另外,更關鍵的是:體委會合併進入教育部。這點特別提的意義是:如果從文化預算角度看,其實除文建會、新聞局以外,這些委員會都各自占一定的文化支出比例。體委會在文化預算占比更大於教育部。為還在這個合併、那個保留之際,會產生什麼問題?以及,諸如振興運動政策,未來該如何?在英國/韓國,體育主管機關屬於文化部事務,至少台灣的文化部似乎不會這麼辦,則,未來屬性應該比較教育性質。那這麼做,是更注意體育政策?還是更低調?
合併/維持之間,各有利弊。比如公共電視,也有人提出,如果把原視、客視合併到公視,可以擴大公視集團的基礎與營運;但又像觀光若不與文化合併,那就意味台灣未來觀光政策應與文化無直接關係。
這無絕對的好或壞,為採取的觀察立場為何。
========
政院組織精簡 擬裁25政務官
自由時報 更新日期:2009/02/24 04:09
〔記者黃維助/台北報導〕政府改造核心工程的行政院組織精簡架構已經浮現,現有的三十七部會,擬整併為十三部、八委員會、三獨立機關與其他四單位,瘦身後的政院組織規模約為廿八部會,預估裁併掉廿五位政務官,新的政府改造架構將在民國一百年上路。
瘦身為廿八部會 預計後年上路
政院組織改造的規劃工程已進入收尾階段,目前對組織整併仍有異議的是僑委會、消保會,政院官員指出,目前規劃將僑委會併入外交部,改成立外交及僑務部,但有僑胞與部分委員有異議,尚在溝通;至於消保會,擬併入經濟部或改設政院消保處,但也還未定案。
在這波政府改造工程中,因為被整併而「消失」的部會,包括併入教育部的體委會、併入陸委會的蒙藏委員會、併入國科會的原能會、整併成國家發展委員會的研考會與經建會、併入交通部的公共工程委員會、分別併入教育部與勞動部的青輔會;而新聞局將分別併入外交部、文化部,另設類似政院發言人室的機制。
研考會副主委葉匡時指出,現有的三十七個部會,將減少十個左右,變成廿七或廿八個部會,但尚未最後定案,而像客委會、原民會、退輔會、金管會、財政部、國防部、法務部、經濟部等部會都是維持現狀,至於獨立機關確定為中選會、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公平會。
研考會與經建會 整併成國發會
葉匡時指出,目前內部研擬的政院新組織架構是十三部、八委員會、三獨立機關,再加上央行、國立故宮博物院、人事行政局及主計處,人事局與主計處的組織名稱還要調整,但將定位為政院幕僚單位。
不過,故宮的組織定位將從「機關」修正成「機構」,被視為有淡化官方色彩的效果,對於這項變動是否與兩岸故宮交流爭議有關,葉匡時澄清,故宮的名稱仍是國立故宮博物院,改成機構後,變低度行使公權力,但與中國無關。
至於政務官員額調整部分,葉匡時指出,部會精簡後,約可減少廿五位政務官(現約九十餘人),但政務委員將酌增二至三人,而公務員人數是依中央政府機關總員額法草案控管,約十七萬餘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