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繼續探討中時與聯合最近的藝文爭議新聞。
昨天邱坤良也有一篇文章,也值得談。邱一開始談得是世界文化政策趨勢,並且引法國案例,當初法國總統認為文化不振,乃國恥,但是,引證我覺得不恰當,因為台灣不是法國。
台灣一直吵高學費,歐陸很多國家讀大學不用錢,還給你錢,這點走資本主義路線的台灣,跟歐陸社會主義式的高教理念不同,自然,在文化上也是。

其他邱也提到諸如文化市場化觀點,我認為都相當前進,相較漢堡德等人想把文化與創意產業切割,邱文是較兼具現實性、可行性(不過還算是抽象論述)。
以及,他提到長線短線問題,這點是根本的台灣文化產業問題,而且政策是無法解決的,如果民間與產業文化,都是短線、代工、抄襲取勝,那很難一夕之間轉變,政府能做有限,尤其政府資源還在減少中。

但是邱的最後一段我相當認同。
他指出,現在文化觀光部成為一個口號,給我們錯覺。事實上就既有部會不是不能做事,他更指出,美日沒有文化部,文化產業一樣棒,這個觀點我們很早就出現,還將世界上推動文化產業主要國家進行列表,指出英韓模式與美日模式。

如果沒有良好的規劃,我認為文化預算不如不要加碼。
========
文化預算加碼 壯觀的儀式表演

【邱坤良】
  
台灣社會平常不重視文化議題,但每逢重大政治事件,或發生社會危機,總有重要人士出面呼籲重視文化,對社會大眾而言,也算是一種「展演」,儘管很快就會落幕,但已然成為我們的文化「傳統」。
  
近日引起熱烈討論的政府文化預算問題,其實是老生常談,政府高層幾年來常信誓旦旦宣稱要增加預算,只是始終未見執行。因為預算偏低,有些人把文化問題(如表演場地不足、經費補助匱乏)歸咎於此。一九七九年六月廿八日前蘇聯藝文界人士抗議文化預算僅佔全國預算一點二%,許多地方缺乏劇院、博物館,在文化部長古班柯(N . Goubenko)領導下舉行示威集會,當晚所有劇場表演中斷五分鐘「致哀」。事隔卅年,台灣文化界人士如有類似抗爭,也不足為奇。而經過這陣子的議題炒作之後,提高文化預算似乎已成為朝野共識,兩位總統候選人猶如酒席間划拳拚氣魄,一個主張提高到總預算四%,一個加碼到五%,可謂最壯觀的儀式表演了。
  
但台灣文化的根本問題並非在於文化預算不足,主要還是文化大環境。畢竟文化是一種思維,也是生活方式與社會行動,雖然歷年來政府制定文化法規、興建藝文設施,推動社區營造,但如何長期有效執行,累積文化資源,一直未能具體落實。今日的台灣上自總統下至市井小民,「文化」二字念茲在茲,所謂「文化」多偏重短暫「呈現」的活動。
  
活動只搶短線 熱鬧有餘
  
六○年代之前,台灣經濟尚未「起飛」,民眾的文化生活反而充足,即使窮鄉僻壤的男女老少,平日縮衣節食,也踴躍贊助地方文化活動,並到戲院買票觀賞表演,這些勞苦大眾所創造的票房,讓幾百個職業表演團體得以長期演出,也未聽聞有場地不足、經費匱乏的問題。可惜六○年代後期到七○年代,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生活型態改變,加上政府忽視這種民間傳統,處處是劇場的年代因而中斷。
  
如何建立文化發展機制,恢復民眾文化參與的熱情與信心,政府責無旁貸,也應是現階段最基本的文化發展策略。不過,這種理念說來簡單,執行上十分困難,因為生態環境已被破壞。卅年前的執政者志在恢復中原,對台灣文化常帶偏見,解嚴以來的政治人物則處處選舉至上,只關心立竿見影的文化政績。在地方首長與民意代表爭取下,各地以藝術節、文化季為名的藝文活動多如牛毛,比比皆是,藝文活動頻繁並非壞事,但多倉促成軍,熱鬧有餘,內容貧乏,未能就五年、十年的節目內容與發展方向作妥善規劃。
  
創意百年大計 求快不得
  
以台灣電影產業而言,近年來跌入谷底,政府雖然不斷研擬對策,卻遲遲未能發揮影響力,恐怕與找不到「立即」看到效果的切入點有關。反觀日本、韓國經由長期規劃,透過歷史小說、電視大河劇、漫畫或電玩產品,傳達文化傳統與價值觀,不但教育下一代的本國人,也行銷到國際,成為文化創意產業。台灣人在欣羨之餘,一定想到「有為者亦若是」,但有誰相信政府願意花十年以上時間,長期投資這方面的編寫、繪畫及製作人才?
  
再以一個文化展演空間來說,完工啟用只是跨出第一步,未來營運計畫,包括組織定位、人事、財務管理、發展策略,以及創作展演人才的培育,才是每天面臨的挑戰。一座新的文化空間,最少要十年,甚至三十年、五十年才能建立文化風格與聲譽,但在政府主計、研考、經建部門眼中,文化機構往往只是一個「單位」,最好的經營策略就是委外經營(OT、ROT、BOT),在三、五年內自給自足。眾所周知,但教育是百年大計,文化又何嘗不然?文化藝術行業依賴市場機制或藝術贊助而存活,在文化社會成熟的國家猶有可能,但台灣目前環境不同,豈能一概而論。
  
文化部與體質 不是等號
  
除了提高文化預算的議題之外,成立文化部(文化觀光部)也被視為政府重視文化的表徵。就台灣現實文化環境而言,成立文化部,有助於統一事權,整合資源,不過,文化體質能否提升,與成立文化部無必然關係,先進國家未成立文化部,而成為文化大國者比比皆是(如美國、日本)。台灣目前的文化策略必須有清楚的目標導向,擬定長期執行策略,針對可能遭逢的文化困境,提出具體解決辦法。如此,增加文化預算、成立文化部才能相得益彰。否則,以目前的政治與文化生態,可以想見,文化預算增加之後,只是更「刺激」政治人物努力爭取「地方建設」經費而已。
  
(作者現為日本早稻田大學訪問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cindustry 的頭像
    ccindustry

    觀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文化 創意 產業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