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鑑、評鑑、評鑑。這個評鑑,應該比國內5年500億高教分贓來得有趣多了。
米其林雜誌原本只是為了米其林輪胎促銷用,後來因為具有公信力,獨立出刊。據說還有所謂間諜,偷偷入內品嚐後打星號。
這個雜誌過去是以法國為主,現在擴增到了亞洲版,東京上市。
這個雜誌有意思的是,下面可以看到,他們未必會報導那種指標性的餐廳,下面有個日式料理餐廳,連廁所都沒有,就裝潢上看,連麥當勞都不如,但是卻被視為是美食。
台灣目前的美食總的是精品風,拿得上台面介紹的,諸如鼎泰豐,不是說不好吃、不精緻,而是說,大廠有了,國外觀光客吃了,但是光那幾家有名餐廳,就能算是台灣美食嗎?我想你我吃了台灣幾十年的朋友,都不會同意,我們一輩子去頂級台灣餐廳的機會才幾次,但我們都同意台灣是美食天堂,那,意思就是,庶民社會裡面很多吃的沒有被揭露。
台灣或許某天米其林會來,要問的是,台灣跟香港比,美食該如何突出?以及,台灣介紹吃的雜誌、電視節目不少,但是具公信力的有多少?
猶如對藝術品進行鑑定,美食,誰說了算?因為一旦打上美食餐廳品牌,則勢必大牌長龍,為何不會有利益輸送的狀況發生?怎麼解決?還是要靠法國米其林來解決?(公正第三人)
第二個要問的是,台灣小吃,就是那種坐在路邊吃、拿著吃的小吃很茂盛,這種不是餐廳,則,米其林之類的會打星號嗎?
這涉及到評鑑標準(好像大學評鑑既有自然科學的標準),如果只有吃這個動作,小吃沒上榜不公平,但擴及到氣氛、環境等,小吃其實滿吃虧的,尤其像夜市,台灣鼎鼎聞名,但是那根法國餐廳差很多耶。
======
米其林評鑑》食材「鮮」堅持 打響日本美食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報導】 2008.02.06 03:33 am
日本壽司師傅訓練嚴格,專業師傅對食材品質乃至於裝盤都有很高的要求,壽司師傅在出菜前再次檢查壽司。
歐洲圖片新聞社
82歲的小野次郎(左)是全球最年長的三星主廚,展示他軟得出名的雙手,柔軟的手加上50年以上的功力,是他捏出美味壽司的秘訣。
歐洲圖片新聞社
去年11月,美食評鑑權威米其林指南首次發行東京版,日本美食初試啼聲便一鳴驚人,以總星數191顆遙遙領先巴黎98顆。東京躍居世界美食之都的光環背後,其實有著日本廚師對料理的堅持。
三星餐廳 東京有8家
美國新聞周刊報導,米其林東京評鑑出爐後,各方人士頗不以為然。法國人辯稱,巴黎人口只有東京的1/3,若以總星數除以人口數,巴黎的平均星數還是比東京多。再者,2007年米其林評鑑中,巴黎的最高等級三星餐廳有10家,東京有8家,以此而論巴黎也占上風。
除了法國人,日本國內也有質疑的聲音。美食評論家質疑米其林的歐美評審究竟懂不懂日本美食文化,日本師匠級的餐廳未能入選,反倒是徒弟自立門戶的餐廳得到米其林青睞,違反日本人重視的師徒輩分精神。
倒閉邊緣 食材仍要好
圖/聯合報提供
深諳日本美食之趣的人則站出來說,日本菜終於得到了世人的重視。旅居日本多年、撰文介紹日本菜廿多年的美食評論家史溫能頓(Robbie Swinnerton)說:「日本有全世界最棒的食物,我們一直都知道,現在世界其他角落的人也漸漸知道了。」
日本菜能獲米其林高評價,來自廚師的努力。2003年,奧田徹在東京銀座開了一家餐廳,一圓心中多年夢想,端上桌的皆是精心製作的菜色,例如以木炭燒烤河豚,或是新鮮雪蟹佐魚卵。沒想到生意非常慘澹,有時一天只有兩、三個客人,他和店內廚師得想辦法吃掉剩下的食材,餐廳處於倒閉邊緣。不過他的堅持終究得到回報,米其林評鑑東京版將奧田的餐廳「小十」(Koji)評為三星餐廳。
裝潢普普 壽司超美味
另一家三星餐廳「數寄屋橋次郎」(Sukiyabashi Jiro)沒有華麗裝潢,店內甚至沒洗手間,因高齡82的主廚小野次郎想的只有一件事:如何買到最好的食材。美食評論家橫川純說:「我只去過一次,但真令我瞠目結舌。他們表現出壽司的極致。」
獲選為二星餐廳的京都「菊乃井」(Kikunoi),光是高湯就有許多要求。熬湯的水取自老闆老家的井水,每周用卡車運到店裡。柴魚片是用九州近海捕獲的鰹魚製成,厚度必須為1/3公釐。昆布產自北海道,從採收到自然乾燥費時一年。菊乃井老闆村田吉弘說:「我們用最好的食材。」
倫敦泰晤士報美食評論家柯倫(Giles Coren)是日本食物的支持者,對法國菜則不屑一顧。他說:「我在日本吃過最難吃的菜,都比法國最頂級的菜好吃。」
【2008/02/06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