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其他相關產業生態 (5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最近逛逛雜誌區,看到光華雜誌上一期有特別報導幾米跟他的助手李雨姍。這個內容其實在先前鄭秋霜的書裡面也可以看到,還有其他設計產業的案例。

稍微看了一下內容,發現一些句子、他們的經驗值得探討。
在開始創業時,幾米說他們的營運藍圖夢想很大,策略很少,也不知道品牌怎麼運作。繼續看通篇,或許這兩人今天闖出一點名號,我認為關鍵在於:他們願意跟市場接觸,為了市場修正自己的走向,迎合市場的的特色後調整自己的戰略位置。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月1日最重要的新聞,對文創而言,我認為就是這個。同一天,也在聯合,有個劇場從業者投書,大嘆政府給他們的補助太少。但與此同時,施董,開始要搞藝企結合。
施鎮榮關心文化界,不是第一天,以前聽滾石段董提過,施董說有問題可以去找他。今天,雖然站在他旁邊都是台灣大團,我倒不會認為,怎麼都是你們在吃,而會想,當大頭都因為混不下去找他,可見藝文界條件多嚴苛。

這一系列報導,我注意幾個點。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的TN雜誌,談到社造。我記得陳其南上台,除了跟高層關係良好之外,帶領文建會走社造風,也是一個特色,所以在他主政那幾年,社區營造的議題很熱,但是現在主委換了,社造就比較少聽到,算是文建會其中一項業務。
當然你上文建會網站去看,還是有社造的補助與業務。

社造,真的是由下而上嗎?理論上是的,包括下文幾個教授(陳本身也是教授),大聲呼籲,不過,是學者告訴我們該怎麼社造?還是台灣本身自己已經產生社造意識?兩者有所區別。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一打該中時,發現這個觀光專題,先要為中時專題報導觀光感到高興,不過可惜沒列出辛苦的記者名稱。以及,08年開始清算觀光與文創,似乎漸漸成為風氣了。
報導本身不錯,但是報導內容通通三條線。台灣觀光缺乏競爭力已經是事實,觀光局下修目標計畫,新訂的計畫,人次上就不敢太囂張,第一篇可以看到。
我自己在往後看,大致上都把台灣幾個自詡的觀光要素點到,參觀的故宮、影視的F4、美食的鼎泰豐等。我認為台灣自傲的這幾個標的型的對象,正是台灣觀光危機所在。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看了這期破報,發現一個小消息。3月開始,先前掀起一陣討論飆節慶討論熱記者---中國時報何榮幸,被政大邀請演講,講的就是節慶語文創產業。
先前他的報導相當完整,從節慶本身,節慶以外探討,我們也在過年時系列介紹。
順代做一個介紹。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光局又要公布數字了,我們也相當關心。先前翻譯了Urry的書,算是舊文了,但是文化觀光是有相當啟示的。台灣人也要自己問,我們究竟有啥文化,值得觀光的?
台灣觀光最大客源,來自於日本。但是日本最近經濟疲軟,觀光客減少,於是花9000萬元才吸引4000人,遭到批判。我則更深層的去想,靠日本、南韓、紐澳等地的觀光客,意味台灣的東方風,吸引真正異文化國度者能力不高,當然也有美國人居第三,但是注意,台灣人高度接受美國文化,包括是美國在亞洲的戰略地,美國人數字高市當然的,而間接看出,台灣觀光不過是個地區型,限囿在固定的經濟市場而已,沒有突破,更不是世界性的吸引觀光客。
但是,不少國人,是希望去歐洲玩、去美國玩的,台灣人跑世界,比世界人跑台灣還興盛的。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看到行政院這個宣示,還是只聽到口號,尤其只聽到要花錢,沒聽到具體措施。
一個人跟你說他打算花錢,但是沒有具體方法,你安心嗎?尤其錢是你的錢....

觀光問題關鍵在於台灣沒有特色,不在於補助多少,下面的補助看起來,都只是枝微末節,其實包括陸客觀光,都只是一種枝微末節。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篇投書有點問題,關鍵在於,私募基金作法上帝卻如杜先生說的,是低價買進、重整後賣出獲利,但是這不是政府能作的事情,政府並非營利團體,所以下文在政府、私募基金之間混為一談,沒有槁清楚單位屬性。
第二個,現在的棒球問題,看到進來幾次棒球賽的現象,台灣其實這是明星產業,很多人看球是為了看王建民,或是要看台灣隊出賽,並非真的要看棒球,甚至對體育的行動也沒啥興趣。所以是否真的能掌握體育消費之間的趨勢?值得探討。

=========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1月最後一天,陳鳳馨跟時報記者對談才剛傳出危機的中興百貨。
看到這個新聞,第一個想起學學的徐麗玲,中興的經營與策略如此,不知道一年前開幕的學學,現在如何?他們學費收這麼高。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有位不知名網友轉貼這個連結。那就乾脆全文貼出。
創意是很難評判的,所以至少在本園地,我不太談文化與創意的意義,更多放在產業化與環境上。像剛剛PO的,談未成年的主張,就貌似跟文創無關,但是對人文學科的輕視,功利主義與過渡追趕主流價值,是文化產業最大的殺手。

這文最後值得注意的是廣告產業生態。我記得我們好像po過最近一場的廣告業座談會,上面有很多專家意見,這個時報獎辦很久,跟金馬獎差不多,但是會不會成為金馬獎現象?金馬獎現在大概只是觀影朋友看國外影片的影展而已,本身獎項意義不大。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前在沃爾瑪效應一書,就有看到以下的分析。沃爾瑪其實在上架前對各廠商有價格分享的訊息服務,有點類似屈臣氏歡迎查價的策略。
這篇應該是打書拉,而且書的內容大概要搶搭最近共享經濟的概念,不過用沃爾瑪去舉例,恐怕有點失當,因為沃爾瑪做為通路,價格上是可以共享資訊,但其他方面可摳的很。
但一般的商管書,大致上一定要舉成功案例,至少沃爾瑪還沒倒。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中央的界定,下面的新聞應該算是所謂的創意生活產業。至於詳細內容是什麼,我也搞不太清楚。
台灣庶民社會,小東西很多,當然也比較容易轉化成為商品。但是這些東西小,如果無法匯聚起來,大通路是甩都不甩的。
台灣創意產品很多,也有創意市集等,好像之前還改名,跑去樂生。但用更大的尺幅去看,在資本社會裡面,進不去資本主義的通路,那跟午後唱詩班沒有差別,都只是hobby。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新新聞真有意思,我們也常常很需要政府出版品。無論是法律,尤其是官方統計。很多資料,像工商普查,網路是查不到什麼的,唯有去買。
但是一本大約數百,只是總論,還有各縣市等,買下來上千上萬都可能。其實主計處網站也有電子書資料,但是跟博客來書店如何結合?真可以看看。

=========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很少談現在有什麼展覽,因為通常只是一些訊息報導,缺乏論述。
下面的東西雖然是個活動消息,不過談到一些博物館較新的趨勢,就是把時尚產業帶入博物館,
讓舊瓶裝新酒。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雞肉悄悄漲價,不過在藍綠對決下,百姓似乎荷包很厚,沒啥興趣。有意思的是,像一些中藥藥材也被財團漸漸購買,因為看中未來照顧產業,像當歸也漲。
如果我們接受社會兩極化的假設的話,未來,再加上物價漲價,量販店,all-in-one的商店將會非常重要,意義已經超出所謂消費教堂而已,因為便宜,維生的用品都能在那買到。
現在什麼都漲,是誰在喊漲?前鎮子像麵粉與石油,現在出去吃麵與麵包, 一切喊漲。是中間商?是產地產能不足?前者是經濟壟斷,後者就是你不願面對的真相了。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今天聯合報頭條,又一個腳尾飯的事件。直的注意的是,三立的反應。
平常我們很少探討電視台內的新聞,因為現在媒體已經成為政治人物的傳聲筒與打手,但是,關於這種腳尾飯事件,或是追蹤八卦的怪象,我們偶會關心。而不是一句話帶過:台灣好亂,台灣病了。這樣太敷衍。
這個事件不只凸顯媒體追獨家壓力,還凸顯電視台特殊政治立場的雙重結合,謝長廷勝選後,被人稱作有10力-三立+宋七力。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60年代以後諸如布希亞等人提到消費社會的崛起,特色在於大眾,大量與不斷消費,符號消費。
現在所吹起的奢華風,有一點點逆消費社會,因為不夠大眾,雖然高單價,但是沒有那種搶購的感覺。讓消費社會人有點異化感。
小弟Brahms6認為,如何讓精品產生模仿風,然後讓大眾也可以’偶爾買一下’,才是新的推銷策略。果然如此。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專題報導,的確可讓我們去思考,什麼是文化產業商機?
很多時候,往往週邊開始發展,才會回去刺激源頭價值發展﹔對於文創的方法論,我們嚴格說還不夠,究竟是要先備整週邊,還是要從核心開始發展然後發散出去?
如果這麼說太抽象,不妨這麼想: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週的春吶,我看刺激了三個月後即將登場的海洋。海洋,春吶,還有野台等,是一些音樂朋友都很愛去的。
文建會也曾認為,台灣未來就是要搞活動產業。從音樂發展的趨勢看來,我看唱片越來越難賣,未來音樂界應該就是活動勝於CD。
如果海洋能夠讓蘇貞昌點燈,讓周錫瑋點燈(樂生很難,所以一開始他們踢皮球),保照從中央到地方搶著要辦,諸君不見,各地政府寧可餓小學生的肚子,拼死也要辦燈會?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底最紅的,大概就是這個口號跟所謂simple life,什麼是樂活?光提Ray的定義我猜想多少有點空泛,台灣的一些學者媒體人,也把其作本土化的定義,於是出現去年的風潮。
我倒覺得這是一個特殊的生活方式,不是每個人都要樂活,就像不是每個人都是宅男一樣﹔當它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文化時,就可能產生散佈現象,則未來,跟其他族群一起,誰人才會影響未來的生活,值得觀察。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