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於華人藝術市場的報導,越來越多,原因在於成交金額非常驚人﹔我的印象,應該也都po在本版,諸如天下與商周,還有聯合報,大概都報導過﹔
下面算是一個資料庫吧!大家看看什麼樣的畫作與風格,受到藝術市場青睞,短期內中國的藝術市場都在看漲的趨勢,台灣是否能在蘇富比和佳士得出走後,分到一杯羹?
目前分類:藝術業 (114)
- Apr 12 Thu 2007 07:41
華人藝術市場的當代傳奇
- Apr 11 Wed 2007 09:21
佳士得春拍》莫迪里亞尼畫作 拍價5億起跳
90年代台灣的拍賣市場達到顛峰,其中指標性的就是佳士得與蘇富比﹔現在這兩家在世紀之交時,都已經大膽西進,現在,對中國市場的爆發力非常驚訝。
下面的作品,我想看到價格,都相當驚訝,其實在藝術品市場,潛力相當高,也由於並非是大眾市場,一般不太被民眾所熟悉。
======
- Apr 10 Tue 2007 09:19
在高雄看歌劇魅影
昨天文建會要在高雄蓋兩廳院,今天,中山大學的博士生就寫了這一篇回應中時﹔我覺得值得一看。
現在,狂蓋硬體設施已經遭到檢討,雖然中國在瘋園區熱,但台灣嚴格說已經過度膨脹,像在高雄港口的流行音樂中心,都還沒蓋,但是現在文建會又要蓋另一個。
我想諸葛俊的觀點,與我類似:當藝術欣賞南北有差異時,現實下硬在高雄設置硬體,是否妥當?官方何需跟民間趨勢相反?
- Apr 09 Mon 2007 10:04
藝品節稅 要挑「中概股」
市場觀點看藝術,果然角度不同﹔先前商周等雜誌,報導中國藝術市場,已經讓各為看到論述風格為何。
藝術品作為一種收藏,意義是為了節稅或是再投資,這在藝文界簡直不堪聞問,不過是商業界的常態,於是中國藝術品,也被冠上中概股的名號。
好還是不好?我想我在網路上也看過很多害怕藝術商業化的朋友,不只恐懼,甚至憎恨﹔但是提不出另一套文化產業經營的辦法,也只好讓商業乎?藝術乎?的矛盾繼續下去。
- Mar 22 Thu 2007 08:38
Modern Eye for the Old Porcelain - 汝窯的當代連結
這篇文章轉貼自vincentchang大大的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vincentchang&article_id=3908670
撇開政治意識型態不談,故宮的收藏確實是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寶庫,問題是這些上百年甚至千年的老東西,究竟要以甚麼樣的形式來包裝、介紹,才能夠讓現代人注意到它,同時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意義,這是個具挑戰性的課題。
- Mar 20 Tue 2007 09:58
開拓台南文化創意產業
今年,文建會有南進政策。不知道這個跟文建會有何關聯。不過文建會的計畫好像比較是在培養藝術團體補助上。下面則是要培養藝術行政人才。
藝術行政人才夠不夠?我只知道台灣文化界能搞財務,經營與策略行銷的人不夠,於是仍然是小眾文化﹔但是一旦改裝成為野田妹,未必所有文化人都樂見。
- Mar 17 Sat 2007 09:34
2007年富邦10年藝術講座
延續在經日文創園區內的富邦執行長文,從月底開始,富邦基金會為了迎接10週年,一系列講座與活動,應該會延續好幾個月。
有意思的是,富邦在搞藝術文化上,已經很久,並且觸角多元化,展覽與講座不用說了,諸如還有小餐車等關懷計畫。富邦的講座跟學學比幾來,師資不會差太多(下面舉例幾個),但是學費差很多,像即將登場的講座,一堂課400,不會超過8堂,而學學光一堂,我的記憶就是2000,貴則3000﹔地點上,大約位於台北市中心(敦化南路與仁愛路各一),但學學在內湖。
- Mar 16 Fri 2007 10:33
手一指 清明上河圖動起來
之前我們談過台藝大謝主任的數位書計畫,下面故宮的消息,似乎也跟這個有關。尤其清明上河圖,可以透過觸碰而躍於紙上,乃一大突破。
當古物越來越生動,我們對於所謂枯燥的歷史,則才會越來越有興趣。
現在的青少年,對歷史一點興趣都沒有,也不想知道﹔但是,卻對三國極有興趣,原因為和?3d化,電動化,還有歌手出唱片等。
- Mar 15 Thu 2007 09:28
樣品屋 變身美術館
我們的文化產業,比較少談到所謂跨界,大多是在談自己的藝術理念,其次談一下市場,然後說自己活的有多辛苦。
下面的例子,是一個美術館與房地產結合的例子,當然:文化呼?商業呼?的爭議尚未解決,但是部分朋友還是要試圖突破重圍。
- Feb 27 Tue 2007 09:37
畫廊產業將移回台灣?
所謂畫廊產業進入中國,前鎮子沸沸揚揚。我如此看待兩個趨勢:
1.中國經濟崛起,真的有所謂藝術爆發戶。但市所接觸藝術產品者乃全世界,之前趨勢雜誌所介紹者,是把全世界的藝術品或拍賣市場都涵納進去。口水流不停。
2.台灣一則是國內混亂,一則是看到中國經濟崛起,在台商去了20年之後,藝術經營人士也跟著西進大陸。但是這與第一點是兩回事情,有時候中國暴發戶的錢是被歐美人賺走,由其他們運作藝術品市場更是百年基礎。
- Feb 09 Fri 2007 22:12
等待紫藤花再開~紫藤廬3/11休館1年 推出茶器等商品8折
台灣大學附近的紫藤廬,週邊環境都滿寧靜,本身也十分典雅。台灣既有的古蹟建築,在一個混搭的文化與地理現實下,文化場所是零碎的,紫藤廬週邊是文教與住宅區,算不錯了,不過地段也頗貴。
紫藤廬其實可以研發一些週邊商品,猶如故宮最近也面對轉型正義,從既有的展演場地,轉型到能在週邊發展商品─諸如翠玉白菜的小紀念品,未來如果大多文物,可以有複製品與紀念品,在國外的博物館案例,是有3成左右的收益﹔
- Jan 30 Tue 2007 09:15
熱錢湧入 藝術品身價水漲船高
商周與美國經濟學人合作,常會翻譯一些報導。以下這則與藝術產業相關。
拍賣與藝術品市場,不太為外界所知,但是透露出來的消息,這一塊可是高檔遊戲,動不動就是以億美元為單位的交易金額。我們也稍微談過,從市場角度看藝術,所用詞彙與想法,完全不同﹔藝術理念與派別,是衡量價格的參考座之一,最後成績單還是以販賣價格為主。
這一點似乎犯了文化界的大忌,但又超出了既有文化工業批判的轄義範圍:賣的就是原件,複製品可上不了檯面,但是,原件藝術品有價,是因為放入市場機制運作。
- Dec 16 Sat 2006 10:08
三義木雕紀錄片「禮物」 呈現木雕藝術之美
剛在tvbs-n看到這則新聞,我比較關心的倒不是三義木雕本身,而在於如何構成這個事件。
資助這些藝術家背後的,裕隆基金會,裕隆起自於三義,類似回饋鄉里。
- Dec 14 Thu 2006 08:21
故宮大觀展 國寶盡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