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天文建會要在高雄蓋兩廳院,今天,中山大學的博士生就寫了這一篇回應中時﹔我覺得值得一看。
現在,狂蓋硬體設施已經遭到檢討,雖然中國在瘋園區熱,但台灣嚴格說已經過度膨脹,像在高雄港口的流行音樂中心,都還沒蓋,但是現在文建會又要蓋另一個。
我想諸葛俊的觀點,與我類似:當藝術欣賞南北有差異時,現實下硬在高雄設置硬體,是否妥當?官方何需跟民間趨勢相反?


============
中國時報 2007.04.10 
在高雄看歌劇魅影
諸葛俊

    據中國時報報導,即將在高雄縣市交界的衛武營區興建的高雄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由荷蘭的建築師贏得首獎。這座具有地標式藝術建築融合後現代的設計概念,完工後是全台最大、最具規模的表演展場,預期會提昇南台灣的藝文氣息,更帶進可觀的文化產業。是的,高雄學成為顯學後,硬體建設逐漸加溫,五年後,至少高雄人要看一齣「歌劇魅影」不必大老遠到台北的國家劇趕場了。

    以區域均衡的公共政策而言,文建會推動這項八十三億元的大建設確實有助於平衡南北差距,在硬體建設之餘卻還有許多條件面和現象面的現實環境亟需克服:

    第一,高雄藝文中心佔地六十八公頃,是台北包括國家劇院和音樂廳的中正文化中心的二點七倍,平心而論,如此廣闊的園區面積,在政策形成的心態上能否破除「最大、最貴、最宏偉、最現代化」硬體競賽迷思,有待檢驗。

    第二,高雄國家藝文中心是建構國家級的表演藝術殿堂,超越區域性限制,但一個高水準的表演場館必須有最基本的藝術人口,也就是「近用權」的問題。五年後即將完工,具有藝術欣賞習性的民眾能支撐得起這座嶄新國家級藝文中心嗎?還只是與台北的兩廳院在搶「客人」。

    第三,也因為有以上問題,推動藝術文化活動均衡化的政策,在格局上應該以國際化為定位,亦即不是與台北的兩廳院作競爭,而是創造大格局,聘請國際級表演團體,吸引世界各國愛好藝術的人口到高雄作一場藝術宴饗。

    第四,既然由文建會主導這項藝文建設,台北的兩廳院與高雄國家藝文中心在藝文活動的表現應該有區隔性的規畫,而不只是放任表演經紀公司,作競爭或依市場考量的安排而已。

    猶記得前年「歌劇魅影」來台表演造成轟動,但號稱耗資千萬的道具、佈景從高雄港上岸,直接運上台北的國家劇院佈置,即使後來的加演,高雄還是缺席了,缺乏表演場地是事實,市場考量才是真正原因,歌劇在高雄就是「瘋」不起來。前年的台灣很藝術,除了「歌劇魅影」,維也納、柏林交響樂團相繼來台表演,卻是「北熱南冷」,凸顯民眾的生活習慣的落差。

    有藝術落差原因很多,藝術接受度不同、藝術表演資訊差異、民眾休閒習慣、藝術教育人口、經濟水準表現等等,這是文建會規畫高雄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時應該事先考量,相關的配套措施必須同時啟動,因為高雄人很清楚,高雄國家藝文中心不能再養蚊子了。

    後現代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態度,建築體是後現代設計不代表民眾的觀念就是後現代。高雄國家藝文中心的設計能以後現代的觀念破除宮殿式的威權象徵值得嘉許,但最重要的是要啟迪民眾的後現代生活態度,才是藝文活動潛移默化的核心功能。

    (作者為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