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週一的朱敬一董事長專欄裡面,有趣的是談的是「文化觀光部」。文觀部,在黃碧端當主委時就已經消解,朱董事長突然提這一點,並且感嘆,感到有點奇怪。

剛好在他見報之後,也接受了廣播訪談,相對於報紙上比較大江大海的描述,用言談形式,似乎比文字更清楚一點。

朱董事長在文字、在言談中大概都抓到了要點,簡單說,要推觀光,我們是什麼樣的水準?他在言談中提到:臺灣的觀光還是一個旅客物流業,並沒有提升層級;回過頭看,文化觀光似乎比單純的物流業更有優勢,那,文化觀光裡面,什麼才是文化?他說,文化不是高深東西、唱高調,而是生活體驗。也因此,先前在澎湖的博奕觀光,就相對的沒有深度、沒SENSE。

最後他對組織再造上,他也提出觀光相關業務層級太低、任務雜多,也是無法推動的原因。另外,他提到,如果一開始對話是文化與觀光兩方比較極端的意見,自然無法。


剛好週日中時的社論:「社論-增加觀光魅力 政府應扮火車頭」,也提到類似問題:

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26172715

然後當然不免在道德文章/官樣文章中,又期待政府要作點什麼。

但社會上真正的能動力,會在這個大有為的政府上嗎?可以仔細思考一下。


以下是5/10的「財經起床號」訪談,逾期不補檔:

http://rapidshare.com/files/385540736/NEWS98__________2010-05-10_08.41.15.mp3.html

http://vspace.cc/file/VHTWS9O42CDTR7XY.html

http://www.mediafire.com/?zhzzmzzfntk

=============

安得廣廈千萬間 懷念不慎出局的「文化觀光部」

2010-05-10 中國時報 【朱敬一】

     高中讀歷史,唸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句子,總覺那是句八股廢話,似乎是「明明打不過別人,卻又不肯承認自己不行」的自我安慰之詞。事後想來,這種反感部份是源於自己不了解「體」與「用」的真實意義。大學後練太極拳,師父說「拳架是體、推手是用」,我久經琢磨才漸漸領略「互為體用」的意義。兩年前看到文化界人士所提成立「文化觀光部」的建議,我就自然想到「文化是體、觀光是用」的類比。只可惜,這個絕佳構想後來沒有實現;現在的行政院組織法只有「文化部」,而觀光局還是放在交通部,令我相當失望。

     在民進黨執政期間,有一陣子政府說要大力發展台灣的觀光,甚至訂下了若干觀光客成長的目標,要求各相關單位努力達成。但幾年下來成效有限,再加上行政院主管首長更動頻繁,不久之後就不了了之,惟在推動過程中,是苦了不少中階公務員。

     沒有待過政府單位的讀者也許不了解,政府計畫最最令人討厭的一種類型,就是「目標明確、計畫模糊、管考嚴格」。舉例而言,政府的觀光計畫通常會定下X年觀光客倍增的目標,然而為了達此目標,對於在軟硬體上要如何改進、如何吸引人潮、如何搭配旅遊計畫、如何簡化簽證、如何減少中間剝削、如何品管流程、如何拓展特定航空動線、如何協調部會等,都是諱莫如深。但最重要的是,外國人來台觀光,要觀光「什麼」?這背後沒有一套串整軸心,強推觀光就只像是促銷水果,成效自然有限。我認為台灣能呈現於外的內涵總稱,就是「文化」。

     台灣該不該推動觀光?當然該。台灣有高山、有海洋、有熱帶林相、有純樸民風、有原住民特色、有一流飯店硬體、有特色水果、有美麗地形地貌、有珊瑚、有沙灘、有令人瘋狂的選舉造勢、有一○一煙火、還有離島風情。但這些優勢都只是「原料」優勢,是粗糙的內涵,而非足以拿到國際市場去招攬客人的觀光「成品」。要如何從這些粗胚原料梳理出系統底蘊,再組裝搭配成具有吸引力的產品,那才是觀光能不能成功的重點。

     台灣的觀光要怎麼推呢?我認為有三個關鍵:其一是要對台灣的廣義文化內涵有相當的了解。文化絕不只是琴棋書畫、藝文吟唱;所有值得呈現的、有底蘊延展度的社會內容,都是文化。其二是要有一個眼光宏大的通盤計畫(master plan):由於觀光牽涉到的面向太廣,又彼此互連貫穿,因此不可能靠分散式的市場機制去促成。推動觀光的第三個關鍵,就是要有層級非常高、能力非常強的專責政府首長,去協調推動這個通盤計畫。外國人來台觀光動不動就會牽扯到交通部、內政部、環保署、農委會、地方政府等一大堆的機關,這些業務協調絕不是交通部下轄觀光局這個單位所能處理,當然層級要拉高。

     從文化內涵、到通盤計畫、到拉高行政層級,這三個關鍵環節應該就是當初建議成立文化觀光部的出發點。可以想見,這種從體到用一以貫之的理念,當然會遭到部份人士的反彈。狹義文化人士擔心下游的實用取向會把文化的水平拉低了;狹義的觀光人士又埋怨那些騷人墨客不理解建設與交通的重要性。但是,我認為所有突破性的構想,都需要耐心的溝通與遊說,而不宜以溝通過程中的暫時不順,就輕易放棄了理想。當年,貝聿銘以金字塔外觀在巴黎整修羅浮宮,就是文化藝術溝通說服的最佳史例。

     文化觀光部的構想不是台灣所首創,在國外的實例所在多有。遺憾的是,新的行政院組織法中,觀光局依然是個難以發揮的小單位,文化部卻又像是個層次太高、作用有限的大部會。我與多位政府官員長談,大家都覺得可惜。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