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談了些教育制度,也談些閱讀現象。小弟Brahms6主張,台灣不是一個閱讀的地方,原因在於我們的教育制度已經敗壞,教育出一批為了換取資源而讀書的浮士德﹔或許換來了一些工作機會與社會地位,但是連閱讀的興趣都敗壞,其他諸如作為一個人、文化是什麼,都不用談了,也難怪一個幾乎都由台灣人所組成的台灣社會,還像個殖民地一樣。
這期遠見有一個專題,專門談閱讀,做了些調查。我把幾個簡單的資訊圖放在下面。
先從國人閱讀習慣開始。
就以一般國人來說,根據遠見調查,一般調查者過去一年,只看過4本書﹔近三成的人沒有看過書。
那這些人平常在幹麻?看電視最大宗,其次是上網﹔閱讀所分配的時間最少。
有閱讀者,分布如何呢?
全體調查者,約1300多一年﹔遠低於香港的5000元﹔而有閱讀習慣者,還不到3000元,還是低於香港,另外,但是已經高於一般調查者。
而這些人花錢的分配,金額越高的人越少,但是最高的還是以不買書的人最多。
這閱讀的類型是什麼?
最大的是小說散文,其次是心靈立志。這一點有趣的是,小說,當然除了哈利波特以外,一般的言情小說或許也包括在內。這一點跟文化精英的文以載道似乎相當不同,尤其遠見去訪問李家同,他對國人不喜歡看些科普的書,十分憂慮。不過好像世界文豪大仲馬、金庸,都是寫小說的,真正看過金庸報紙評論的,人數應該沒小說讀者多吧?
最後在看書的評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把很少+不看書加起來,是超過50%的。
另一個可以從階級與社會背景去看。
無論學歷,或是收入,都呈現一樣的趨勢:越高者,越喜歡閱讀。這一點象徵一些意義。中下階層,或許因為疲於奔命為了生活,也或許不懂利用閱讀作為休閒娛樂,比照一下上面的看電視,這一點的確。一個社會有錢人與高學歷者畢竟還是少數,如果閱讀與看電視分別象徵兩種生活方式,猶如布爾狄厄指出的,勞動者的手跟精英者的手長的是不一樣的,則台灣一樣存在著因階級而劃分出來的休閒差異,具體表現在生活中。
最後,看看青少年。
18-24歲的少年,大約是大學生年紀,花最多時間在上網,其次在看電視,閱讀都很少﹔趨勢類似總體,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18-24這個階層新兵器已經奏效。不過考量到現在大學廣布現象,這階層的人不看書,受高教的人又多,是什麼樣的教育與學習品質。
還有,遠見根據年齡階層調查去圖書館借書的數據。30-50歲者數字最高,但是在13-18歲之間最少,還少於50-60歲﹔有兩個可注意,第一個是,50-60歲者因為眼力衰退,應該是看書最少者,但是青少年在體力最佳時候,卻低於老人,原因何在?因為平常學校教育的教科書與補習太多。胃口養壞。
這一點遠見也看到,她們訪問北歐瑞典,當地學生在小學被培養找資料與表達的能力,這一點跟台灣不同,台灣人都是老師,根據教學大綱給孩子們知識的,我們從小的知識與世界觀都是「被教育出來」的,所以無怪任何執政黨,從未想改革教育根本的教法,也要死抓住教育這一塊。
但是關鍵是,在統治者透過教育控制,也壓抑少年們去思考時,手法不外兩個,一個是棒子:排山倒海的課業壓力,另一個是胡蘿蔔:通過考試就可獲得資源(諸如進入醫學院,或是現在搶破頭可以當的公務員)。則,我們從小都被培養的是技術能力,而不是思考與找尋能力﹔也無怪乎台灣以世界代工自傲,但我從未聽德國或法國,死命想當代工國。
這就是文創最大的敵人:你我為了在這個體制擠出頭,都曾經把靈魂賣給魔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