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注意下圖作者拿的雜誌,是中文的,那些日文,就是前兩天介紹過的:交響情人夢。
台灣跟日本在古典樂(包括爵士)都不能比,台灣也不缺留德留奧的音樂人力,但是嚴格說都沒有一個完整的音樂普及與真正拔尖的人才,我有限的認識(其實也沒啥興趣認識),台灣古典樂花樣比實力多。
1995年成立的台北愛樂電台,早就在搞MUZIK的工作,而且用電台介紹,比書本更加貼近,也不禁思考一個問題:普及化問題。
就學術普及而言,自然科學比人文進步很多,諸如科學人的引進,以及一些學院人願意出來分享科技新知,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者,算是大老心態者重,要向大眾訓示人文理論與文以載道。
台北愛樂算是很努力在推廣了,不過根據一些內行人的意見,她們很少聽台北愛樂,因為搞來搞去就是那些曲子,反覆那幾套。當然,這也是推廣與深入的問題,推廣,大多數人是把古典當成流行在聽,但是深入,可能曲高和寡。
不知道MUZIK內容為何,下次翻一下,我更有興趣知道諸如華格納,舒曼這些瘋子的荒唐往事,寫這些八卦搞成古典壹週刊,包准大賣!

==========
六年級辦MUZIK 大吹漫畫風
 
【聯合報/記者黃俊銘/台北報導】 2007.03.03 04:42 am 

孫家璁辦Muzik雜誌,自信台灣養得起古典音樂雜誌。


記者黃俊銘/攝影
「以前的古典音樂雜誌看起來像學術刊物,我希望編一本每個人都可以發現一點點樂趣的。」六年三班的「MUZIK」雜誌發行人孫家璁說。

去年秋天,專攻古典音樂的「MUZIK」雜誌悄悄誕生,由於之前「音樂時代」、「古典音樂」、「音樂與音響」等古典音樂期刊,都捱不過市場考驗,紛紛停刊,這本標榜都會感、向「Classic FM」看齊的古典音樂雜誌,成為台灣唯一。

「讀者滿挑的,創刊號『一生中不可不聽的80張唱片』,被批寫得太淺,二月號以最近很紅的漫畫『交響情人夢』為題,我已有心理準備,要被讀者罵。」

孫家璁是紐約大學音樂科技碩士、紐澤西市立大學小提琴碩士,父親是知名汽車集團的核心經理人,支持孩子做自己愛做的事。他說念大學時就在報上開F1(一級方程式賽車)專欄,也時常寫NBA球評專文;「我爸媽說,他們只管我到十八歲,十八歲時,我決定要走上音樂之路,爸媽果然沒說話。」

他說,台灣大部分學音樂的小孩,一心只想當獨奏家、練琴,缺少人文訓練,反而成不了一流音樂家。他在紐約時結識「紐約時報」的藝文版音樂評論主編James Oestreich,帶回不少辦雜誌的靈感,把李歐梵、李茶、須文蔚等文化評論家都延攬為主筆,政治名嘴胡忠信還戲稱他用文人辦報的精神,來辦音樂雜誌。

「說真的,本來我們是想辦一本賺錢的雜誌,後來發現沒那麼容易,但至少可以辦一份讓發燒友、音樂門外漢都可以喜歡的雜誌吧。」孫家璁說,古典音樂一定有考古族、專門愛老錄音,但也有希望跟上時代的新一輩樂友,因此他抱著「與讀者一起成長」的心情經營。

閱報秘書》交響情人夢

「交響情人夢」由日本漫畫家二之宮知子原作,以一位音樂大學學生的奮鬥故事與愛情為主題,劇情搞笑,廣受歡迎,還被改編成電視劇及動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