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今日聯合報社論,與遠見一樣,從日本看台灣的老年化問題。結論一個,台灣還在溫水煮青蛙,但是日本經努力20年了。
第一個我想提出的是,我們現在還是從量的角度看人口問題,諸如老年人口與青年人口,但實際上社會發展還有更多條件,諸如機器與電腦加快產量與速度,現再老人年輕時字是用寫的,現在是用打的。但其他條件,還包括資源分配不均與階級問題,甚可能惡化這個年齡的結構。
第二個回到所謂曠男怨女﹔已婚夫妻不生是原因之一,但是沒有被媒合配對,更是重大影響之一。這篇撰寫日期,剛好西洋情人節,非常有意思的是,台灣究竟過情人節的是多數還是少數?雖然媒體看起來好像煞有其事,傍晚去台大附近逛逛,手持鮮花的女人也看的到,我關心的倒不是好人文化,而是:如果在一個生活與娛樂都個人化的趨勢下,曠男怨女可能會更多,原因在於娛樂,過去要靠交談,現在可以透過各種科技方式,小弟現在(200702140815),就做在電腦前面打字。
第三,關於補助,現在的補助都著重於幼兒,但是社論提出了,小學到大學高昂的學費,才是讓家長卻步的原因,今天同樣有個新聞,未來可能又要漲大學學雜費,不再po了,我們意見一樣:可以高學費,但是要檢驗教育品質,台灣目前還是大賣場式的高教品質─一律低價低品質。
最後是學日本,我們探討過文創該學誰,我主張最可參考日本﹔但是以下少子化問題,不是瞧不起日本,事實上日本很有遠見,而是:台灣國情跟日本一樣嗎?以及,日本的模式已經safe了嗎?
=============
台灣更急需不老革命
【經濟日報/社論】 2007.02.14 03:12 am
日本從2005年開始,正式步上人口減少的不歸路,預計半個世紀之內人口將減少3,000萬,而且四成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面對這樣的警訊,日本從1990年代初即開始抗老,一方面以愈來愈豐厚的獎勵補助減緩生育率的下降,一方面則努力多管齊下,搶救可能在十年之內會減少逾400萬的勞動人口。
台灣在許多方面常跟在日本後頭前進,差距大約在十年左右;但就社會老化及少子化而言,我們可是後來居上。在日本政府的大力搶救之下,日本的生育率自戰後的高峰直線下降到2005年底的1.26人。然而2005年台灣每個婦女的平均生育率卻已達到全世界最低的1.12人,下降速度比日本高出至少一倍。因此,據估計,最慢在12年之內,台灣的人口也將轉為減少;而老年人口則快速增加,40年之內,每1.5個年輕勞動力即需扶養一位老人。
不過我們可一點也不擔憂;政府各部會還在為是否以補助或租稅減免來減緩生育率下降爭辯不休,前任中研院院長甚至公開主張少子化完全無須顧慮,還是可喜可賀之事。只是不論擔憂與否,人口減少與老化的腳步正在加速邁進,可用之人愈少、需要照拂安養者愈多;經濟成長率下滑、發展動力減弱尚屬餘事,當每一位65歲以上老年人口只能依靠1.5個年輕勞動力來扶養時,整個社會的運轉、每個成員的生活品質都會成為極其嚴重的共同問題,屆時再臨渴掘井,只怕噬臍莫及了。
最近在知名媒體的積極宣導之下,台灣社會開始注意日本20多年來的種種努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這個一向踵武其後的後進者,從其種種作為中,當可學習不少;不過,我們認為觀察前驅者的經驗,尚應憑藉我們的智慧,發掘出若干被忽略的環節,或可在謀求解決之道時,事半功倍。
從1990年代開始,日本政府用力最大的,就是鼓勵生育的政策;1994年的「天使計畫」,以大筆經費廣設方便又便宜的幼兒托育體系;2003年,針對少子化專案立法,內閣中增設「少子化擔當大臣」專責處理相關業務,並且撥出逾台幣半兆的預算,對12歲以下幼兒的家庭給付育兒金。
這樣的思路是正確的,但仍有不足。其一是,育兒成本除幼兒期的照料之外,從小學到大學的學費等成本更加高昂,學習成就高低也是父母操心的重點。因此我們若要比照實施,有必要進一步納入各級學校的學習成本與學習品質方面的照顧,才有可能讓許多年輕夫婦有生育的勇氣。
其二是,曠男怨女日多,這是婦女生育率滑落的源頭;於鼓勵已婚婦女生兒育女之前,先該建立更好的媒合制度讓婚齡男女早成佳偶,其花費極少,但成效更大。
其三是,許多年輕夫妻不願生育下一代,往往是對現實社會、政治、經濟灰心失望。當他們自己都望不見光明的未來,豈會刻意讓下一代出生受苦?因此政壇上的各方領袖都應於午夜夢迴之際,捫心自問,所作所為,對蒼生、對子孫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日本朝野勝過我們的另一個地方是,他們已經深深省悟少子化加老化代表著勞動人口的大量流失;十年之內將損失400萬人,的確是極其可怕的事。因此日本厚生省乃努力從年輕的飛特族、在家閒居的女性以及退休老人中搶救勞動人口,目標是十年之內搶回300萬人,使其勞動力只淨流失100萬人。
慚愧的很,國內不論政府還是學界尚無一人注意及此。我們眼看勞動力隨人口老化、少子化而快速減少,甚至愈來愈多年輕畢業生略微嘗試謀職失利即完全放棄,以及風起雲湧一般趁著政府優渥的公職人員退休辦法尚未被刪減之前大規模退休的壯年勞動力退出職場,絲毫無動於衷。
日本目前所採取的搶救勞動力對策,是我們忙著爭取勞工選票的勞委會最該學習的榜樣。但除此之外,特別受到扭曲的退休人員更須加意予以導正。對於經驗豐富、歷練成熟的壯年公職人員,應以有效誘因,鼓勵他們延長服務年限,以維繫政府的效能。面對全體尚有工作能力的退休人士,我們必須修改一切相關規定,讓他們有強烈動機以全新的身分重回職場,為其本身也為整個社會減輕養老的重擔。
幸好有日本走在前面讓我們知所依循。但若連學前人腳步都不會,就真是自作孽,不可逃了。
【2007/02/14 經濟日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