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分析,介紹韓國似乎相當誘人。
韓國那個最強?出版?影視?
管他那個強,我只知道,現在台灣比起他們,少的是自信。沒有自信,做起來什麼都怪。
韓國的文化產業品出口導向的,當然我們也成為他們的殖民地。
但一弊後面會有一利,台灣各式的娛樂產品,幾乎都毫無限制,我們的觀眾其實是全球消費的,但是相對韓國,他們很多東西仍在管制。
至少在消費面,台灣人接受資訊的速度很快,也很廣。以電影為例,台灣是世界幾乎與好萊塢同步的地方,日本上映美國片約晚半年。
這不是阿Q,而是看到台灣在生活面中另一個特色。只是,台灣代理超強,生產面超弱,問題在於本土創作生產漸漸消失,問題在這:『全球消費、在地生產』。
========
文創迸火花!韓潮Rain不可擋
【經濟日報╱記者 劉煥彥、蕭君暉】 2007.11.22 04:14 am
中國人愛面子,但韓國人更愛面子。只是他們愛面子的方式與我們不同。他們從個人、家庭,到國家社會,幾乎全國都是愛面子一族。
南韓民眾的整形風潮,最能代表這種文化。據統計,在南韓,八成以上成年女性有整容,甚至連男性也有五、六成。在首爾江南區狎鷗亭洞地鐵站出口的鬧區,一整排的整形診所林立著,診所大門前是招來顧客的俊男美女照片,不時也看到父母親帶著年輕女兒走入。
韓國人注重美感,人人愛打扮,連周末假日男生女生出來約會,不論是相偕看電影或在咖啡店坐坐,大家都是特意妝扮一番。女性們,套裝、裙子與黑絲襪幾乎是標準配備,連在首爾市中心清溪川旁帶小朋友出遊的年輕媽媽,穿著和平時上班時一樣整齊。
難怪南韓自家的化妝品業能作出一番成績。即使這些業者沒有行銷全球,但至少也有像The Face Shop等品牌踏出國門,進軍包括台灣在內的亞洲市場。
這種追求美、愛面子的風氣,也是南韓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無形資源和條件。在這個基礎下,2001年南韓在文化觀光部底下成立「文化內容振興院」,以國家力量積極發展動畫、音樂、遊戲和電影等領域,幾年之間,文化創意產業就已蓬勃發展。
維納斯的DNA!
男女追求美麗著迷整形,種下發展的條件…
在政府與民間的努力經營下,釜山國際電影節已成為亞洲每年屬一屬二的電影盛會;韓國電視連續劇近年來席捲亞洲各國,形成所謂的「韓流」—Hallyu;2005年台北國際書展的國家館,也特別以南韓為主題。
以出版業為例,2004年南韓十種文創產業中,出版業產值占37.8%,遠遠超過排名第二的廣告業(16%)和廣播(15.5%)。不論是周末假日在首爾鐘路區光化門地鐵站旁的教保文庫書店,或是上班天晚上九點半在江南區COEX地下商場內諾大的Bandi & Luni's書店,總是可以看到一大群人或站或坐,手不釋卷。
韓國人的閱讀風氣不僅支撐了出版業,報紙也同樣受惠。首爾地區人口超過1,000萬,龐大的地鐵通勤人口,至少養活了四家早上出刊、一家下午出刊的免費地鐵報。在通勤時間,擁擠的車廂內許多民眾人手一報,嗜讀程度直追大文豪莎士比亞故鄉的英國倫敦。
如果談到南韓文創產業,自然不能忽略掀起韓流旋風的韓劇與電影。南韓過去幾年鞏固本身在影視界的實力後,把目光放的更遠,計劃耗資2.69兆韓元(新台幣952億元),在首爾郊外的京畿道高陽市,用八年時間打造文創產業大本營,並以接近好萊塢(Hollywood)的發音取名為Hallyu Wood。
閱讀上了癮!
通勤養活了五份地鐵報,風氣直追倫敦…
依照計畫時程,當2010年Hallyu Wood年完成時,這裡將成為集合生產、發行、規劃與開發功能於一身,並且是電影、電視、音樂、遊戲與娛樂業等文創產業的基地。
如果觀察英國的發展經驗,文創產業是能與金融服務業、高科技製造業平起平坐,並帶動英國經濟前進的三個火車頭之一。南韓政府目前在策略性產業的布局,正走向這個方向。
文創產業所以能成為火車頭產業,在於周邊效益相當可觀。以MBC電視台(拍攝影大長今的電台)今年9月上映、由裴勇俊領銜主演的南韓歷史夢幻武俠劇《太王四神記》為例,製作單位為了呈現2,000年前高句麗時代的宮廷建築,特別耗資20億韓元(新台幣7,080萬元),在忠清南道泰安郡安眠島的拍攝現場,搭起富麗堂皇的皇城,完全重現與羅馬時代同一時期的韓國古代榮光。
由於南韓境內少有高句麗時代遺留的古蹟,《太王四神記》搭建的劇用宮廷場景,已成為韓國民眾了解當時歷史文化的絕佳去處。不只如此,這齣電視劇上映後,安眠島也和先前因裴帥拍攝的《冬季戀歌》而走紅的江原道南怡島一樣,成為熱門觀光景點,進而帶動觀光收入。先文創,後觀光,兩個不同的產業作了最佳的結合。
粉絲觀光潮!
明星裴帥等爆,拍攝景點成追星朝聖地…
曾經派駐台北六年的韓國觀光公社中國部部長安鎔煇指出,台韓2003年恢復通航,正好搭上「韓流」席捲亞洲的順風車。觀光公社大力推銷到韓旅遊,使得台灣每年赴韓觀光客人數,從當年的17.9萬人次,2006年倍增到39.6萬人次。今年前九個月已有32.6萬人次,全年可望輕鬆超越去年紀錄。
觀光公社為了開發潛在外國觀光客,特別以知名韓星為號召,甚至在拍攝階段,就組織「觀星團」參觀拍攝過程。安鎔煇指出,不少喜愛裴帥的日本粉絲,在《太王四神記》製作時就渡海到安眠島,一睹裴勇俊的風采。這些觀光客等到電視劇到各國播映時,還能再創一波效益。
不過,在經歷前幾年的大好風光後,「韓流」卻也出現後繼乏力的現象。不論電視或電影的出口金額都在2006年回跌(見表)。雖然南韓娛樂圈仍不斷推陳出新,但韓流力道減弱卻是不爭的事實。
MBC輸往台灣的電視劇出口金額,從2004年的200萬美元,一路衝到2006年的600萬美元,但今年可能開始減少。
負責台灣與越南市場的MBC電視台國際業務專員陳惠媛分析,原因至少有二個,第一是韓劇價碼隨著大牌明星身價上漲而節節攀高,降低海外電視台購買韓劇的意願;第二是韓國影視界的大明星汰換過快,青黃不接,新生代演員還沒有足夠的明星魅力。
不過,南韓政府已開始應變。「韓國文化內容振興院」副總裁薛基煥表示,這種情況突顯「多管齊下」發展內容產業的重要。現在,業界的口號是「一個內容,多次使用」。
以電影為例,一部作品在戲院上映後,做成DVD可以再賣一次,最後在有線電視頻道播放又可以賣一次。電影還可以做成週邊商品,例如遊戲、原著小說或兒童故事書等,單單一種內容就能創造大筆收益。
另外,是拓展亞洲以外更多的市場。南韓影視業正大力拓展美洲、歐洲與中東市場。現在韓劇已經打入西語系的墨西哥、西班牙,以及中東產油大國沙烏地阿拉伯。
從為了愛美而整形的年輕男女,到力圖更上一層樓的影視工業,南韓追求美學與創意的活力十足。(系列完)
【2007/11/22 經濟日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