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往看到民生報的網路辦,發現有幾篇文章,探討過去我們探討過的一些主題;這一篇,是探討諸如博物館免費、文化是不是要使用這付費的觀念。
胡自強的說法有趣,他要先把觀眾『騙』(請)去,之後在慢慢開始收費;他的意思是先培養一般市民的藝術觀賞習慣,之後再建立市場機制。當消費者願意消費時,你藝術品才賣得出去。
第一個基本問題:藝術要成為市場嗎?如果藝術要跟市場脫勾,比如文化因為象徵一個國家的精神,所以一定是國家的責任,政府需要全額的補助;那這就無關呼
最近上往看到民生報的網路辦,發現有幾篇文章,探討過去我們探討過的一些主題;這一篇,是探討諸如博物館免費、文化是不是要使用這付費的觀念。
胡自強的說法有趣,他要先把觀眾『騙』(請)去,之後在慢慢開始收費;他的意思是先培養一般市民的藝術觀賞習慣,之後再建立市場機制。當消費者願意消費時,你藝術品才賣得出去。
第一個基本問題:藝術要成為市場嗎?如果藝術要跟市場脫勾,比如文化因為象徵一個國家的精神,所以一定是國家的責任,政府需要全額的補助;那這就無關呼
前兩天才跟朋友提起野臺,沒想到不辦了;文中這個FREDDY,不知道是不是今年幫綠陣營打文宣戰功彪炳的那位。
有意思的是,爛舞台倒還要辦,印象中在大橋下,比起對面邀請國際大團,用高票價的野台,爛舞台形成強烈對比。
其實前兩年,我就聽過這份報告;這是一份由資策會所發佈的報告,先前從2006年就開始公布、好像遠見還做過封面計畫,訂在2015年,是因為2006年開始往後推十年。
這份報告是在當時的環境裡面,推出一個跨單位的報告,資策會算是領頭,裡面還有中經院等,也跟各部會做策略性的遠景規劃。
今天在自由看到這個新聞,查了一下,97年度文建會送去的預算,到底有多少?被砍了多少?
文建會網站上所公布的資訊,97年度送出去的預算案,編列的大概是60億1217萬元,比前一年多了4億元,比前幾年大概編列50億元出頭的額度,大概成長了10億元。
今天翁前主委所的投書,立法院通過的法定預算,應該是58億元,占比為0.48%(龍女士說的1.3%是全國文化支出,包括新聞局、教育部等,不過文建會預算全部列入),如果比以前的預算,比例上是成長的(以前文建會預算約0.33%)。
最近上往看到民生報的網路辦,發現有幾篇文章,探討過去我們探討過的一些主題;這一篇,是探討諸如博物館免費、文化是不是要使用這付費的觀念。
胡自強的說法有趣,他要先把觀眾『騙』(請)去,之後在慢慢開始收費;他的意思是先培養一般市民的藝術觀賞習慣,之後再建立市場機制。當消費者願意消費時,你藝術品才賣得出去。
第一個基本問題:藝術要成為市場嗎?如果藝術要跟市場脫勾,比如文化因為象徵一個國家的精神,所以一定是國家的責任,政府需要全額的補助;那這就無關呼
今天在自由上看到這篇,引起一些想法,當然先前這種些討論也出現過。
第一個,記者討論的是,藝術界所謂一把抓的現象,並對鍾、陳二人提出質疑與迷思批判。則,小弟第一個想的,如果今天鍾或陳做的是為里民服務,把馬路打掃、倒垃圾、維持秩序與行車安全等一把抓時,會不會遭到質疑與批判?如果不會,則所謂一把抓、熱情、熱心、高度參與、積極性本身的態度應該沒錯,應該是做事的事情本身有問題。
第二個,延續這個『事』,則事情本身是哪裡有問題?是制度設計不良?鍾或陳是違法嗎?比如陳郁秀若違反兩廳院條例,則應該被董事會請下來,尤其現在失去外在奧援;若不違法,或明顯沒有違法,又出現爭議,則,法本身是不是有問題?
前兩天聽到這個訪談,覺得很有意思,分享給大家。
這兩位外國人,分別從事設計與品牌規劃,在節目中,以外國人常居台灣的觀點,探討台灣產品的問題。相當深入淺出。
他們認為,台灣長期慣做OEM,現在有想轉型ODM甚至OBM,簡單說就是想從代工轉型成品牌,相當困難;
中時最近有這篇投書,開頭就是文創,有意思的是,文創法已經好幾年,這位教授最近才注意到,倒不是說他不用功,而是說,文創法本身知道的人有多少?聽過的人不少,但是這個法案的問題、優劣勢?看過的人可能沒幾個。
倒繼續想看看這位教授的意見,專談建築設計;台灣的建築問題很多,當然跟地小人多以觀,包括強勁的商業活動,喜愛跟風而後不斷裝潢建設,是台灣特殊的民族性。
日本、歐洲部分社區有委員會,居民會聯合起來限制諸如樓房高度,建築是否與當地一致等問題,這對台灣人想都沒想過;台灣社區意識比較弱,可能長期跟移民社會有關,就算不移往國外,便利的交通,流動率高也刺激人們很少會深根在地。
大概這兩天王影評人去看了赤壁,突然在報紙投書上大談觀後感;
小弟對這部影片的觀後感興趣不高,倒感興趣的是他字裡行間的,去反思電影產業現況:為何台灣普遍的從業者出進不了好萊塢,也向吳宇森一樣『國際化』?
其實在李安色戒裡面,能動用兩岸三地的人才、美國編劇、資本等,王影評人當時就應該興歎。而且李安導演這麼綿密、計畫性的行銷手法(應是後面有團隊),這是台灣影人始終難以擺開的陣勢。
最近出現這個詞彙『混種消費』。裡面出現了諸如通膨、節約等時髦字眼,不過這篇應該是遠見雜誌的封面故事,報導、分析相當長,不過,小弟看下來,看不太懂。
第一個,數年以前,台灣當文創風開始起來時候,我記得提出的典範(甚至更早的消費研究),是環繞在品牌、象徵價值的,所以星巴克是一種典範,為何一杯咖啡可以賣4美元?因為他的附加象徵價值,其中包括對品牌的認同,連帶形成自己的身份認同。
這種認同式的消費,成為消費研究的主流,當然也開始分群。廣告商、媒體也都相當重視這個力量。
小弟對物價問題很感興趣,也認為他一直是打擊文化消費重要的殺手;可惜一般談文化消費的朋友很少正視他是一個頭號公敵。
當然這個現象,小弟有幾個面向去看。
第一個當然是文化經濟消費上,當台灣人總的消費量(參與次數與消費金額)不變下,當飲食之類必需品飛漲,甚至對飲食品需求量都因價制量時,文化商品一定在消費的比例越來越低,或改為變通:諸如一個月買三次改為一次、買書不如站在書店看書。尤其『薪水不漲』成為口號後,消費因為收入影響,大餅不變,參照下面的新聞,外食族倒楣、或星巴克在收店等消息,可見文化消費相對會被排擠。
UNESCO要列舉世界遺產,小弟想的是,幾個貧窮卻具有悠久歷史的大國,一定榜上有名,當然像法國之類的國家,大概千年,但是累積的東西夠多;應該也是國際文化界爭霸之一。
台灣呢?當然很難上榜,則,這凸顯一個狀況:台灣不是一個能靠既有文化資產在文化產業上稱霸的國度,當然台灣對保存也興趣不高,反而像砂石車、怪手之類的拆、蓋的工具,一直都是台灣人的最愛;這是我們特殊的民族性,混雜著重商主義的民族精神(有商機的就要多蓋)。
則,台灣在這個所謂的文化界裡面,應該採取何種戰略角度?拼遺產一定輸,當然故宮還有幾件寶物,但除此之外呢?
今天自由對陸客開放與表演藝術的影響,倒是另外一個層次的分析,滿有意思。
很多人包括媒體都在炒作陸客來台,認為救星到了,但事實上獨沽一味,後續的問題我們都沒看到;比如同一個空間容量下,增加陸客,勢必影響到其他國家來旅客的意願,尤其陸客在國外的名聲不好,包括插隊、喧嘩等,未必每個中國人都這樣,但是給人的印象是這樣。
台灣人在滿腦袋想數鈔票之餘,很多細節都沒想得很清楚,包括自己能提供什麼菜色、對岸朋友來之後的負面影響(跳機反而事小)。
過兩天陸客來台,最近應該檢討聲四起,今天中時跟聯合的投書或專欄,都有特別提到這個主題。
小弟是認為這個值得探討,因為趁對岸朋友來台之際、之前進行總檢討,對於總體觀光的總檢討。很多東西不管是不是針對陸客,對觀光客而言都是共通的,比如道路環境、飲食衛生、人文素養等;
陸客來台一兩個月前大加讚揚,原因小弟觀察有二,第一個是新政府總體對陸利多一環(其他諸如開放投資上限等),第二個是媒體刻意炒作,炒作用意有,媒體需要話題,尤其這是利多話題。
這是今天在發表在經濟日報上的一個綜觀文化創意、創意文化之間的評論。
小弟都會看這種評論,然後看看跟現在的現況有啥差異。
文中說的觀點對不對?對阿,文化創意又不只是這些領域而已,尤其不只是會吃法國料理的人才懂、才能從事。
廣電基金最近討論不少,有馮教授、媒改成員,今天還有王長安影評人。
小弟比較不在乎政黨色彩是否控制媒體,因為一定控制,惟對等的監督是否有?這才是問題。公營媒體是政治人物直接染指的對象,私營、半公營單位,則會透過補助手段等方式染指。
小弟比較在乎的是產業競爭問題,因為台灣媒體不可能至外於資本主義社會,無論台灣這個社會、或是世界上的娛樂產業。
媒改成員投書蘋果,談要被廢除的廣電基金,小弟比較感興趣的,倒不是政黨問題,雖然廣電基金最被重視的就是這點,尤其台灣對政治、黨派相當敏感,一解讀就是政治,但是談來談去就那樣。
我倒比較注意的是,林對廣電基金、影視文化的觀點。過去媒體產業多少是受到廣電基金挹注、協助?不知道,小弟的觀念中,他的影響力應該不如國藝會對文化界吧?
則,小弟也注意到林所提出的三大點意見,尤其特別注意到下標:建議也從文化部統籌,不過,前陣子黃主委已經說了,文化部確定跳票。不過,文化觀光部設計上,的確是有媒體處,是可以將廣電基金下轄在此的。
滿可惜的,這個系列結束了。
小弟雖然很喜歡他報導的角度,但嚴格說嚴謹度不夠,看起來比較不是報導,而比較類似接觸記錄;不過,主委、承辦人等的意見都躍於紙上。
這篇的開頭,值得我們去思考,也是一個老話,不過台灣人政策監督能力很弱,期待包青天所以究竟那些政策是好、那些政策有問題,也都嘗不太出來。包括,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引入新的國外理論、國外作法,但是都抄一半,所以體制、作法都紊亂不堪,光搞清楚就不容易,更不要說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