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剛剛po了鄭秋霜的文創特區,劉維公副教授的意見,事實上也在2年前就提過,台灣是硬體充足,軟體人才嚴重不足。
夏學理副教授,下面在今天中時的投書,也呼應這個趨勢。尤其他拿了GDP與都市發展數量資料對比,發現現在中所謂園區熱,或是博物館熱,事實上有深刻的結構問題。
我們也談過,去年遠見特刊出了本中國特刊,很多文創朋友腳都軟了,加上,散見天下等趨勢雜誌經濟分析專欄中,通通注意到,中國現在在藝術拍賣市場等上,決不手軟,果然象徵中國跟20年前的台灣一樣,暴發戶越來越多。
台灣真的需要仔細思考自己的處世策略,上一篇,文創園區內,注意官方推文創的態度,大多鎖定在諸如政策執行,以及專責機構上。這些都是工具而已,但是,一般熱談的幾個方向與焦點,都屬於目的﹔官方似乎能力只能在工具層次:預算多寡,是否合法,部會責任等上面,至少鄭記者的文本,沒看到面對中國園區崛起,台灣的謀略是什麼。

=========
中國時報 2007.03.10  

文化態度 決定兩岸高度

夏學理

    日昨外電以「博物館吹起擴建風」為題,報導「全球藝術品行情看俏,博物館的身價也水漲船高。全球各大博物館和美術館都積極迎接藝術品的全球化時代,紛紛擴大營運或擴建分館。單在中國大陸就有一五○○座博物館將在二○一五年前興建完成。」

    中國目前約有一五六○座隸屬文化系統管理的博物館。另外還有科技、地質、煤炭、水利、航空、絲綢和茶葉等行業博物館,總計約二三○○座。若以現有十三億人口換算,平均約每六十萬人,才能擁有一座博物館。以此較之上世紀六○年代藝術行政學者杜費樂(A. Toffler)所主張的「每五十萬人應至少有一座博物館」的最低設置基準,則大陸的博物館數,確仍具成長空間。但八年內新增一五○○座博物館會不會太多?

    答案是,在迅速城市化的社會轉變中,中國城市的數量,不但已從一九七八年的兩百多座,發展到二○○○年的七百多座,且估計到二○二○年前後,更將激增至一五○○座以上。如此換算,十三年後的中國,平均每個城市概只會擁有二點五座博物館。從這個角度觀察,則中國大陸在八年內新增一五○○座博物館的舉措,顯然不是矇著眼胡來!

    再從參觀人次上來看,二○○六年中國各級各類博物館共接待觀眾一點五億人次,平均每館接待六萬五千多人次,在來客量上,似乎顯得相當有限。反觀台灣,全台兩千三百萬民眾,共擁有大小博物館約二四○座(不含地方文化館),平均不到十萬人就能擁有一座。再以二十三縣市去除,平均每縣市概可擁有十座以上的博物館。而當檢視最新的文化統計資料,則又可發現,民國九十三年,台灣共約有三千二百萬人次,曾出席各類美術展覽活動。換言之,台灣平均每館約接待十三萬人次,正好是二○○六年中國各級各類博物館,平均接待觀眾人次的一倍,好像表現得還算不錯。

    但請大家千萬不要忘記,根據野村總合研究所的估算,中國大陸在二○○五年的每人平均GDP僅為一七○○美元,以之對照主計處的統計,台灣○六年平均每人GDP為一點六萬餘美元,幾乎是中國大陸的十倍。所以,若就「富而後好禮」的文化發展基本概念而論,則台灣民眾參觀博物館的次數與年收入相較,則在相對比例上,落後中國大陸許多!

    二月中旬,文建會陳報行政院核定,期自民國九十七年起,以四年的時間推動「台灣生活美學運動」,並自今年開始初步試行。筆者樂見文建會希冀以「尋回民間文化活力」的方式,來「提升民眾美學素養」、「創造藝術環境」。因為,唯有當民眾樂於廣泛且主動地關心並參與文化建設的工作時,才能為一地的文化發展帶來有效的提升。我們應慶幸,當中國大陸將於八年內新增一五○○座博物館的此際,台灣無須在硬體數量上與之白熱競賽,但筆者卻不得不提醒,台灣民眾對文化藝術所抱持的態度,務必得與日提昇。畢竟,文化說穿了,最終只不過是個態度問題,而當文化態度可以決定我們的高度時,兩岸的文化態度,勢將決定兩岸未來的真正高度!

    (作者為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副教授,文化行政暨政策研究室召集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