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兩天談到人力,Zen大提到一本書,我去買了來看。剛好,07年2月號的《遠見雜誌》,就是以老年化為主題,一篇也談到了松谷明彥的這一本《人口減少經濟時代》,乾脆我就開個專題,專門探討這個話題:社會老年化與人口減少。
這一本書,由於松谷是經濟學出身,通篇都是經濟學的概念與說法,所以對經濟學排斥的朋友,可能對原作看不太下去,因為作者圖唯一能夠表現的方式,僅有曲線圖,以及大量的經濟學詞彙(不會太難)。書其實談滿多點的,以下我整理幾個我認知道,或是看的懂得意見,跟大家分享。

1. 在日本戰後,出現兩波人口增加的時代,所以在2000年作圖,日本人口曲線呈M型。其中落下去的階段,剛好是現在青壯年人口,而最高峰,則為即將退休的團塊世代(戰後嬰兒潮),簡單說,未來將是大量老人退休,作領退休金與不動產,但扶養人口數量銳減的時代,即書之標題─《人口減少經濟時代》。

2. 日本曾經有過勞動成本過高問題,於是開放外勞政策。松谷說,這個政策雖然短期幫日本度過成本難關,但長期卻延緩日本轉型機會,造成日後外勞政策煞車,將代價轉嫁給下一代﹔他說﹔外勞就是國債。

3. 人口減少時代與增加的時代,思維完全不同。過去,日本是在一個擴張式經濟思維下發展,松谷一再指出,企業獲利後,僅將之再轉投資,以擴大再生產規模而已,簡單說賺錢就是為了賺錢,他稱之為「投資主導」,但他預言,未來將是「消費主導」。尤其,另一個趨勢是,當人口減少,需求也會跟著減少,若還維持擴張規模與生產,將自尋死路,未來應該朝向消費、規模縮小的方式成長,他說,規模小不見得不能獲利,只看你企業如何因應與調整。這一點,後來他提到,GDP(國民生產毛額),日本遠高過英法等國,但論及實質購買力,日本卻少的可憐,為何?日本人把辛苦賺的錢都拿去投資或再利用,而不是充實個人生活與消費,還有一個原因,日本企業長期以薄利多銷作為主打,壓抑產品附加價值轉型的機會。所以,看總體經濟的富裕,事實上不代表個人的富裕。

4. 「人口減少時代的經濟」。此一論調與過去日本「人口增加時代經濟」全然不同。松谷主張,未來時代是品質的改變,當然人口減少,需求自然減少,如果還是用過去規模經濟的角度量產,維持既有生產,則將面臨倒閉一途。他主張適當減產,以符合趨勢變化,但是不是盲目減產,錯失利基。不過松谷論調,我認為屬於消極面對:當大環境需求減少,生產就要減少。事實上如何開拓?松谷沒有寫,但從經濟學家基本訓練─供給需求趨勢圖,松谷算不錯了。人口減少時代的經濟,除消極的量控制以外,應該積極朝向品質追求,一如所謂「品牌」、「生活」價值的經營,才是出路。不過在該部分,松谷也一再指出:企業瘦身才是出路。這有一點去迎擊既有日本社會結構,但是畢竟是右派經濟學,絲毫沒有考慮,被瘦身者,當成為產業預備軍後的悲慘命運。日韓,都是以大企業著稱,台灣企業體質不同﹔台灣中小企業自有吸納浪人的能力,這點,跟美國不景氣時大砍,裁員動則上千不同。

5. 關於勞動方式上,這一點日本人最愛談。日本戰前就已經有不准轉職的法律,當時是為了戰爭需要﹔後來精神延續到企業,即為知名的「終身雇用」與「年功制」(頗類似日本戰國時代家老),並且,企業是刻意壓低年輕人的薪資,以金字塔方式架構。這一點跟美國論功行賞完全不同。勞動由於產業變化,在日本也逐漸遭受挑戰,尤其企業轉型,部份部門遭到裁撤,終身雇用遭到挑戰,而所謂自由業與流動勞力漸次成為主流。注意,在即將退休的朋友們,是以終身雇用為基礎,但新一代,就是你我這代,在日本所謂打工族與飛特族越來越多。

6. 談到稅制。這一點在松谷書內比較談的是養老金,從人口與財政結構看,日本很快就耗盡。這一點我記得在大前的書中提過,他主張,未來應該課「所有稅」,而非現在的「所得稅」。因為未來日本的老人,都具有龐大儲蓄與不動產,也由於經濟基礎穩固,耗材更換年限很長(諸如房子貸款付清),經阻礙經濟流動,成長趨緩。如果課所有稅,則可依財產徵收,而不需要看人頭,真正地掌握住財政結構,並且刺激儲蓄轉投資,活絡經濟。
以上是我對松谷一書的回顧與感想。以下繼續結合這期《遠見》,繼續探討此一話題。
老年化的話題會被提起,大致上會從日本開始。開頭就有小泉。日本已經視為重要議題,未來搞不好會升高成為國家安全話題。

對老年化,我們認為有兩個威脅:
1. 世代大戰。當老年人握有經濟優勢,而撫養人口卻僅能糊口時,將造成以年齡背後暗藏階級的現象暴發﹔但禍福相倚,為了經濟緣故,年輕人可能願意返巢,一改過去成年則外居的趨勢,或許家庭關係可因經濟而又做變化。

2. 兩個陣營各自恐懼。對扶養人口,經濟當然恐懼﹔但對老年人而言,何嘗不是,現在即將退休的朋友,對當下的經濟條件與未來政府輔助措施,仍視為未知數,是否能維繫良好的退休品質?為恐懼來源。時常高喊「人民有免於恐懼的自由」的朋友們,現在怎麼不見蹤影?
法國早就出現類似狀況,諸如北歐社會福利國家,也注重下一代生育的補助。簡單說,少子化不生(但沒有不談戀愛),一個是來自於對未來恐懼,一個是來自沒有餘裕,生小孩跟結婚一樣,要有一股傻勁與衝動,一考量現實,很多人會煞車。歐美政府於是只好擔任支持者角色,以補助方式獎勵聲生育。
不過趨勢雜誌還是不能免俗,要告訴我們哪裡有商機,我想第二篇應該說了很多。我們不想重複,但是提出一個比較宏觀的面貌:商機就會刺激新的產業型態出現,台灣對老人經濟不太重視,諸如閱讀、操作,到公眾運輸系統,都是為了年輕人設計的,你想一個只有20-30秒就要開走的捷運,能讓一邊走路一邊發抖的老人跟年輕人一起擠嗎?

不過遠見也提到,一個寂寞商機。我的觀點跟她們不同。機器人只能作一些簡單而勞力工作,老人是嘮叨的,因為人事感情的動物,感情要靠言談書發,她們想跟孫子說她們年輕多英勇、跟著真田幸村在大阪浴血奮戰的事蹟,而不是對電子雞,所以機器人還不如一隻可魯

========
人口減少經濟時代
 
作者:松谷明彥
譯者:李弘元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出版日期:2006 年 05 月 06 日
語言別:繁體中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